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)

1. 卷之七

2. 少陽全篇(合病並病附)

3. 少陽證治第十四

4. 少陽正治

少陽之為病。口苦咽乾目眩也。

少陽者。足少陽膽經也。膽為東方初生之木。名之曰少陽者。天地之陽氣生於黃泉。則草木之根荄。勾萌於至陰坤土之中。謂之厥陰。至三陽開泰。陽氣透地。則萌芽生動。二月而陽氣上騰。以雷霆之鼓。風雨之潤。而草木條達。陽氣附於草木而初生。故為之少陽。人身以臟腑居於軀殼之中者為三陰。

陽氣由命門而出。為無形之三焦。難經所謂命門為三焦之原是也。三焦附於肝膽。猶天地之陽氣附於草木也。是為少陽。主乎軀殼之裡層。由此而盛陽外布於肌肉而為陽明。行於營衛。達於皮毛而為太陽矣。靈樞經脈篇云。足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眥。出走耳前。至目銳眥後。

下頸入缺盆。邪在少陽之經。故目眩而咽乾。又云是動則病口苦。善太息。且手少陽脈之支者。亦走耳前。至目銳眥。動則病耳聾嗌腫喉痹。故少陽之為病。口苦咽乾目眩也。

傷寒中風。五六日往來寒熱。胸脅苦滿。默默不欲飲食。心煩喜嘔。或胸中煩而不嘔。或渴或腹中痛。或脅下痞硬。或心下悸。小便不利。或不渴。身有微熱。或咳者。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
五六日。六經傳邪之候也。往來寒熱者。或作或止。或早或晏。非若瘧之休作有時也。以五六日而尚往來寒熱。則知邪未入陰。猶在少陽也。少陽之脈。雖行身之側。而其實則軀殼之裡層也。向外則由陽明達太陽而為三陽。表也。向內則軀殼中之臟腑為三陰。里也。少陽居於表裡之間。

故為半表半裡。邪在少陽。則所入已深。衛氣周行一身。故邪氣與衛氣合則病作。與衛氣離則病休。衛氣旋轉流行。如環無端。故其寒熱之作。必待正邪相遇。所以有往來之不齊也。非若太陽居表之最外一層。營衛所在。邪氣入之。即寒熱不休也。其所以寒熱者。瘧論所謂邪並於陽則陽勝。

並於陰則陰勝。陰勝則寒。陽勝則熱也。胸脅苦滿者。少陽脈之支者。別銳眥。下大迎。合於少陽。下頰車。自頸合缺盆以下胸中。貫膈絡肝屬膽。循脅裡。出氣街。其直者從缺盆下腋。循胸過季脅。邪入其經。故胸脅苦滿。或脅下痞硬也。胸脅苦滿。故默默不欲飲食。然邪在半里。

為入陰之漸。且少陽與厥陰相為表裡。所以如厥陰證之默默不欲食。及飢不欲食。或腹中痛也。邪熱在胸。故心煩喜嘔。或但胸中煩而不嘔。或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或渴或不渴者。寒熱往來。或作或止。即瘧論所云或甚或不甚。故或渴或不渴也。邪在半表。故身有微熱。少陽之脈下胸中。

邪入胸中而犯肺。故或咳也。或者。或有或無。非必皆有也。大凡邪氣在表。表實則當汗解。邪氣在裡。裡實則當攻下。邪在膈上。將次入里。則當用吐。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汗之則達表之途遠。誤汗則陽氣虛而邪必犯胃。恐有譫語煩悸之變生。吐下則內陷之機速。誤吐下則正氣傷而虛邪內侵。

白話文:

少陽病的症狀是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少陽指的是足少陽膽經。膽經屬東方初生的木氣,稱為少陽,是因為天地陽氣產生於地底黃泉,草木的根芽在至陰的坤土中萌發,稱為厥陰。等到三陽開泰,陽氣透地,萌芽開始生長,二月時陽氣上騰,以雷霆之聲、風雨滋潤,草木枝葉伸展。陽氣附著在草木上而初生,所以稱為少陽。人體臟腑在軀殼之中,屬三陰;陽氣從命門而出,形成無形的 三焦(《難經》說命門是三焦的根本),三焦附著於肝膽,如同天地陽氣附著於草木一樣,這就是少陽。少陽主宰軀殼的裡層,由此而盛陽外布於肌肉,成為陽明;行於營衛,達於皮毛,成為太陽。《靈樞經脈篇》說:足少陽經脈起於目外眥,經過耳前,再回到目外眥之後,下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。邪氣在少陽經,所以會目眩咽乾;又說,活動時則口苦,善太息。手少陽經的支脈也經過耳前,到達目外眥,活動時則會耳聾、咽喉腫痛、喉痹。所以少陽病的症狀是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傷寒中風五六日,出現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悶而不嘔吐,或渴或腹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體微熱,或咳嗽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五六日是六經傳邪的時侯。往來寒熱,時作時止,時間早晚不定,不像瘧疾那樣有規律的發作。五六日還出現往來寒熱,則知道邪氣尚未入裡,還在少陽。少陽經脈雖然行於身體側面,但實際上是在軀殼的裡層。向外則經過陽明、太陽,為三陽,屬表;向內則到達軀殼中的臟腑,為三陰,屬裡。少陽位於表裡之間,所以是半表半裡。邪氣在少陽,已經深入,衛氣周行全身,邪氣與衛氣相遇則發病,分離則病息。衛氣迴圈運行,像環沒有盡頭,所以寒熱發作,必須邪正相遇,所以寒熱發作不規律。不像太陽經在最外層,邪氣入侵,就會寒熱不止。寒熱的原因,正如《瘧論》所說:邪氣與陽氣相合則陽氣盛,與陰氣相合則陰氣盛,陰盛則寒,陽盛則熱。胸脅苦滿,是因為少陽經的支脈從目外眥向下,經過大迎穴,與少陽經相合,再下到頰車穴,從頸部到達鎖骨上窩,向下經過胸中,貫穿膈肌,絡屬肝膽,沿著脅肋內側,到達氣街穴;其直行的部分從鎖骨上窩下行腋下,沿著胸部經過季肋。邪氣入侵這些經絡,所以胸脅苦滿,或脅下痞硬。胸脅苦滿,所以默默不欲飲食。由於邪氣在半裡,是漸漸入裡的過程,而且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,所以會有像厥陰證那樣的默默不欲飲食,以及飢餓也不想吃東西,或腹痛。邪熱在胸中,所以心煩喜嘔,或只是胸中煩悶而不嘔吐,或心下悸動。或渴或不渴,是因為寒熱往來,時作時止,如同《瘧論》所說的時輕時重,所以或渴或不渴。邪氣在半表,所以身體微熱。少陽經脈下行到胸中,邪氣入胸中犯肺,所以可能咳嗽。這些症狀,有的會有,有的則不會,並非一定都有。一般來說,邪氣在表,表實則應該發汗解表;邪氣在裡,裡實則應該攻下;邪氣在膈上,將要入裡,則應該用吐。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發汗則表邪難以消除,誤用發汗則陽氣虛,邪氣必犯胃,恐有譫語煩悸等變化產生;攻下則容易傷及裡氣,誤用攻下則正氣受傷,虛邪內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