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35)
卷之六 (35)
1. 少陽陽明
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三句,成氏未悟其旨,故不能解。方氏已知津液得下為大便行矣,喻氏因之,故曰:既云津液得下,則大便自行,亦可知矣。而猶未知上焦得通、胃氣因和之義,故有風寒之邪,協津液而上聚膈中之說,又多一篇泛論。蓋小柴胡非上焦之藥,因少陽之脈絡循胸脅,邪入其經,故脅硬滿而嘔;胸脅如此,所以上下不通,既得和解,而少陽之經脈流通,硬滿已消,一無障礙,故上焦之氣得以通行,而胃中之津液,亦隨氣下走,燥去而大便通矣。胃氣因和者,因大便通而胃氣得和也,即前太陽陽明證中小承氣和胃之義也。前以汗吐下後,又利其小便,雖無大熱,奈胃中之津液枯涸,故成脾約;胃中既無津液,無以流通,故不得已而以小承氣和胃,及麻仁丸潤燥,令胃和則愈。此以未經汗下,津液無損,故不必小承氣而後和,但得和解而氣通津下,大便自通,胃氣自和矣。仲景之文,雖未顯言,然推其詞氣,已無餘蘊矣。
若但舉其所知而遺其所不知,是終未得其全旨,恐於後學,終無益也。
白話文:
上焦能夠通暢,津液就能夠向下流動,胃氣因此調和,這三句話,成氏沒有領悟其中的含義,所以無法解釋。方氏已經知道津液向下流動就是大便暢通了。喻氏也因此說,既然說津液向下流動,那麼大便自然就會通暢,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他們仍然不了解上焦通暢、胃氣調和的含義,所以才有風寒邪氣與津液一同向上聚集在膈中的說法,又多寫了一篇泛泛而論的文章。其實小柴胡湯並不是針對上焦的藥物,因為少陽經脈的循行路線是沿著胸脅,邪氣侵入這個經絡,所以會出現脅肋部僵硬脹滿和嘔吐的症狀。胸脅出現這種情況,所以上下氣機不通暢。在經過和解之後,少陽經脈流通,僵硬脹滿的感覺消失,沒有任何阻礙,所以上焦的氣機得以順暢運行,而胃中的津液也隨著氣機向下運行,乾燥的狀況消失,大便也就通暢了。所謂胃氣因此調和,是指因為大便通暢而使胃氣得以調和,這就和之前太陽陽明證中小承氣湯調和胃氣的道理一樣。之前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之後,又利小便,雖然沒有大熱的症狀,但是由於胃中的津液枯竭,所以形成脾約的狀況。胃中既然沒有津液,就無法流通,所以不得已要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,以及用麻仁丸來潤燥,讓胃氣調和就能痊癒。這裡的情況是沒有經過汗法、下法,津液沒有損傷,所以不必用小承氣湯才能使胃氣調和,只要經過和解,氣機通暢,津液向下流動,大便自然會通暢,胃氣也會自然調和了。仲景的文字雖然沒有明顯說出這些道理,但是從他的語氣來看,已經沒有任何遺漏了。如果只是說出自己知道的,卻忽略了自己不知道的,那終究無法領會全部的含義,恐怕對於後來的學習者,終究沒有什麼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