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30)
卷之六 (30)
1. 陽明發黃
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。小便不利者。必發黃。
此言陽明無汗。而以火劫之。反增火邪。以致小便不利而發黃也。陽明被火。即太陽中風。以火劫汗之屬也。以中風之陽邪被火。是亦兩陽相熏灼也。若能通身得汗。則熱越而不能發黃矣。今云額上微汗。則周身無汗可知。更小便不利。則濕氣又不得下泄。是與上文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之證同。而更增火邪矣。故必濕熱壅滯。鬱蒸而發黃也。
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此言陽明發黃之色。狀與陰黃如煙燻之不同也。傷寒至七八日。邪氣入里已深。身黃如橘子色者。濕熱之邪在胃。獨傷陽分。故發陽黃也。小便不利。則水濕內蓄。邪食壅滯而腹微滿也。以濕熱實於胃。故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發黃本由乎濕熱。此以傷寒而不言無汗。更不曰小便不利。但曰身黃髮熱者。是熱勝於濕。無形之邪鬱蒸而發黃也。故不必茵陳大黃。而以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梔子柏皮湯方
梔子(十五個),甘草(一兩),黃柏(二兩)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梔子苦寒。解見前方。黃柏苦寒。神農本經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。瀉膀胱相火。故用之以瀉熱邪。又恐苦寒傷胃。故以甘草和胃保脾。而為調劑之妙也。
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
瘀。留蓄壅滯也。言傷寒鬱熱。與胃中之濕氣。互結濕蒸。如淖澤中之淤泥。水土黏濘而不分也。故成注引經文云。濕熱相交。民多病癉。蓋以濕熱膠固。壅積於胃。故曰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也。麻黃之用。非熱在裡而反治表也。赤小豆之用。所以利小便也。翹根梓皮。所以解鬱熱也。
上文云。無汗而小便不利者。身必發黃。故治黃之法。無如汗之。則濕熱從毛竅而散。利其小便。則濕熱由下竅而泄。故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麻黃(二兩去節),赤小豆(一升即今赤豆之小者),連軺(二兩連翹根也),杏仁(四十個去皮),生梓白皮(一升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二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八味。以潦水一斗。先煮麻黃再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再服。
赤小豆非今一頭紅黑者。古人以黑豆黃豆為大豆。綠豆赤豆白豆䝁豆皆為小豆。以小豆中之赤者。故曰赤小豆。李時珍曰。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。稍大而鮮紅淡紅者。並不治病。花似豇豆而小。淡銀褐色。莢長二三寸。比綠豆莢稍大。三青二黃時即收之。可煮可炒。可作粥飯。餛飩餡並佳也。
麻黃湯。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也。皆開鬼門而泄汗。汗泄則肌肉腠理之鬱熱濕邪皆去。減桂枝而不用者。恐助瘀熱也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。濕上甚而熱。以汗為故而止。王冰注云。身半以上。濕氣有餘。火氣復郁。郁濕相薄。以苦溫甘辛之藥。解表流汗而祛之是也。赤小豆除濕散熱。
白話文:
陽明發黃
陽明病,如果因為發汗而用火攻,導致額頭微微出汗,小便又不順暢,就一定會出現黃疸。
這是說陽明病原本沒有汗,卻用火攻強行發汗,反而增加了火邪,導致小便不順暢而出現黃疸。陽明病用火攻,就像太陽中風一樣,也屬於用火攻強行發汗的範疇。中風的陽邪又被火攻,這也相當於兩個陽邪互相熏烤。如果能夠全身出汗,熱邪就會發散,不會出現黃疸。現在說只是額頭微微出汗,可以知道全身都沒有汗,再加上小便不順暢,濕氣就無法從下排泄出去,這和前面說的「只是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出到脖子就停止」的情況一樣,而且還增加了火邪。因此必定是濕熱壅塞,積聚而導致黃疸。
傷寒病到了七八天,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順暢,肚子稍微脹滿的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這是說陽明病發黃的顏色,和陰黃像煙燻的不一樣。傷寒病到了七八天,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,是濕熱邪氣在胃,只傷害陽分,所以出現陽黃。小便不順暢,是水濕積聚在體內,邪氣壅塞而導致腹部稍微脹滿。因為濕熱實邪在胃,所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
傷寒病身體發黃且發熱的,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發黃本來是因濕熱引起的,這裡說的是傷寒病,沒有提到沒有汗,也沒有說小便不順暢,只是說身體發黃而且發熱,說明是熱邪比濕邪更盛,是無形的邪氣鬱積而導致黃疸。所以不必用茵陳和大黃,而是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。
梔子柏皮湯的方子
梔子(十五個),甘草(一兩),黃柏(二兩)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煎煮,取出一升半藥汁,去除藥渣,分溫兩次服用。
梔子味苦性寒,作用和前面說的一樣。黃柏味苦性寒,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可以治療五臟腸胃中的結熱黃疸,瀉膀胱的相火,所以用它來瀉熱邪。又因為擔心苦寒傷胃,所以用甘草來調和脾胃,達到調劑的作用。
傷寒病瘀熱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,可以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。
瘀,是停留積聚的意思。這裡說的是傷寒鬱熱,和胃中的濕氣,互相結合而形成濕熱,就像沼澤中的淤泥一樣,水土黏稠不清。所以有經文說:「濕熱相交,百姓多得癉病。」是因為濕熱膠著固結,壅積在胃中,所以說瘀熱在裡,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。麻黃的作用,不是因為熱在體內而反過來治療表證,而是通過發汗來帶走體內的濕邪。赤小豆的作用,是用來利小便。連軺和梓皮,是用來解除鬱熱。
前面說過,沒有汗而小便不順暢的,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。所以治療黃疸的方法,最好是發汗,讓濕熱從毛孔散發出去,並且利小便,讓濕熱從下排出。因此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方子
麻黃(二兩,去節),赤小豆(一升,就是現在的小赤豆),連軺(二兩,是連翹的根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),生梓白皮(一升),甘草(一兩,炙),生薑(二兩,切片),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八味藥,用潦水一斗(雨水),先煮麻黃,再沸騰後去除上面的泡沫,然後放入其他藥,煎煮到三升,分溫兩次服用。
這裡的赤小豆不是現在紅黑色的一種,古人把黑豆、黃豆稱為大豆,綠豆、赤豆、白豆、䝁豆都稱為小豆,小豆中的紅色就叫做赤小豆。李時珍說,要用小而紅黑的入藥,稍微大而鮮紅淡紅的,不能治病。它的花像豇豆但是比較小,呈淡銀褐色,豆莢長二三寸,比綠豆莢稍大,三青二黃時就可以收穫。可以煮、炒,可以做粥飯、餛飩餡,都很好。
麻黃湯,是由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組成,都是開鬼門發汗的。汗發出來,肌肉中的鬱熱濕邪就都消散了。減去桂枝不用,是怕它助長瘀熱。 《素問至真要大論》說:「濕邪太盛而熱,要通過發汗來停止。」王冰註解說:「身體上半部,濕氣過多,火氣又鬱結,鬱結的濕氣和火熱結合,要用苦溫甘辛的藥,解表發汗來驅除。」赤小豆有除濕散熱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