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19)
卷之六 (19)
1. 陽明中寒
大便當硬,今反自調,尤知無裡熱也。骨節疼者,在經之寒邪未解也。翕翕如有熱狀,寒氣衰而陽欲復也。奄然發狂,鬱伏之陽迅發,汗欲出而煩躁如狂也。翕然有熱,奄然發狂,則陽回氣潤,陽蒸陰而為汗,故濈然汗出而寒邪得解也。水不勝,穀氣與汗俱並,未詳其義。或曰水者,津液也。穀氣者,胃氣也。水不勝者,津液不足以作汗也。脈緊則愈者,在太陽則緊為寒邪在表;在陽明則緊為裡氣充實。脈浮為邪氣在經,緊則浮去而裡氣充實也。原其所以然之故,皆由寒邪鬱滯,無陽氣以蒸騰,則津液不得外達而為汗,故曰水不勝也。胃陽之穀氣,既不能蒸津液而為汗,故穀氣與汗共並而不得發泄也。《素問評熱論》云:「人之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。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,復熱者,邪氣也。汗者,精氣也。」以此推之,則人身之汗,皆生於胃中之穀氣,精者,津液之謂也。穀生於精者,言津液乃穀氣所化也。穀氣者,胃中之陽氣也。陽氣勝,則能蒸津液而為汗,故為邪卻而精勝;若寒邪勝,陽氣不能蒸津液而為汗,故謂之水不勝也。(穀氣說見太陽上篇火劫第四條)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故攻其熱必噦。
不能食,陽明中寒也。攻其熱者,以寒藥治之也。噦,呃逆也。其所以然者,蓋以陽明中寒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平素胃氣本屬虛寒,而粗工淺智,妄擬為熱,而以寒下之藥攻之,致苦寒傷胃,令胃陽敗絕而成呃逆難治之證也。
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
言胃中虛冷而不能食者,胃脘之陽大衰,非但以寒攻熱而致噦也,即以冷水飲之,則噦矣。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,四逆湯主之。
此與少陰厥陰裡寒外熱同義。若風脈浮而表熱,則浮脈必數。今表雖熱而脈遲,則知陰寒在裡,陰盛格陽於外而表熱也。虛陽在外,故脈浮;陰寒在裡,故脈遲。所以下利清穀,此為真寒假熱,故以四逆湯祛除寒氣,恢復真陽也。若以為表邪而汗之,則殆矣。
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;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
陽明本經受病,固當自汗出,即從太陽轉入陽明者,亦當濈然汗出矣。此以無汗,故曰反也。其所以無汗者,寒在陽明之經也。小便利者,里無熱邪也。二三日嘔而咳,則知無汗在二三日之前矣。二三日前,即稱陽明病,尤知其為陽明本經自入之邪,非太陽傳經之邪矣。然邪由營衛而入,必假道於太陽而入,所以無汗也。一日無汗而小便利,至二三日嘔咳手足厥者,寒邪入里也。嘔者,寒邪深入而犯胃也。咳者,有聲無痰之稱,陰盛迫陽於上,肺氣上逆而咳也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《太陰陽明論》云:「四肢皆稟氣於胃。」寒邪入胃,則陽氣不充於四肢,致陰陽不相順接而厥也。
白話文:
大便應該是硬的,現在反而自己調整變軟,這更加說明體內沒有熱。如果關節疼痛,那是因為經絡中的寒邪還沒解除。身體微微發熱,好像有熱的樣子,是寒氣衰退而陽氣想要恢復的徵兆。突然發狂,是體內被壓抑的陽氣快速爆發出來的表現。想要出汗卻又煩躁像發狂一樣,是因為體內陽氣回升,氣血開始運行。身體微微發熱,又突然發狂,這是陽氣恢復,氣血開始潤澤的表現。陽氣蒸發陰液而化成汗,所以會大量出汗,寒邪因此得以解除。如果體內水分不足,穀氣和汗液一起排出,這其中的道理還不清楚。有人說,這裡的水指的是津液,穀氣指的是胃氣,水分不足,是指津液不足以化成汗。脈象緊,則表示病會好轉,如果在太陽經,緊脈代表寒邪在表,如果在陽明經,則代表體內氣血充實。脈浮代表邪氣在經絡中,如果脈變緊,浮脈就會消失,體內氣血會變得充實。探究其原因,都是因為寒邪鬱積,沒有陽氣來蒸發,所以津液無法向外發散而形成汗液,因此說水分不足。胃陽產生的穀氣,既然無法蒸發津液形成汗液,所以穀氣和汗液會一起排出而無法發散。素問評熱論中說,人之所以會流汗,都是因為來自於穀物,穀物是精華所化生的。現在邪氣與骨肉搏鬥而能出汗,表示邪氣退去,精華戰勝了邪氣。精華戰勝邪氣,應該會能進食,而且不再發熱。如果又發熱,那就是邪氣。汗液是精氣的表現。由此推斷,人體的汗液都來自於胃中的穀氣,精華指的就是津液。穀物是精華所化,意思是津液是穀氣所化生的。穀氣是胃中的陽氣,陽氣旺盛,就能蒸發津液而形成汗液,所以說邪氣退去,精華戰勝了邪氣。如果寒邪旺盛,陽氣就無法蒸發津液而形成汗液,所以說水分不足。(關於穀氣的解釋,可以參考太陽篇的火劫第四條)
陽明病,如果不能進食,用藥攻熱反而會引起噁心嘔吐,那是因為胃中虛冷。因為這個人原本就虛弱,所以用藥攻熱才會引起噁心嘔吐。
不能進食,是陽明經中寒的表現。用藥攻熱,就是用寒性藥物來治療。嘔吐,就是打嗝、噁心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陽明經中寒,胃中虛冷。這個人平時胃氣就虛寒,但庸醫淺見,誤以為是熱症,而用寒性瀉下的藥物來攻治,導致苦寒藥物傷害了胃,使得胃陽衰竭,形成難以治療的打嗝嘔吐症狀。
如果胃中虛冷而不能進食,喝水就會嘔吐。
意思是說,胃中虛冷而不能進食,是胃部的陽氣極度衰弱的表現,不僅僅是因為用寒涼藥攻熱才導致嘔吐,即使喝冷水也會引起嘔吐。
脈象浮而且遲緩,是表熱裡寒的表現,會出現下痢不止,排出未消化食物,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這與少陰、厥陰的裡寒外熱情況相同。如果是風邪導致的脈浮而表熱,那浮脈一定是數脈。現在雖然有表熱,但脈象遲緩,就知道體內有陰寒。陰氣過盛將陽氣排斥在外,所以出現表熱。虛陽在體表,所以脈象浮;陰寒在體內,所以脈象遲緩。因此會出現下痢不止,排出未消化食物,這屬於真寒假熱的情況,所以要用四逆湯來去除寒氣,恢復真陽。如果誤以為是表邪而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那就危險了。
陽明病,反而沒有汗,小便正常,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和咳嗽,手腳冰冷,一定會感到頭痛。如果沒有咳嗽和嘔吐,手腳也不冰冷,就不會頭痛。
陽明本經受病,本應該自己出汗,即使是從太陽經轉入陽明經的,也應該會大量出汗。這裡說沒有汗,所以說「反」。之所以沒有汗,是因為寒邪在陽明經。小便正常,說明體內沒有熱邪。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和咳嗽,說明無汗的情況在兩三天前就已經存在。兩三天前就已經是陽明病了,這更加說明這是陽明本經自己受到的邪氣,而不是太陽經傳來的邪氣。但是邪氣從營衛進入,一定會經過太陽經,所以不會有汗。一天沒有汗而小便正常,到兩三天出現嘔吐、咳嗽、手腳冰冷,說明寒邪已經進入體內。嘔吐是因為寒邪深入而侵犯了胃。咳嗽指的是有聲無痰,是陰氣過盛將陽氣向上逼迫,導致肺氣上逆而引起的咳嗽。四肢是諸陽的根本,太陰陽明論說,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。寒邪進入胃,就會導致陽氣不能充分供給四肢,導致陰陽不協調而手腳冰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