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2)

1. 少陽正治

恐有驚悸之患作。故汗吐下皆在所禁。而以小柴胡湯和解其半表半裡之邪也。以下凡稱少陽病者。其見證皆具載此二條中。雖未必全見。或見一二證者。即謂之少陽病也。

小柴胡湯方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柴胡湯而有大小之分者。非柴胡有大小之異也。蓋以其用之輕重。力之大小而言也。大柴胡湯能兩解表裡之邪者。以柴胡湯解其半表之邪。而以大黃攻下其在裡之實邪。其功力較大。故謂之大。小柴胡湯。兼能和解半表半裡之邪。且可以調護其正氣。其功用較緩。故謂之小也。

夫小柴胡湯。乃升發少陽之要劑也。草木得陽氣而升發。陽氣出地而發生草木。陽氣附於草木。故木為少陽。若木得邪氣而抑鬱不舒。則少陽之氣。不能宣布其發生矣。故六元正紀大論云。木鬱則達之。木氣條達。則少陽之氣升發。天地變化而草木蕃矣。人身之陽氣。由腎水中命門而出。

從三陰而始達少陽。若為邪氣所遏。其氣不得由陽明而達太陽。邪客其經。所以往來寒熱。胸脅滿而脅下痞硬。或嘔或渴之證。肝膽受邪。故口苦咽乾目眩也。邪在少陽。內逼三陰。達表之途遼遠。汗之徒足以敗衛亡陽。少陽雖外屬三陽。而入里之路較近。下之適足以陷邪傷胃。

汗下俱所不宜。故立小柴胡湯以升發少陽之郁邪。使清陽達表而解散之。即所謂木鬱達之之義也。故少陽一經。惟此一方。無他法也。雖有多證。亦不過因此出入變化而已。至變證已離少陽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則更用他法矣。雖後人之補中益氣湯及逍遙散之類。其升發清陽開解鬱結之義。

亦皆不離小柴胡之旨也。方用柴胡為君者。李時珍云。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之藥。勞在脾胃有熱。或陽氣下陷。則柴胡乃引清氣。退熱必用之藥。李東垣謂能引清氣而行陽道。傷寒外諸有熱則加之。無熱則不必也。又能引胃氣上行。升騰而行春令。又凡諸瘧。以柴胡為君。隨所在經。

分佐以引經之藥。十二經瘡疽中。須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。愚按所謂清氣者。下焦所升清陽之氣也。謂之清陽者。蓋谷之濁氣降於下焦。為命門真陽之所蒸。其清氣騰達於上。聚膻中而為氣海。通於肺而為呼吸。布於皮膚而為衛氣。運行於周身內外上中下而為三焦。附於肝膽而為少陽風木。

故清陽不升。內無以達生髮陽和之氣。所以外不能驅邪出表矣。陰陽應象論云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。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。病之逆從也。因此而東垣有能引胃氣上行。升騰而行春令之語。瀕湖有脾胃有熱。陽氣下陷。引清氣而退熱之用。是下焦之真陽虛。則當以溫補命門為主。

白話文:

少陽病的主要治療原則

少陽病患者可能會出現驚悸等狀況,所以不可以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式治療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解決半表半裡的邪氣。以下凡是提到少陽病的,都會在這個兩條原則中說明。雖然不一定會全部出現,但只要出現一兩個症狀,就可以判斷是少陽病。

小柴胡湯的藥方

柴胡(半斤)、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生薑(三兩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切開)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水,煮到剩下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煎煮到剩下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

柴胡湯有大小之分,並不是因為柴胡本身大小不同,而是因為藥材用量和藥力的強弱不同。大柴胡湯能同時解決表裡之邪,它用柴胡湯來解決半表的邪氣,用大黃來攻下在裡的實邪,藥力較強,所以稱為「大」。小柴胡湯則能調和半表半裡的邪氣,同時保護正氣,藥力較為緩和,所以稱為「小」。

小柴胡湯是升發少陽之氣的重要方劑。草木因為得到陽氣而生長,陽氣從地而出,使草木生長。陽氣依附在草木之上,所以木屬少陽。如果木受到邪氣而無法舒展,少陽之氣就不能發揮生發的作用。就像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說的:「木鬱則達之」。木氣順暢,少陽之氣就能升發,天地變化,草木才能茂盛。人體的陽氣,從腎中的命門而出,經過三陰,最後到達少陽。如果被邪氣阻礙,陽氣就無法從陽明到達太陽。邪氣停留在經脈中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、胸脅脹滿、脅下痞硬,或者嘔吐、口渴等症狀。肝膽受到邪氣的侵擾,就會出現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目眩。邪氣在少陽,內逼三陰,到達表面的路途遙遠,如果發汗,只會損耗正氣,耗傷陽氣。少陽雖然外屬三陽,但進入體內的路徑較近,如果用瀉下,只會使邪氣陷於體內,損傷脾胃。

因此,發汗和瀉下都不適合。所以要用小柴胡湯來升發少陽的鬱滯,使清陽之氣到達體表,散發邪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木鬱則達之」的道理。所以少陽這個經脈,只有這一個方劑可以治療,沒有其他方法。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只是由此方加減變化而來。如果病情已經脫離少陽,柴胡就不適合再用,就要改用其他方法。後世的補中益氣湯和逍遙散等,它們升發清陽、疏解鬱結的原理,也都沒有偏離小柴胡湯的宗旨。方劑中使用柴胡作為主藥,李時珍說:「柴胡是手足厥陰、少陽的藥,當脾胃有熱,或陽氣下陷時,柴胡是引導清氣、退熱的必要藥物。」李東垣認為它能引導清氣、運行陽道,傷寒等外感發熱時可以加用,沒有發熱則不必用。它還能引導胃氣向上運行,升騰而行春令。另外,各種瘧疾,也都以柴胡為主藥,根據疾病所在的經脈,配上引經的藥物。十二經的瘡瘍腫塊,也要用柴胡來散開各經的血瘀氣滯。我認為,所謂的「清氣」,就是下焦升發的清陽之氣。說它是清陽,是因為食物的濁氣下降到下焦,被命門真陽蒸化,清氣上升到上,聚集在膻中,形成氣海,通於肺,作為呼吸之用,散布在皮膚,作為衛氣,運行於全身內外上下中,成為三焦之氣,依附在肝膽,成為少陽的風木之氣。

所以,如果清陽不能升發,體內就不能產生生發陽和之氣,體外也就無法驅除邪氣。正如《陰陽應象論》說的: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」這是陰陽顛倒,病情走向相反。因此,東垣才說它能引導胃氣向上運行,升騰而行春令。李時珍說脾胃有熱、陽氣下陷時,可以用它來引導清氣退熱。這說明,下焦的真陽虛弱,就應該以溫補命門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