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中風正治
言病人臟無他病。唯表中於風。以致有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。此為風邪載於衛氣之中。邪正不相和也。若至已發熱時。則邪氣已動而汗自出。是治之失其時矣。不若乘其未發熱時。則邪伏於衛。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。則衛邪可去。營分無傷。邪隨汗出而愈矣。
太陽病。初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服桂枝湯法。有一服不解而至三服者。有病重一劑不解而至二三劑者。此條乃初服桂枝湯。其邪未得即解。亦常有之事耳。曰反煩。則不止於不解。是藥後轉加煩悶矣。煩則風邪鬱於肌表。煩悶不得發越。陽邪熾盛。充塞於太陽之經。服湯不能驟解。故用刺法以分泄之也。夫太陽之經脈四行。
挾督脈而行於兩旁者也。風府一穴。本督脈穴也。在項上入髮際上。同身寸之一寸。在大筋宛宛中。疾言則其肉立起。言休則立下。乃督脈陽維之會。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而禁灸。風池二穴。本足少陽穴也。在耳後發陷中。為足少陽陽維之會。針入七分。留七呼。三穴雖非太陽本經脈穴。
而氣府論云。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。其浮氣在皮者凡五行。而風池風府三穴。皆五行中之穴也。以其為風邪出入之門戶。故刺之以泄風邪之盛而殺其勢也。正王啟玄所謂浮氣而通之。可以去熱者也。刺之而邪氣分泄。卻仍以桂枝湯汗解之。則愈矣。此又以邪氣太盛。用刺法為助以兩解之也。
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。十二日愈。
風家表解。是服桂枝湯而表邪已解也。了了決也。不了了言了而未了也。謂中風家表邪已解。猶有餘邪故未得遽安。汗之則不須更汗。攻之則里內無邪。雖欲治之。無可治也。方注及喻氏。皆以為當靜養以需。不可喜功生事也。十二日愈者。言經盡兩周。邪去而正自復也。此內經立法之常經。若至過經不解。則又為法外之變。又當別論矣。
凡服桂枝湯吐者。其後必吐膿血也。
其後必吐膿血句。乃未至而逆料之詞也。言桂枝性本甘溫。設太陽中風。投之以桂枝湯而吐者。知其人本陽邪獨盛於上。因熱壅上焦。以熱拒熱。故吐出而不能容受也。若邪久不衰。熏灼肺胃。必作癰膿。故曰其後必吐膿血也。此以不受桂枝而知之。非誤用桂枝而致之也。乃各注傢俱言胃家濕熱素盛。
更服桂枝。則兩熱相摶。中滿不行。勢必上逆而吐。熱愈淫溢。蒸為敗濁。必吐膿血。此一大禁也。不知桂枝隨已吐出。何曾留著於胸中。豈可云更服桂枝。兩熱相摶乎。前人遂以此條。列為桂枝四禁。豈不謬乎。
若酒客病。不可與桂枝湯。得湯則嘔。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此條辭義明顯。不須註解。其特設此義者。所以別上文服桂枝湯吐者之不同也。前以熱邪上壅胸膈而吐。此以酒客之濕熱。常在胸膈而嘔。前以不受溫而吐。此以不喜甘而嘔。如此則吐膿血與不吐膿血。亦自明矣。凡酒客中風。風性本溫。酒性濕熱。此真所謂兩熱相合也。至真要大論云。
白話文:
病人如果身體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因為受到風邪侵襲,導致時常發燒、自己流汗卻無法痊癒,這是因為風邪依附在衛氣之中,邪氣和正氣不調和。如果等到發燒才治療,表示邪氣已經活動,汗自然流出,這就錯失了治療的時機。不如趁著還沒發燒時,邪氣還潛伏在衛氣,用桂枝湯在發病之前就發汗,這樣就能去除衛氣中的邪氣,不傷及營分,邪氣隨著汗排出就痊癒了。
患有太陽病,剛服用桂枝湯卻反而更加煩躁,沒有好轉,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就會好轉。
服用桂枝湯的方法,有些人服用一劑沒好轉,需要到三劑;有些人病情嚴重,一劑沒好轉需要到兩三劑。這裡指的是剛服用桂枝湯,邪氣還不能馬上解除,這是常有的事。說「反煩」,就不只是沒好轉,而是服藥後反而更加煩悶了。煩悶是因為風邪鬱結在肌膚表面,無法發散出來,陽邪熾盛,充塞在太陽經脈,服藥無法立刻解除,所以用針刺的方法來分散邪氣。太陽經脈的走向,是沿著督脈兩旁而行。風府穴是督脈上的穴位,在後頸部進入髮際的地方,大約在頸後正中線上,大筋之間凹陷處,快速說話時肌肉會鼓起,停止說話時肌肉會下降,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,針刺深度約三分,禁止艾灸。風池穴是足少陽經的穴位,在耳後髮際凹陷處,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,針刺深度約七分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。這三個穴位雖然不是太陽經脈上的穴位,但《氣府論》說足太陽脈氣所發的穴位有七十八個,浮在皮膚表面的氣有五種,而風池、風府這三個穴位,都在這五種氣的穴位中,因為是風邪出入的門戶,所以針刺它們可以宣洩風邪的盛氣,削弱邪氣的勢力。這就像王啟玄所說的「疏通浮氣,可以去除熱邪」。針刺後邪氣分散宣洩,再用桂枝湯發汗解除,病就會痊癒。這也是因為邪氣太過旺盛,用針刺的方法來輔助,兩者一起解除病邪。
中風病症,如果表邪已解但沒有完全好,十二天後就會痊癒。
中風病症表邪已解,表示服用桂枝湯後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。「了了」是決斷的意思,「不了了」是指已經解除但沒有完全解除。意思是說中風病症,表邪雖然解除,但還有殘餘的邪氣,所以還沒辦法完全康復。如果已經出汗就不需要再發汗,如果內部沒有邪氣就不需要攻下,雖然想治療,卻無從下手。注釋和喻氏都認為應該靜養,等待自然康復,不要急於求成。說十二天痊癒,是指經歷兩個循環週期,邪氣去除,正氣自然恢復。這是《內經》的常規法則,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還沒有痊癒,那就是法則之外的變故,需要另外討論了。
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,之後一定會吐膿血。
「之後一定會吐膿血」這句話,是還沒發生就預先推測的說法。意思是說桂枝藥性本來是甘溫,如果患有太陽中風,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,就知道這個人本來就是陽邪過盛於上焦,因為熱壅塞在上焦,以熱拒熱,所以吐出來而無法容納。如果邪氣久久不衰退,熏灼肺胃,一定會形成癰膿,所以說之後一定會吐膿血。這是因為不接受桂枝湯而得知的,不是因為誤用桂枝湯而導致的。各家注釋都認為是因為胃裡的濕熱本來就很旺盛,再服用桂枝湯,就會兩熱相搏,中焦滿悶不通暢,勢必上逆而吐出來,熱邪更加氾濫,蒸騰為敗濁,一定會吐膿血。這是一個大禁忌。但是不知道桂枝已經隨著嘔吐出來,怎麼會還留在胸中,怎麼可以說再服用桂枝湯,兩熱相搏呢?前人因此把這條列為桂枝湯的四個禁忌,不是很荒謬嗎?
如果是經常喝酒的人患病,不可以給予桂枝湯,吃了會嘔吐,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歡甘味。
這條的文意很明顯,不需要解釋。它特別提出這個道理,是為了區別上面說的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情況。前面說的是因為熱邪壅塞在胸膈而嘔吐,這裡說的是因為酒客的濕熱,經常停留在胸膈而嘔吐。前面說的是因為不接受溫性藥而嘔吐,這裡說的是因為不喜歡甘味而嘔吐。這樣看來,吐膿血和不吐膿血的原因,也自然明白了。凡是酒客中風,風的性質本來就溫熱,酒的性質是濕熱,這真是所謂的兩熱相合。《至真要大論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