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20)
卷之六 (20)
1. 陽明中寒
嘔咳而厥。則陰邪縱肆。格陽於上。故虛火上浮而必苦頭痛也。若不嘔不咳不厥。則無陰盛格陽之病。故頭亦不痛也。
辨誤,此條與陽明中風之但頭眩不惡寒。故能食而咳。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咽不痛之條。一寒一熱。恰相對待。蓋示人以辨證之法也。奈何注家以為無汗嘔咳。手足厥者。得之寒因而邪熱深也。不知厥陰條內之厥者必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因是陰陽相半之經。故有厥深熱亦深。
厥微熱亦微之論。所以又云反發其汗者。必有口傷爛赤之患。此條雖屬陽明。實陽明中寒之證。並無熱邪在裡。豈可亦作此論。且又云若不咳不嘔不厥而小便利者。邪熱必順水道而出。竊恐既有邪熱在裡。小便未必順利。即使能利。邪熱亦未必肯從小便而出。若曰不從汗少。
偏從水道而出。吾不信也。成氏以傷寒寒邪內攻立論。方氏以寒勝為解。當亦不甚相遠也。
陽明病。法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以久虛故也。
邪在陽明。於法當多自汗。今反無汗。而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皆由寒邪鬱於肌腠之間。不得發泄故也。此無他。不過因元氣素虛。無陽氣以鼓泄其陰液以為汗。使邪氣欲出而不得之所致也。
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此所以辨太陽陽明之疑似也。食谷欲嘔。似乎陽明中寒之不能食。故曰屬陽明也。胃寒不納。故以吳茱萸湯溫胃。若得湯反劇者。非胃寒也。仍是太陽之表邪在胸而嘔。猶未入胃。故為屬上焦也。婁氏謂得湯反劇者。火也。當用生薑黃連治之。其意因得熱反劇。故以苦寒為治。
而加生薑止嘔。不知仍是太陽嘔逆。尚屬表邪。仲景雖未立方。若發熱無汗。尚未發表。外邪將次入胃而嘔者。邪猶在胸。當以梔子豉湯湧之。庶幾近似。
吳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吳茱萸一升。當是一合。即今之二勺半。人參三兩。當是一兩。即宋之二錢七分。生薑六兩。當是二兩。即宋之五錢余。大棗當是四五枚。水七升。亦當是三升。觀小承氣湯止用水四升。調胃承氣只用水三升。此方以辛熱補劑。而用之於表裡疑似之間。豈反過之。大約出之後人之手。非仲景本來升合分兩。學者當因時酌用。銖兩升合法見卷首。
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脈遲。陽明中寒之脈也。表邪未解。當惡寒而無汗。今雖汗出而不惡寒者。是邪氣已入陽明之裡。然終是脈遲。為陰寒邪氣。脾胃以膜相連。故有其身必重。短氣腹滿之太陰兼症也。邪實中焦。所以腹滿身重。滿則胃中填脹。故短氣而喘也。既汗出不惡寒而又潮熱。乃外證欲解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、咳嗽,甚至昏厥,那就是陰邪過度猖獗,把陽氣逼到上面,導致虛火上炎,所以一定會感到頭痛。如果沒有嘔吐、咳嗽、昏厥,就不是陰邪過盛、陽氣被逼到上面的情況,自然就不會頭痛。
這裡要辨明一個誤解,這條講的是陽明經受寒,和陽明中風的症狀(只有頭暈而不怕冷,而且能吃東西並咳嗽,患者一定會喉嚨痛;如果沒咳嗽就不會喉嚨痛)不同,一個是寒,一個是熱,兩者剛好相反,這是為了教人辨別證型的方法。有些注釋的人認為,沒有汗、嘔吐、咳嗽,而且手腳冰冷的,是寒邪侵入導致體內熱邪加深。他們不知道,厥陰篇中提到的手腳冰冷一定有熱,之前發熱的之後一定會手腳冰冷,因為厥陰經是陰陽交接的經脈,所以才有手腳冰冷嚴重代表熱邪也深,手腳冰冷輕微代表熱邪也輕的說法。因此,才會有如果再發汗就會導致口舌潰爛的說法。這條雖然是陽明病的內容,實際上是陽明受寒的證狀,體內並沒有熱邪,怎麼可以用同樣的理論來解釋呢?況且又說,如果沒有咳嗽、嘔吐、昏厥,而且小便順暢,那是邪熱通過小便排出。我擔心,既然體內有邪熱,小便未必順暢。即使能順暢,邪熱也未必會從小便排出。如果說邪熱不從汗出,偏偏從小便排出,我是不相信的。程氏用傷寒的寒邪內攻來解釋,方氏用寒邪過盛來解釋,兩者應該相差不遠。
陽明病按理應該多汗,反而無汗,而且身體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太久導致的。
邪氣在陽明經,按理應該會多出汗,現在反而無汗,而且身體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都是因為寒邪鬱積在肌膚之間,無法發散出來的緣故。這沒別的原因,不過是因為元氣本來就虛弱,沒有陽氣來推動陰液變成汗液排出,導致邪氣想出卻出不來。
吃了東西想吐的,是屬於陽明病的症狀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喝了湯反而更嚴重的,是屬於上焦的問題。
這裡是要辨別太陽病和陽明病的相似之處。吃了東西想吐,似乎是陽明受寒不能進食的症狀,所以說是屬於陽明病。胃裡寒冷而不接受食物,所以用吳茱萸湯來溫暖胃部。如果喝了湯反而更嚴重,就不是胃寒了,而是太陽表的邪氣在胸腔導致的嘔吐,還沒有進入胃,所以說是屬於上焦的問題。婁氏認為喝了湯反而更嚴重的,是因為有火,應該用生薑黃連來治療。他的想法是因為遇到熱更嚴重,所以用苦寒藥來治療,再加入生薑止嘔。但他不知道,這仍然是太陽病的嘔吐,還屬於表邪。仲景雖然沒有提出方子,但如果發熱無汗,還沒有發汗,外邪將要進入胃而引起嘔吐的,邪氣還在胸腔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發散。這樣會比較接近。
吳茱萸湯的方子
吳茱萸(一升,洗過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四味藥,用水七升煮,取二升藥汁,去藥渣,溫服七合,一天三次。
吳茱萸一升,應該是現在的一合,也就是現在的二勺半。人參三兩,應該是現在的一兩,也就是宋朝的二錢七分。生薑六兩,應該是現在的二兩,也就是宋朝的五錢多一點。大棗應該是四五枚。水七升,也應該是現在的三升。看看小承氣湯只用水四升,調胃承氣湯只用水三升,這個方子用辛熱的補藥,卻用在表裡之間模稜兩可的情況,難道不反常嗎?大概是後人改的,不是仲景原來的劑量。學的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酌情使用。劑量大小的換算方法在書的首頁。
陽明病,脈象遲緩,即使有汗出但不怕冷,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而且氣喘,有潮熱的,表示外邪將要解除,可以攻下體內邪氣。手腳濕漉漉地出汗的,表示大便已經變硬了。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汗多但微微發熱怕冷的,是外邪還沒有解除,而且發熱沒有潮熱的情況,不可以給予承氣湯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的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理胃氣,不要過度瀉下。
脈象遲緩,是陽明受寒的脈象。表邪還沒有解除,應該會怕冷而且沒有汗。現在雖然有汗出但不怕冷,是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的內部。但終究還是脈象遲緩,屬於陰寒邪氣。脾胃通過筋膜相連,所以會有身體沉重、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的太陰兼症。邪氣在中焦實邪,所以腹部脹滿身體沉重。脹滿就會導致胃裡堵塞,所以呼吸短促而且氣喘。既然有汗出但不怕冷,而且又有潮熱,就是外證將要解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