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傷寒禁汗
脈浮緊者。法當身疼痛。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。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。然以營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
浮緊。傷寒之脈也。法當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宜以麻黃汗解之為是。假若按其脈而尺中遲者。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。夫尺主下焦。遲則為寒。尺中遲。是以知下焦命門真陽不足。不能蒸穀氣而為營為衛也。蓋汗者營中之血液也。為熱氣所蒸。由營達衛而為汗。若不量其虛實而妄發之。
則亡陽損衛。固不待言。然營氣出於中焦。衛氣出於下焦。營衛皆出於三焦。三焦皆根於命門。命門涵藏於兩腎。尺遲則知腎中之真元不足。三焦之氣弱矣。此以寒氣傷營。汗由營出。以尺中脈遲。則知腎臟真元衰少。營氣不足。血少之故。未可以汗奪血。所以尤不可發汗也。
白話文:
脈搏浮而緊的人,通常會感到身體疼痛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摸到寸關尺三部脈中,尺脈遲緩,就不可發汗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表示氣血不足,血液量少。
浮緊的脈象是傷寒的症狀,患者通常會感到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。應該用麻黃來發汗治療。如果摸到尺脈遲緩,就不可發汗。為什麼呢?因為尺脈主宰下焦,遲緩就代表寒氣入侵。尺脈遲緩表示下焦命門的真陽不足,無法蒸騰水谷精微化為營氣和衛氣。汗液是由營氣中的血液,被熱氣蒸發,從營氣進入衛氣而形成的。如果不知道患者虛實就隨便發汗,
就會損耗陽氣,傷害衛氣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營氣來源於中焦,衛氣來源於下焦,營衛氣都來源於三焦,三焦都根源於命門,命門藏於兩腎。尺脈遲緩,就表示腎中真元不足,三焦之氣虛弱。這是寒氣傷害營氣,汗液來自營氣,而尺脈遲緩表示腎臟真元衰少,營氣不足,血液量少。因此不能用發汗的方法來奪取血液,所以更不可發汗。
脈浮數者。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。身重心悸者。不可發汗。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。尺中脈微。此裡虛。須表裡實。津液自和。便自汗出愈。
脈浮數。法當汗出而愈者。即前第四條脈浮而數者。可發汗之例也。身重之證。論中所見不一。有風濕風溫風寒火逆。及陰陽易。三陽合病之不同。此所謂身重者。因邪未入里。誤下而胃中陽氣虛損也。凡陽氣盛則身輕。陰氣盛則身重。故童子純陽未雜。而輕儇跳躍。老人陰盛陽衰。
而肢體龍鍾。是其驗也。所以邪入於陽則狂。邪入於陰則不能反側也。誤下陽虛。與誤汗陽虛無異。此條心悸。與發汗過多。叉手冒心之心下悸。同一裡虛之所致也。但誤汗則先亡其衛外之陽。而後及於里。此因誤下而竟虛其里。所以誤汗尚有桂枝甘草湯和衛之治。此條脈浮而數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浮而數,一般來說應該要讓病人出汗才能痊癒。但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,導致病人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不可再發汗,應該等到病人自然出汗才能恢復。這是因為尺脈微弱,表示身體內虛,需要表裡都實,津液自然調和,才能自然出汗而痊癒。
法當汗出。尚有表邪。故無補里之法。直待其津液自和。而後汗出愈也。須。待也。言脈浮數而發熱惡寒之邪在表。若不汗解而誤下之。邪氣雖未陷入而為痞結之變。但身重心悸者。則知陽氣已虛。不可更發其汗。當待其自汗出。乃可解也。其所以然者。浮數之脈。因誤下之後。
尺中之脈見微弱耳。蓋尺中者。腎脈也。腎為藏精之府。津液之主也。然津液之流貫周行也。皆命門真陽之氣。蒸騰昇降。故能隨營衛而運行滋灌。若見尺中脈微。是裡虛而津液衰少。陽虛而氣不蒸騰。即上文尺中遲之變文也。故不可發汗。當待其下後所損之真陽漸復。氣液蒸騰。
白話文:
按照道理應該要發汗,因為患者還有表邪。所以不可以用補裡的方法,要直接等待體內的津液自然調和,然後再出汗,這樣病才能痊癒。這裡的「須」就是等待的意思。意思是說,脈象浮數,患者發熱惡寒,說明邪氣還在表層。如果沒有用發汗的方法解表,反而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方法,雖然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,但也會導致痞結的病變。但如果患者感到身體沉重,心慌意亂,就說明陽氣已經虛弱,不能再發汗了。應該等待患者自然出汗,才能解表。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浮數的脈象,在誤下之後,尺脈就會變得微弱。尺脈是腎經的脈象,腎是藏精和主宰津液的臟器。津液在體內流動循環,都是靠命門真陽之氣蒸騰升降,才能順著營氣衛氣運行,滋潤全身。如果尺脈微弱,說明裡虛,津液衰少,陽氣虛弱,氣血不能蒸騰,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尺脈遲的變化。所以不能發汗,應該等待因瀉下損傷的真陽逐漸恢復,氣液才能蒸騰起來。
營衛流行。則津液自和。便自汗出而愈矣。上條不立治法。亦此義也。
辨誤,前輩註釋。見原文中有尺中脈微四字。又見津液自和一語。便泥定下多亡陰之說。但以為陰虛而津液少。故不可發汗。不知津液之來。皆生於蒸騰之陽氣。苟非邪火燔灼。焉得枯涸。所謂火蒸水而為氣。氣凝聚而為水。陰陽相須。水火升降。然後氣液周流。故謂之陰無陽不生也。
豈但亡其陰。而陽氣獨無損乎。觀尺中脈遲脈微二語。明系陽虛之變現。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條內。明言脈微弱者。此無陽也。詎可獨責之裡陰素虛乎。大抵微遲之脈。汗下皆不宜。六經原文中彰彰可考也。
白話文:
營衛的循環流動,則使得津液自然調和,病人就會自行出汗痊癒。上一條未制定治療方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理解有誤,前輩的注釋中,見到原文中有「尺中脈微」四個字,又見到「津液自和」這句話,就固執地認為是多亡陰的說法。只是認為陰虛導致津液減少,所以不能發汗。其實,津液的產生,都是由蒸騰的陽氣所生。如果不是邪火熾盛,怎麼會乾涸呢?所謂「火蒸水而為氣,氣凝聚而為水」,陰陽相互依存,水火升沈,這樣氣和液才能周流全身,所以說「無陰則陽不能生成」。
哪能只是失去陰,而陽氣卻獨自不受損失呢?觀察「尺中脈遲脈微」這兩個詞,明顯是陽虛的表現。所以在桂枝二越婢一湯的條文中,明確提到脈微弱的人,這是缺少陽氣啊。怎麼能單單歸咎於內在的陰虛呢?總的來說,微遲的脈象,發汗或下藥都不適合,在六經的原文中可以找到明確的證據。
咽喉乾燥者。不可發汗。
咽喉乾燥。上焦無津液也。上焦之津液。即下焦升騰之氣也。下焦之氣液不騰。則咽喉乾燥矣。少陰之脈。循喉嚨挾舌本。熱論篇云。少陰脈貫腎絡於肺。系舌本。故口燥舌乾而渴也。邪在少陰。故氣液不得上騰。即上文尺中微遲之類變也。故曰不可發汗。後人以為津液素虧。
發汗則竭陽明之津液。誤矣。皆由成氏以咽門為胃之系故也。如此而反指前人以少陰立說者為謬。揆之於理。豈其然乎。
淋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便血。
淋之為病。有膏淋石淋血淋肉淋等之分。雖有寒熱虛實之異。然皆為腎虛之所致。蓋腎主二陰之竅。與膀胱相為表裡而為一合者也。腎為臟而膀胱為腑。臟為主而腑為使。然腎為三焦之原。三焦為命門之用。若腎臟之真陽不充。則三焦之氣化失常矣。是以下焦之真氣衰弱。則氣不流利而為澀為痛。
白話文:
患有淋病的人不應該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便血。
解釋
淋病的種類很多,包括膏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肉淋等等,雖然有寒熱虛實的區別,但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。
腎臟主宰著兩個陰竅(腎和膀胱),與膀胱相互表裡,共同構成一個整體。腎臟是臟器,而膀胱是腑臟,臟器為主,腑臟為使。
腎臟是三焦的根本,三焦是命門的功能所在。如果腎臟的真陽不足,就會導致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常。因此,下焦的真氣就會衰弱,氣血運行不順暢,導致澀痛。
所以,患有淋病的人如果發汗,會更加損耗腎氣,導致氣血運行更加不暢,加重病情,甚至出現便血等症狀。
膀胱之氣化混淆。則水不分清而為濁為黏矣。而況淋之為病。從精隧而出者乎。肺為人身之天氣。水液由肺氣而下行。忽凝結而為膏為石。猶之雨化為雹。總為氣化之乖違。衝脈為血之海。其脈起於胞中。謬隨氣液而滲入膀胱。恰如涇流入渭。悉屬陰陽之錯亂。又非至真要大論之所謂水液渾濁。
皆屬於熱之赤白濁可比也。且命門之真陽。為衛氣之根本。皮毛之衛氣。乃真陽之外發。發汗則外亡衛氣。內喪真陽矣。若傷寒家既有淋證。則知腎氣已虛。真陽虧損。又豈可故發其汗乎。倘不知禁忌而誤發其汗。則必至於元陽敗泄。真氣大虛。陽不能固其陰。氣不能攝其血。
白話文:
膀胱裡的氣化混亂,就會導致水分無法區分清濁,變得混濁黏稠。更何況淋病是從精液通道流出的呢?肺是人體的天氣,水液由肺氣向下運行,如果突然凝結就變成膏狀或石頭,就像雨水變成冰雹一樣,都是氣化不順暢造成的。衝脈是血的海,脈絡起源於胞中,錯誤地隨著氣液滲入膀胱,就像涇水流入渭水一樣,都是陰陽失調的結果。這也不屬於《至真要大論》中所說的「水液混濁」。
這些都屬於熱氣引起的赤白混濁,可以相互比擬。而且命門的真陽是衛氣的根本,皮毛的衛氣是真陽的外發。發汗就會導致外亡衛氣,內喪真陽。如果傷寒病人已經有淋證,就知道腎氣已經虛弱,真陽虧損,怎麼能夠故意發汗呢?如果不知道禁忌而錯誤地發汗,就會導致元陽敗泄,真氣大虛,陽氣無法固守陰氣,氣無法收攝血液。
致動少陰之血。從便瀉而出矣。其亦內經所云。胞移熱於膀胱。則為癃溺血之類乎。
衄家不可發汗。汗出必額上陷。脈急緊。直視不能眴。不得眠。
衄。鼻出血也。額上非即額也。額骨堅硬。豈得即陷。蓋額以上之囟門也。鼻雖為肺之竅。而上通於腦。貫督脈。自額上巔。由腦後風池。風府。大椎。陶道。靈臺。至陽。過命門而至長強。前則內通於肺。達膻中氣海。而為呼吸之要道也。脈急緊者。言目系急緊也。眴。本作旬。
音絢。目搖動也。所謂衄家者。即論中所云發煩目瞑必衄。及傷寒脈浮緊。不發汗因致衄者。又云。脈浮緊。發熱無汗。自衄者愈。其皆用麻黃湯者。非謂衄後當用麻黃湯也。言此等無汗致衄者。當先用麻黃髮其汗。則不至於衄矣。若無汗而不發其汗。則熱邪內郁。必待自衄而愈。
白話文:
少陰經的血液流動不暢,導致從大便中排出。這與內經中所說,胞宮將熱氣傳導至膀胱,引起小便不通和血尿的情況相似。
鼻出血的病人不可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緊緊,眼睛直視不能轉動,並且失眠。
衄指的是鼻出血,額上指的不是額頭,而是額骨上方囟門的位置。雖然鼻子是肺的竅穴,但它與腦部相通,貫穿督脈,從額頭頂端,經過腦後的風池、風府、大椎、陶道、靈臺、至陽,越過命門到達長強。前面則與肺部相連,到達膻中和氣海,是呼吸的重要通道。脈搏急促緊緊是指眼睛系急促緊緊。眴,本字為旬,讀音為絢,意思是眼睛搖動。所謂衄家,指的是書中所說的發煩、目瞑必衄,以及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病人。又說,脈浮緊,發熱無汗,自鼻出血者會痊癒。這些情況都是可以用麻黃湯治療,並不代表鼻出血後就要用麻黃湯。意思是,對於這些無汗導致鼻出血的病人,應該先用麻黃湯發汗,就可以避免鼻出血。如果無汗而不發汗,則熱邪內郁,必然會等到自行鼻出血才痊癒。
若不發其汗。又不得自衄。則變症多矣。何也。夫汗者。陽氣蒸營血之所化也。在營則居於脈中而為血。陽氣鬱蒸。則由營達衛。蒸氣外泄而為汗。汗泄則邪隨汗出而解矣。不發其汗而衄。則熱邪亦隨衄而泄。所以自愈也。若此。則何必於衄後更發其汗乎。況更有未病之前。
素有衄證者乎。倘衄血之後。督脈腦髓之陽氣已泄。營分血脈之陰氣已虛。而復發其汗。是犯虛虛之戒矣。生氣通天論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五臟生成篇云。諸脈者。皆屬於目。諸髓者。皆屬於腦。諸筋者。皆屬於節。諸血者。皆屬於心。故人臥則血歸於肝。肝受血而能視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不發汗,也不能自行流鼻血,就會出現很多併發症。為什麼呢?因為汗是陽氣蒸騰營血所化成的。在營分,陽氣存在於脈中,形成血液。當陽氣鬱積蒸騰時,就會從營分到達衛分,蒸氣外泄而形成汗液。汗液排出,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。如果不發汗而流鼻血,熱邪也會隨著鼻血排出,所以可以自愈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還要在流鼻血之後再發汗呢?何況還有未病之前就有流鼻血的人。如果這些人流鼻血之後,督脈腦髓的陽氣已經外泄,營分血脈的陰氣已經虛弱,再發汗,就會犯虛虛的禁忌。生氣通天論說:陽氣,精氣充足則養神,柔弱則養筋。五臟生成篇說:所有脈絡都屬於眼睛,所有髓液都屬於腦,所有筋絡都屬於關節,所有血液都屬於心。所以人睡覺時,血液會回到肝臟,肝臟接受血液才能視物。
血行而不得反其空。則病矣。是以誤汗則陽氣不充於腦。而額上之囟門必陷。血虛則系目之筋脈急緊而直視。所以睛不能轉側而搖動也。經云。奪血者無汗。奪汗者無血。衄後則無血以歸肝。而神不歸舍。失汗則衛氣失常。不能行陰二十五度。所以不得眠也。是故有邪氣則邪氣當之。
無邪氣則元氣當之。其可忽乎哉。
亡血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寒慄而振。
夫血者。陰也。氣者。陽也。陰陽者。一氣之分也。腎者。人身之兩儀也。命門胞中者。太極也。兩腎涵藏真氣。分陰分陽。陰陽相倚。氣血交互而成形體也。亡血。失血也。或吐或衄。或便或溲。或崩或產。或破損。皆是也。血亡則陰氣亡矣。汗者。陰血之所化。陽氣之所蒸也。
白話文:
血行而不得反其空。則病矣。
血液在身體中循環,如果不能順利回到原本的空虛部位,就會生病。
是以誤汗則陽氣不充於腦。而額上之囟門必陷。
錯誤的出汗會導致陽氣不足以供給頭部,因此額頭上的囟門(嬰兒頭頂的軟骨部分)就會凹陷。
血虛則系目之筋脈急緊而直視。所以睛不能轉側而搖動也。
血虛會導致眼部的筋脈緊繃,只能直視前方,無法左右轉動眼球。
經雲。奪血者無汗。奪汗者無血。
經書上說,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出汗的人也沒有血。
衄後則無血以歸肝。而神不歸舍。
鼻子出血之後,血液無法回到肝臟,神志就會迷糊。
失汗則衛氣失常。不能行陰二十五度。所以不得眠也。
出汗過度會導致衛氣失調,無法行陰二十五度(指夜晚),因此無法入睡。
是故有邪氣則邪氣當之。無邪氣則元氣當之。其可忽乎哉。
所以,如果有邪氣侵襲,就應該用邪氣來對抗它;沒有邪氣,就應該用元氣來維持身體。這怎麼能忽視呢?
亡血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寒慄而振。
失血的人不能出汗,出汗會導致發冷發抖。
夫血者。陰也。氣者。陽也。陰陽者。一氣之分也。
血液屬陰,氣屬陽,陰陽是一氣的不同表現形式。
腎者。人身之兩儀也。命門胞中者。太極也。兩腎涵藏真氣。分陰分陽。陰陽相倚。氣血交互而成形體也。
腎臟是人體的兩儀,命門胞中是太極。兩腎儲藏著真氣,分陰分陽,陰陽相互依存,氣血互相交融,最終形成人體。
亡血。失血也。或吐或衄。或便或溲。或崩或產。或破損。皆是也。血亡則陰氣亡矣。
失血就是失去血液,例如嘔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尿血、月經過多、產後出血、外傷出血等等,這些都是失血。失血就會導致陰氣虧虛。
汗者。陰血之所化。陽氣之所蒸也。
汗液是陰血的轉化,陽氣的蒸發。
陰血既亡。非唯無以為汗。抑且孤陽孑立矣。若不量虛實。妄發其汗。則不但陰血更竭。並孤陽而盡亡之矣。安得不寒戰鼓慄而身振搖耶。危矣。殆矣。
瘡家雖有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痓。
瘡家。非謂疥癬之疾也。蓋指大膿大血。癰疽潰瘍。楊梅結毒。臁瘡痘疹。馬刀俠癭之屬也。身疼痛。傷寒之表證也。言瘡家氣虛血少。營衛衰薄。雖或有傷寒身體疼痛等表證。亦慎不可輕發其汗。若誤發其汗。則變逆而為痓矣。痓者即所謂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
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是也。然其所以致此者。皆由陰陽兩虛。氣血衰少。發其汗則陽氣鼓動。陰液外泄。陽亡則不能柔養。血虛則無以滋灌。所以筋脈勁急而成痓也。故仲景於痙證中有云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痓也。豈有所謂重感寒濕。外風襲虛之說哉。
白話文:
陰血耗損,不僅僅無法出汗,更是孤陽獨存。若不顧虛實,胡亂發汗,不僅會使陰血更加枯竭,更會導致孤陽也隨之消失,豈能不寒戰發抖,身體搖晃?危險!極度危險!
患瘡的人雖然可能感到身體疼痛,但不可發汗。出汗就會導致痓。
這裡所說的瘡,並不是指疥癬等皮膚病,而是指膿血聚集、癰疽潰瘍、楊梅毒、臁瘡痘疹、馬刀俠癭等嚴重疾病。身體疼痛是傷寒的表證,意思是患瘡的人氣虛血少,營衛衰弱,雖然可能出現傷寒的表證,如身體疼痛等,但絕對不可輕易發汗。如果誤發汗,就會導致逆轉為痓。痓是指身體發熱,腳部寒冷,頸項僵硬,惡寒,偶爾頭熱面赤,目脈紅,頭面獨自搖晃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張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陰陽兩虛,氣血衰少,發汗後陽氣鼓動,陰液外泄,陽氣耗損導致無法溫養,血虛導致無法滋潤,所以筋脈緊縮而導致痓。因此,仲景在痙證中說過,太陽病發汗過度,就會導致痓。怎麼會有什麼再次感受寒濕,外風侵襲虛弱之說呢?
汗家重發汗。必恍惚心亂。小便已。陰疼。與禹餘糧丸。
汗家。傷寒家已經發汗。及自汗盜汗者皆是也。重發汗者。已發而再發也。傷寒汗出不徹者。當重發其汗。以盡其邪。若發汗已徹。衛氣已虛。更疑尚有餘邪。又重發其汗。則虛其虛而致亡陽之變。必恍惚心亂矣。恍惚者。心神搖盪而不能自持。心亂者。神虛意亂而不得自主也。
神者。心之所藏。陽之靈也。隨神往來者。魂也。所以任物者。心也。是以神留則生。神去則死也。此以重發其汗。陽亡神散。故恍惚心亂也。小便已而陰疼者。汗後虛陽上越。下焦無陽。氣弱不利。而莖中澀痛也。猶陰陽易之少腹裡急。或引陰中拘攣之類也。禹餘糧丸雖缺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已經發過汗,無論是傷寒導致的發汗,或是自汗盜汗,都不應該再重發汗。因為如果已經發過汗,身體的衛氣已經虛弱,再重發汗就會導致陽氣耗盡,出現神志不清、心神不寧的狀況。由於陽氣不足,腎陽虛弱,可能出現小便不利、陰部疼痛的症狀。這和少腹裡急、陰部拘攣等症狀類似,可以用禹餘糧丸治療。
然餘糧乃鎮墜之重劑。專主下焦前後諸病。所以能鎮恍惚之心亂。治便已之陰疼。其佐使之屬。或有扶陽補虛之用。未可知也。
白話文:
然而這種藥物是治療下焦(包括膀胱和腎臟)疾病的強力沈降藥品,能夠平靜心神混亂、治療已經發生的陰部疼痛。它的輔助成分可能有助於滋養陽氣和補充身體虛弱的能量,這還不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