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七 (4)
卷之七 (4)
1. 少陽正治
故加之以去胸邪而止煩熱。李時珍云: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,咳唾喘息,及結胸滿痛,皆用栝蔞實。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,能降上焦之火,使痰氣下降也。成氏不知此意,乃云苦寒以瀉熱,蓋不嘗其味,隨文附會耳。然栝蔞之性滑,半夏亦滑。因栝蔞甘寒,宜於煩熱;半夏辛溫,
故不用也。
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合成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
半夏辛辣而溫熱,故不宜於燥渴。栝蔞根苦寒而能徹熱生津,故宜加入。增人參者,所以益氣而添津液也。
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。
腹痛為太陰脾病。張元素云:芍藥白補赤散,能瀉肝益脾胃,酒浸行經;上中部腹痛,與姜同用,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;胃氣不通,白芍入脾經,補中焦,乃下利必用之藥。蓋瀉利皆太陰病,故不可缺。得甘草為佐,治腹中痛。熱則少加黃芩,寒則加桂。此仲景神方也。李時珍謂白芍益脾,
能於土中瀉木;赤芍散邪,能行血中之滯。日華言赤補氣,白治血,欠審矣。如此,則丹溪所云腹痛多是血脈凝澀,亦必酒炒用;然止能治血虛腹痛,余並不治之說,非確論矣。腹痛已屬太陰,黃芩寒中,故去之。愚謂太陰腹痛者,合溫藥治之則可;若兼陽明胃實,腹滿而痛,
當用承氣湯者,非芍藥所能治。若腹雖痛而有表邪未去者,亦未可用。不可概以芍藥為腹痛必用之藥也。
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。
少陽之經脈下胸中,貫膈屬肝絡膽,循脅裡;邪入其絡,故脅下痞硬。去大棗者,恐其甘緩也。牡蠣之加,成氏謂咸以軟堅而已,後人皆附會焉。不知仲景但以之治脅下痞硬,而不用之以治心下痞硬;則知不但咸以軟堅,並可以平肝邪而入少陽之絡矣。神農本經不言及此;惟名醫別錄有治心脅下痞熱之語。
王好古亦云:以柴胡引之,能去脅下硬;以茶引之,能消項上結核;以大黃引之,能消股間腫;以地黃為使,能益精澀小便。想亦有所自也。柴胡龍骨牡蠣湯中,用之以治胸滿煩驚,不可轉側;亦所以平木氣而解少陽之邪也。豈止咸以軟堅之用耶?
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
悸者,惕惕然跳動之謂也。然有心下、心中、臍下之不同。如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之悸也。脈結代而心動悸者,炙甘草湯之悸也。發汗過多,叉手冒心而悸者,桂枝甘草湯之悸也。汗出不解,發熱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之悸也。發汗後,臍下悸,欲作奔豚者,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之悸也。凡此諸悸,皆太陽誤治之虛邪所致也。即少陽中風,兩耳無聞,目赤胸滿而煩者,亦因吐下之虛而致驚悸也。雖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已屬少陽;若誤汗之,致胃不和而譫語者,當以小承氣和胃則愈。其證似乎胃實;然亦因邪在少陽,不可汗而汗之。
白話文:
所以,要用藥來去除胸部的邪氣,並止住煩躁發熱。李時珍說,張仲景治療胸痹(胸悶痛,牽引心背)、咳嗽喘息,以及結胸(胸部脹滿疼痛)等症狀,都用栝蔞實,是因為它甘寒,不會傷胃氣,能降上焦的火,使痰氣下降。成氏不了解這個道理,反而說是苦寒瀉熱,顯然是沒有親嚐過味道,只是隨文附會。然而,栝蔞的藥性是滑利的,半夏也是滑利的。由於栝蔞性甘寒,適合於煩熱的症狀,半夏性辛溫,所以不用半夏。
如果患者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,合共四兩半,再加入栝蔞根四兩。
半夏辛辣而溫熱,所以不適合燥渴的症狀;栝蔞根苦寒,能透熱生津,所以適合加入。增加人參,是為了補益氣,增添津液。
如果腹部疼痛,就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三兩。
腹痛屬於太陰脾的病症。張元素說,白芍可以補益,赤芍可以發散。能瀉肝、益脾胃。用酒浸泡可以活血通經。治療上中部腹痛,與生薑同用,可以溫經散濕,疏通阻塞,緩解腹痛。胃氣不通,白芍可以入脾經,補益中焦,是治療腹瀉的必要藥物。因為腹瀉都屬於太陰病,所以不可缺少。搭配甘草,可以治療腹痛。如果腹痛有熱,就稍加黃芩,有寒,就加桂枝。這是仲景的神奇配方。李時珍說,白芍益脾,能夠在土中瀉木;赤芍散邪,能夠運行血液中的瘀滯。日華說赤芍補氣,白芍治血,是不夠仔細的說法。如果照這樣說,那麼丹溪所說的腹痛多是血脈凝澀,必須用酒炒來使用,但只能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,其他的腹痛都不能治療,這個說法就不夠準確了。腹痛已經屬於太陰病,黃芩藥性寒涼,所以要去掉。我認為太陰腹痛,配合溫藥治療就可以了。如果兼有陽明胃實,腹部脹滿疼痛,應當使用承氣湯,不是芍藥能治療的。如果腹痛,但同時還有表邪未解,也不能使用芍藥。不能將芍藥當作治療腹痛的必用藥。
如果脅下(兩側肋骨下方)有痞塊且堅硬,就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四兩。
少陽經脈下行胸中,貫穿膈膜,歸屬於肝,聯絡膽,循行脅下。邪氣侵入經絡,所以脅下產生痞塊而且堅硬。去掉大棗,是因為它甘甜緩慢。加入牡蠣,成氏說是為了用它的鹹味來軟化堅硬的痞塊,後人也都附和這個說法。卻不知道,仲景用它只是治療脅下痞硬,而不使用它來治療心下痞硬。由此可見,牡蠣不僅僅是靠鹹味來軟化堅硬,還能平肝邪,進入少陽經絡。神農本經沒有提到這一點,只有《名醫別錄》提到牡蠣能治療心脅下的痞塊發熱。
王好古也說,用柴胡來引導牡蠣,可以去除脅下的硬塊;用茶來引導,可以消除頸項上的結核;用大黃來引導,可以消除大腿間的腫塊;用地黃作為輔助,可以補益精氣,收澀小便。這都是有其道理的。在柴胡龍骨牡蠣湯中,用牡蠣來治療胸滿、煩躁驚悸、不能轉側,也是為了平息肝氣,解除少陽的邪氣,豈止是單純用鹹味來軟化堅硬呢?
如果心下悸動,小便不暢,就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四兩。
悸,就是指心臟惕惕然跳動的感覺。然而,悸動有心下、心中、臍下之分。如心中悸動而煩躁,是小建中湯所治的悸;脈象結代且心悸動,是炙甘草湯所治的悸;發汗過多,用手按住心口而悸動,是桂枝甘草湯所治的悸;汗出不止,發熱、心下悸動、頭暈、身體抽搐、顫抖欲倒,是真武湯所治的悸;發汗之後,臍下悸動,好像要發生奔豚的感覺,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所治的悸。所有這些悸動,都是太陽病誤治導致的虛邪所致。即使是少陽中風,兩耳聽不見聲音,眼睛紅腫、胸悶煩躁,也是因為吐瀉過度導致的虛證而引起的驚悸。即使是傷寒脈象弦細,頭痛發熱,已經屬於少陽病,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,導致胃氣不和,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應當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就會好轉。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是胃實證,但也是因為邪氣在少陽,不應該發汗卻發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