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5)

1. 陽明胃實

辨誤,注謂胃弱而膀胱氣化之源窒。恐未必然。若膀胱氣化。豈可責之於胃乎。經云。膀胱者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又云。三焦者。決瀆之官。水道出焉。膀胱雖藏津液。非三焦之火氣運行。則不能氣化而出。蓋三焦為命門之用。乃先天真陽之氣也。又何關乎後天之胃弱乎。

又謂此段之雖能食。雖不能食。全與辨風寒無涉。云另有二義。豈仲景立法。理無一貫。又令後人二三其說邪。

陽明病。譫語發潮熱。脈滑而疾者。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腹中轉矢氣者。更服一升。若不轉矢氣。勿更與之。明日不大便。脈反微澀者。裡虛也。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邪在陽明而譫語發潮熱。則邪熱當實於胃。而為可下之證矣。脈滑則食停於胃。疾則熱邪過甚。躁動已極。其變態有不可測者。以未見實大之脈。不可輕下。故不用大承氣湯。而以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若腹中行動而轉矢氣者。此胃中有實熱也。更服一升。以去其熱邪宿滯。

若不轉矢氣者。是胃無實邪也。勿更與之。至明日而竟不大便。其脈反微澀者。知其內無真氣矣。脈微則真陽衰。澀則陰氣竭。陰陽俱虛。故曰裡虛也。裡氣既虛。以滑疾之脈而反變微澀。是邪盛正虛。所以為難治。如此者。正氣將敗。斷不可更虛其虛。是以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陽明病。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
前陽明上篇。有下之而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不用攻下。而以梔子豉湯主之。及下之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亦以梔子豉湯主之者。一以脈尚浮緊。發熱汗出。一以其外有熱但頭汗出。此皆表未解而誤下所致。雖未結胸。而邪已入膈。乘其將陷未陷之時。

故用高者越之之法。以湧出其邪耳。此以陽明病而不言外證。是已無表邪也。既無外證而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者。當是熱邪在裡也。察其脈症。若舌苔黃黑。按之而痛者。或脈大沉實者。乃胃中有燥屎。可攻之證也。若腹微滿。則知證兼太陰。里無大熱可知。若攻之。必初頭硬。

後必溏泄。故不可攻之也。若上截所謂胃中有燥屎者。乃胃實之證。宜大承氣湯。

病人不大便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
不大便五六日而繞臍痛者。燥屎在腸胃也。煩躁。實熱鬱悶之所致也。發作有時者。日晡潮熱之類也。陽明胃實之裡證悉備。是以知其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
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凡小便不利。皆由三焦不運。氣化不行所致。惟此條小便不利。則又不然。因腸胃壅塞。大氣不行。熱邪內瘀。津液枯燥。故清道皆涸也。乍難。大便燥結也。乍易。旁流時出也。時有微熱。潮熱之餘也。喘者。中滿而氣急也。冒者。熱邪不得下泄。氣蒸而鬱冒也。胃邪實滿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胃弱導致膀胱氣化受阻」的說法,我認為未必正確。膀胱的氣化功能,怎麼能歸咎於胃呢?經典上說:「膀胱是州都的官署,儲藏津液,氣化後就能排出。」又說:「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署,水道由此而出。」膀胱雖然儲藏津液,但若沒有三焦的火氣運行,就無法氣化而排出。三焦是命門的功用,是先天真陽之氣,這與後天脾胃的虛弱又有什麼關係呢?

另外,有人認為這段經文提到的「雖能吃」、「雖不能吃」與辨別風寒無關,還有其他含義。我認為這不合道理,難道仲景的立法沒有一貫的原則,讓後人有不同的解釋嗎?

陽明病,出現胡言亂語、發潮熱,脈象滑而快的,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,肚子裡會放屁,表示藥效有效,可以再服一升;如果沒有放屁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如果隔天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,很難治療,不能再用承氣湯了。

邪氣侵入陽明經,出現胡言亂語和潮熱,表示邪熱實滯於胃,屬於可以攻下的證候。脈象滑表示食物停留在胃中,脈象快表示熱邪過盛,躁動不安。但這種情況變化莫測,因為沒有看到脈象實大,所以不能輕易攻下,因此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,肚子有蠕動且放屁,表示胃中有實熱,可以再服一升,以去除體內熱邪和積滯。

如果沒有放屁,表示胃中沒有實邪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到了第二天仍然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表示體內真氣不足。脈微表示真陽衰弱,脈澀表示陰氣耗竭。陰陽俱虛,所以說是裡虛。體內正氣已經虛弱,脈象由滑快轉為微澀,表示邪盛正虛,所以說很難治療。這種情況表示正氣將要敗壞,絕對不能再用藥物使虛更虛,所以不能再用承氣湯了。

陽明病,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後,如果感到心中煩悶不適,而且胃中有燥屎,這時就可以攻下;如果肚子稍微脹滿,大便先硬後溏,就不能攻下。如果胃中有燥屎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之前陽明病上篇提到,用攻下法治療後,如果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胸膈,感到心中煩悶不適,舌苔明顯,就不要用攻下法,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另外,如果攻下後沒有結胸,但感到心中煩悶不適,肚子餓卻吃不下,也要用梔子豉湯治療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脈象仍然浮緊,發熱出汗,或是有熱但只有頭部出汗,表示外在的表證未解,卻錯誤地用了攻下法。雖然沒有結胸,但邪氣已經進入胸膈,趁著邪氣將要下陷之時,用高者越之的方法,讓邪氣往外發散。這裡提到的陽明病沒有外在表證,表示沒有外邪,既然沒有外邪,卻用了攻下法,導致心中煩悶不適,應該是熱邪在體內。觀察脈象和症狀,如果舌苔黃黑,按壓肚子有疼痛感,或者脈象大而沉實,表示胃中有燥屎,屬於可以攻下的證候。如果肚子稍微脹滿,表示證候兼有太陰病,體內沒有大熱,如果用攻下法,必定會出現先大便乾燥,後腹瀉的情況,所以不能攻下。上面所說的胃中有燥屎,是屬於胃實的證候,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臍周圍疼痛,煩躁不安,而且發作有規律,這是因為有燥屎,所以才導致沒有大便。

沒有大便五六天,而且肚臍周圍疼痛,這是因為燥屎積存在腸胃裡。煩躁不安,是由於實熱鬱悶所導致。發作有規律,是指像日晡潮熱之類的現象。陽明胃實的內在症狀都齊備,所以知道是有燥屎,才會導致沒有大便。
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乾燥時而稀溏,時而有微熱,喘息,無法平躺,這也是因為有燥屎,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一般小便不利,都是因為三焦運化功能失調,氣化功能無法運行所導致。但這條經文提到的情況不同,是因為腸胃堵塞,氣機不暢,熱邪在體內鬱積,津液枯竭,所以泌尿的通道都乾涸了。大便時而乾燥表示大便燥結,時而稀溏表示大便不時地旁流。時而有微熱,是潮熱之後的餘熱。喘表示胸中滿悶,氣息急促。冒表示熱邪無法向下排洩,熱氣蒸騰而導致頭暈目眩。這是胃邪實滿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