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3)

1. 陽明中篇

2. 正陽陽明證治第十二

3. 陽明胃實

陽明之為病。胃家實是也。

邪自太陽傳來。或本經自受。皆屬在經之邪。可更傳少陽。亦可傳入三陰。或邪欲自解。亦可還表。仍入太陽。所謂傳經之邪也。其在經之時。可以此傳彼。故曰轉屬陽明。又曰屬陽明也。若此者。未可即謂之陽明胃實也。唯經邪內入陽明之裡。邪熱實於胃腑。方可謂之胃實。

夫陽明居中。土也。萬物所歸。至無所復傳之地。而成可下之證。故曰陽明之為病。胃家實是也。

傷寒三日。陽明脈大。

邪在太陽。則有浮緩浮緊之脈。而不言脈大。在少陽則有弦細弦數之脈。而亦不言大。即太陽陽明及少陽陽明。亦不言大。唯邪氣獨在陽明。無太少兩經之兼證者。為正陽陽明胃實之症。乃兩陽合明之經。水穀之海。多氣多血。且邪並於陽。故惡熱而脈大也。陽明傷寒。必至三日而脈大者。

蓋得之一日。尚不發熱而惡寒。邪猶在表也。二日惡寒自罷。即自汗出而惡熱。則陽明證已見矣。三日陽明之裡熱盛。故脈大也。惟大則為陽明胃家實熱之脈。不大不足以言胃實也。若陽明病而脈不大者。即脈遲及浮緩浮緊浮弦之類。皆太少兼證之脈也。

正陽陽明者。胃家實是也。

凡邪自太陽傳來。雖陽明見證居多。若略見太陽症有未罷者。尚當解散太陽邪氣。未可攻下。若已傳少陽。才見少陽一二證。陽明症雖多。汗下在所必禁。故仲景謂傷寒中風。有柴胡證。但見一證便是。不必悉具。即使邪入陽明。適太陽證已罷。少陽證未見而熱不潮者。亦尚未可與承氣。

以邪氣尚在陽明之經。胃邪未實。故猶未可下。必邪入陽明之裡。胃實而發潮熱者。知其大便已硬。當亟用攻下。以逐外入之邪。存胃中之津液。而病卻如失矣。此所謂無所復傳之地。當下之候。故胃實為正陽陽明也。

太陽病。三日。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。屬胃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蒸蒸發熱。猶釜甑之蒸物。熱氣蒸騰。從內達外。氣蒸濕潤之狀。非若翕翕發熱之在皮膚也。邪在太陽已三日。表證未解。發熱惡寒無汗之候。發汗則當熱退身涼而解矣。乃邪氣仍不解。反蒸蒸然發熱。則其身熱汗出不惡寒之陽明證已現。邪不在太陽可知矣。而蒸蒸之熱。又為熱氣自內而出。

並不在陽明之經。已入陽明之腑。故曰屬胃也。邪既入胃。必致熱耗津液。故當調和其胃氣。謂之調胃者。蓋以大黃去胃熱。而以甘草和胃也。其所以止用調胃者。以未至潮熱便硬。故不須攻下。既無潮熱便硬等胃實之證。而三日即用調胃者。以邪既入里。必損胃中之津液。

且無太陽表證。故不以為早也。

陽明病。不吐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心煩者。胸中煩悗也。然煩有虛實之不同。此以陽明病而未經吐下。則胃中之津液元氣無損。為熱邪在胃之煩可知。但不若潮熱便硬之胃實。所以不必攻下。而可與調胃承氣湯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胃實

陽明病,就是胃實。邪氣可能是從太陽經傳來,也可能是本經受邪,都屬於經絡上的邪氣。邪氣可以繼續傳到少陽經,也可以傳入三陰經;或者邪氣自行消退,也可能返回表層,再次進入太陽經,這都是邪氣循經傳變的過程。在經絡上傳變時,可以從此經傳到彼經,所以說「轉屬陽明」或「屬陽明」。但這種情況還不能稱為陽明胃實。只有邪氣深入陽明經的裡層,邪熱積聚在胃腑,才能稱為胃實。

陽明經居於中焦,屬土,是萬物歸宿之處,邪氣傳到這裡就無處可傳了,於是出現可以攻下的證候。所以說,陽明病就是胃實。

傷寒三天,陽明經脈洪大。

邪氣在太陽經,脈象是浮緩或浮緊,不會出現脈洪大的情況;在少陽經,脈象是弦細或弦數,也不會出現脈洪大。即使是太陽陽明合病或少陽陽明合病,也不會脈洪大。只有邪氣單獨在陽明經,沒有太陽經或少陽經的兼證,才是正陽明胃實的症狀。因為陽明經是兩陽經(太陽、少陽)合而為一的經脈,是水穀之海,氣血充盛,邪氣又與陽氣交爭,所以患者惡熱而脈洪大。陽明傷寒,必然到第三天脈象洪大。

如果只有一天,還沒發熱而惡寒,邪氣還在表層;第二天惡寒消失,開始自汗出而惡熱,陽明證狀就已經出現了;第三天陽明經裡層熱盛,所以脈象洪大。只有脈象洪大才算是陽明胃家實熱的脈象,脈象不洪大,就不能說是胃實。如果陽明病而脈象不洪大,可能是脈遲或浮緩、浮緊、浮弦等,都是太陽經或少陽經兼證的脈象。

正陽明病,就是胃家實證。

凡是邪氣從太陽經傳來,雖然陽明證狀居多,但如果略見太陽經症狀尚未消失,還應該先解表散太陽經的邪氣,還不能攻下。如果邪氣已經傳到少陽經,只出現一兩個少陽證狀,即使陽明證狀很多,汗法、下法都應該禁止。所以仲景說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只要見到一個證狀就可以了,不必所有證狀都齊全。即使邪氣入陽明經,太陽經證狀已經消失,少陽經證狀還未出現,熱象又不潮熱,還不能使用承氣湯攻下。

因為邪氣還在陽明經的經絡上,胃邪還未實,所以還不能攻下。必須邪氣深入陽明經的裡層,胃實而出現潮熱,知道大便已經乾燥,才能迅速使用攻下之法,驅逐外來的邪氣,保留胃中的津液,疾病就能很快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邪氣無處可傳,應該攻下的時候。所以胃實是正陽明病。

太陽病三天,發汗不能解表,蒸蒸發熱,屬於胃病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
蒸蒸發熱,就像釜甑蒸煮食物一樣,熱氣蒸騰,從內向外發散,是一種氣蒸濕潤的狀態,不像翕翕發熱那樣僅僅停留在皮膚表面。邪氣在太陽經三天了,表證還未解除,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的症狀,發汗後應該退熱身涼而痊癒,但是邪氣仍然不解,反而蒸蒸發熱,則陽明證狀已經出現,邪氣不在太陽經可以知道了,而蒸蒸的熱氣,又是熱氣從內向外發散,

並不在陽明經的經絡上,已經進入陽明經的腑臟,所以說屬於胃病。邪氣已經入胃,必然導致熱耗津液,所以應該調和胃氣。所謂調胃,就是用大黃瀉去胃熱,用甘草和胃。所以只用調胃,是因為還沒有出現潮熱便秘,所以不需要攻下。既沒有潮熱便秘等胃實證狀,而三天就用調胃,是因為邪氣已經入裡,必然損傷胃中的津液,

而且沒有太陽經的表證,所以不算早。

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
心煩,就是胸中煩悶。但是煩悶有虛實之分。這是陽明病,還沒經過吐瀉,則胃中津液元氣沒有損傷,是熱邪在胃引起的煩悶可以知道。但是不像潮熱便秘那樣的胃實,所以不必攻下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