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中風正治
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,佐以苦,以辛散之;但不必以甘緩之矣。其於桂枝湯,則當謹避之耳。
桂枝本為解肌。若其人脈浮緊、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
此一條,真乃桂枝湯之禁例也。浮緊,傷寒之脈也;發熱汗不出,傷寒之證也。具此脈證,其為寒傷營而為麻黃證也明矣。桂枝湯之本義,蓋以桂枝辛溫發散,為解肌和衛之藥;芍藥酸收斂液,所以救營弱而汗自出者也。唯其衛強,故以桂枝汗解其衛分之風邪;唯其營弱,故以芍藥收斂其營中之陰液。
今寒既傷營,則寒邪閉於營分,鬱而為熱,汗不出而頭痛項強,身腰骨節皆疼,惡風而喘矣。寧可仍用桂枝,舍營分之陰邪不發,反空發衛分之陽邪乎?更不知肅殺之寒邪在營,而反以酸寒收斂之芍藥固之,豈非誤治反治乎?故曰不可與也,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非謂桂枝反能收汗固衛也。
歷代名家,如成無己,但隨文順釋而不能辨;王好古謂麻黃治衛實,桂枝治衛虛,以致方氏之辨,有風中衛而衛不固,發熱汗出而惡風,桂枝救護之,熱粥釋散之。曾不思風中於衛,若非桂枝發汗解肌,豈一粥之所能釋散乎?遂至世俗不曉其中意義,更忘桂枝湯原文中,有「復發其汗」,
當以「汗解」句,及服桂枝湯法中云:「汗出病瘥,不汗更服」等語,而謂麻黃發汗,桂枝閉汗;故一遇汗出,便用桂枝。不知麻黃汗解營分之寒邪,桂枝僅解衛分之風邪。所以桂枝與芍藥同行,一以汗解其衛邪而衛氣和,一以救其營弱而汗液收矣。若必以為桂枝止汗,豈不見麻黃湯中亦有桂枝乎?
豈有用麻黃而欲發其汗,又以桂枝收之乎?唯此義未明,所以方氏於麻黃湯論中,有「用麻黃而監之以桂枝,為節制之妙」;此皆相沿相習之惑也。蓋麻黃為肺經之專藥,杏仁所以助麻黃而利肺氣,開皮毛而定喘者也,皆為發泄魄汗之要藥。其所以亦用桂枝者,既欲泄脈中營內之寒邪,
有不先開脈外一層之衛氣乎?此皆仲景制方之妙,深得內經「客者除之,結者散之,開之發之」之意也。尚論不知桂枝湯義,亦但云「使寒邪漫無出路,貽患無窮」,豈亦仍方氏之舊說歟?
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;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;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此二條,所以辨既非傷寒,亦非中風也。然證同而治亦同。又以一汗一下為言者,蓋示人以病不在表,徒汗無益;病不在裡,徒下亦無益。又不可更疑其邪在表,而更行桂枝湯以致誤也。「汗出而喘」者,肺主皮毛,邪熱但在肺臟也;「無大熱」者,言表裡皆無邪也。邪在表,則發翕翕之熱;邪在裡,則發蒸蒸之熱。此不言不熱,又不言微熱,而曰「無大熱」者,蓋肺主皮毛,因邪熱在肺,或時有微熱,未可知也;然非若表裡有邪之熱也。既汗既下,仍然汗出而喘,足見邪不在表裡,治非其治矣。不可更行桂枝湯者,恐助熱而斂邪也。言肺為人身之天氣,所以通呼吸。
白話文:
風邪侵入體內,治療要用辛涼的藥物,再輔以苦味的藥。用辛味的藥來疏散風邪,但不需用甘味藥來緩解。對於桂枝湯,應該謹慎避開使用。
桂枝本來是解肌的藥,如果病人脈象是浮緊的,而且發熱不出汗,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湯。必須要了解這一點,不要用錯了。
這一段話,其實是桂枝湯的禁忌例子。脈象浮緊,是傷寒的脈象;發熱不出汗,是傷寒的症狀。同時出現這些脈象和症狀,很明顯是寒邪侵犯營分而導致的麻黃證。桂枝湯的本義,是用桂枝辛溫的藥性來發散,是解肌和調和衛氣的藥物。芍藥味酸,能收斂陰液,是用來救治營分虛弱、讓汗液自然流出的。之所以用桂枝解肌,是因為衛氣強盛,所以用桂枝來發散衛分中的風邪;之所以用芍藥收斂,是因為營分虛弱,所以用芍藥來收斂營分中的陰液。
現在寒邪既然已經侵犯營分,那麼寒邪就會閉塞在營分,鬱積而化熱,導致不出汗、頭痛、脖子僵硬、全身骨節疼痛、怕風、喘息。難道還能繼續使用桂枝湯,而不去發散營分中的陰邪,反而空耗衛分的陽氣嗎?更何況,不了解肅殺的寒邪在營分,反而用酸寒收斂的芍藥來固守它,難道不是誤治、反治嗎?所以說不可使用桂枝湯。必須要了解這一點,不要用錯了。並不是說桂枝反而能收汗、固守衛氣。
歷代名醫,像是成無己,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,而不能辨別其中的道理。王好古說麻黃治療衛氣實證,桂枝治療衛氣虛證,以至於方氏的辨證,有風邪侵入衛分,導致衛氣不固,發熱出汗而怕風,用桂枝來救護,喝熱粥來疏散。卻沒想過,風邪侵入衛分,如果不是用桂枝來發汗解肌,難道是喝一碗粥就能疏散的嗎?以至於世俗不了解其中的意義,更忘記桂枝湯原文中有「要讓汗液再次發出」的說法,以及服用桂枝湯的方法中有「汗出病好,不出汗再服」等等的話,反而說麻黃發汗,桂枝止汗。所以一旦遇到出汗,就用桂枝。不知道麻黃是發汗解營分的寒邪,桂枝僅僅是解衛分的風邪。所以桂枝和芍藥一起使用,一個用來發汗解衛邪,使衛氣調和,一個用來救助營分虛弱,使汗液收斂。如果一定要認為桂枝是止汗,難道沒看到麻黃湯中也有桂枝嗎?
難道會用麻黃來發汗,又用桂枝來收斂嗎?正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方氏在麻黃湯的論述中,有用麻黃又搭配桂枝,說是為了節制藥性。這些都是沿襲錯誤觀念的迷惑。麻黃是肺經的專用藥,杏仁是用來輔助麻黃,來利肺氣、開皮毛、定喘的,都是發泄汗液的重要藥物。之所以也用桂枝,是因為要泄脈中營內的寒邪,難道不應該先打開脈外一層的衛氣嗎?這些都是張仲景製方的巧妙之處,深刻地領會了《內經》中「客者除之,結者散之,開之發之」的含義。竟然還有人不了解桂枝湯的含義,只說使寒邪無路可出,留下無窮的禍患,難道也是沿用方氏的舊說嗎?
發汗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汗後還喘息,但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如果攻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汗後還喘息,但沒有明顯發熱,也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這兩條說明了這種情況既不是傷寒,也不是中風。但雖然病症相同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又說「一汗一下」,是為了告訴人們,病不在表,單純發汗沒有用;病不在裡,單純攻下也沒有用。也不要再懷疑邪氣在表,而又使用桂枝湯導致誤診。出汗後還喘息,是因為肺主皮毛,邪熱只在肺臟。沒有明顯發熱,是說表裡都沒有邪氣。邪在表,會發出陣陣熱感;邪在裡,會發出蒸蒸的熱感。這裡沒有說不熱,也沒有說微熱,而是說沒有明顯發熱,是因為肺主皮毛,因邪熱在肺,有時可能有微熱,但無法確定,並不是像表裡有邪那樣的熱。既然發汗了,也攻下了,仍然出汗喘息,就說明邪不在表裡,治療不對症。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,是怕助長熱邪,使其收斂。肺是人身的天氣,是呼吸的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