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31)

1. 陽明發黃

下水腫而利小便。李時珍云:赤小豆,小而色赤,心之谷也。其性下行,通乎小腸,能入陰分,治有形之病,故行津液,利小便,消脹除腫,止吐治痢,解酒病寒熱,療癰腫,通乳汁,下胞衣。產難服之,降令太過,津血滲泄,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。吹鼻瓜蒂散及闢瘟疫用之,亦取其通氣、除濕、散熱耳。梓白皮,性苦寒,能散溫熱之邪,其治黃無所考據。連翹根,陶弘景雲:方藥不用,人無識者。王好古云:能下熱氣,故仲景治傷寒瘀熱用之。李時珍云:潦水乃雨水所積。韓退之詩云:「潢潦無根源,朝灌夕已除。」蓋謂其無根而易涸,故成氏謂莫味薄不助濕氣而利熱也。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身當發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;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

傷寒脈浮而緩,與太陽下篇大青龍湯第二條相同。然邪在太陽,為傷寒而見中風之脈,則有發熱惡寒之表證。此條不言表證者,以邪不在三陽也。夫緩者,脾之本脈,故在太陽則浮緩為中風,而有發熱惡寒之表證;在太陰則浮緩為傷寒,而無發熱惡寒之表證。此陰陽經絡之分也。

然同曰傷寒脈浮而緩,何以別其為太陽、太陰乎?但觀手足自溫,則知通身無熱矣,即所謂無熱惡寒,為發於陰也。況脾主四肢,手足本關足太陰者乎?曰自溫,則又知非少陰、厥陰之四肢厥冷矣。非太陰而何?故曰是為系在太陰也。然太陰濕土之邪鬱蒸,當發身黃,若小便利者,其濕氣已從水道而去,故不能發黃也。濕氣已去,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太陰復轉陽明,胃實而成可下之症也。此條當細加體認,上半節與太陰篇無異。此以七八日大便反硬,為轉屬陽明;彼以七八日後暴煩下利,為脾家實。一症而各陰陽,一源而分涇渭,病情之變化如此,故入陽則為陽邪而成陽症,入陰則為陰邪而成陰症矣。寧有一定之可擬哉!

白話文:

陽明發黃

下身水腫且小便順暢時,適合利尿。李時珍說,紅小豆小而色紅,是心臟的穀物。它的性質是向下走的,能通到小腸,也能進入陰分,治療有形質的疾病。所以能運行津液、利尿、消除脹氣、去除水腫、止吐、治療痢疾、解酒、治療因寒引起的發熱或發冷、治療癰腫、疏通乳汁、幫助胎盤排出,產婦難產時服用。但紅小豆的下降力量太強,會使津液、血液滲漏,所以會讓人肌肉消瘦、身體沉重。另外,吹入鼻中的瓜蒂散和用於避瘟疫的藥方,也是取其通氣、去除濕氣、散熱的功效。梓樹的白皮,性味苦寒,能散發溫熱的邪氣,但用來治療黃疸的說法沒有考證。連翹的根,陶弘景說,一般藥方不用,人們也不認識它。王好古認為,它能降下熱氣,所以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瘀熱。李時珍說,積水是雨水積聚而成,韓愈的詩說,積水沒有根源,早晨灌溉,晚上就乾了,意思是它沒有根基而容易乾涸。所以成無己認為,沒有比這種味道淡薄的藥物,更不會助長濕氣而有利於清熱的了。

傷寒病脈象浮而緩,手腳溫暖的,這是邪氣停留在太陰經。太陰經的病容易出現黃疸,如果小便正常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大便變硬,就屬於陽明病了。

傷寒病脈象浮而緩,這與太陽篇下的大青龍湯第二條的脈象相同。但是邪氣在太陽經時,屬於傷寒而出現中風的脈象,會有發熱惡寒的表證。這裡沒有提到表證,是因為邪氣不在三陽經。緩脈是脾的本脈,所以在太陽經時,浮緩脈是中風的表現,伴有發熱惡寒的表證。而在太陰經時,浮緩脈是傷寒的表現,沒有發熱惡寒的表證,這是陰陽經絡的區別。

同樣是傷寒,脈象浮而緩,要如何區分是太陽經還是太陰經呢?只要觀察手腳是否溫暖,就知道全身沒有發熱了,也就是所謂的無熱惡寒,這是邪氣從陰分發出的表現。而且脾主四肢,手腳本來就與足太陰經相關。如果手腳是溫暖的,就知道不是少陰經或厥陰經的四肢厥冷,那不是太陰經又是什麼呢?所以說是邪氣停留在太陰經。太陰濕土的邪氣鬱積蒸騰,容易出現黃疸。如果小便正常,濕氣已經從小便排出,所以不會發黃。濕氣去除後,到了七八天,大便變硬,這是太陰病轉屬陽明病,胃氣充實,成為可以攻下的症狀。這條需要仔細體會。上半部分與太陰篇的描述相同,這裡是說七八天大便反而變硬,是轉屬陽明。另一篇說七八天後突然煩躁腹瀉,是脾氣虛弱。一個症狀在不同的陰陽經,來源相同,卻有不同的表現,病情變化就是如此。

所以,邪氣進入陽經,就會成為陽邪而出現陽症;進入陰經,就會成為陰邪而出現陰症。哪裡有一定不變的模式可以依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