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7)

1. 陽明傷寒

脈當微厥。微厥者,忽見微細也。微厥則正氣虛衰,真陽欲亡,乃虛寒之脈證也。今下利而脈反和者,此為內實。內實者,胃中本有實邪也。然內實則脈象亦當實大,而脈反和者,何也?蓋不下利之內實,脈方實大,此以丸藥誤下,氣已下泄,故脈僅得調和而不能實大也。內雖實而脈和,且小便自利,則里無大熱,不須攻下,故以調胃承氣湯主之。調胃本云少少溫服,以平胃實,胃和則愈矣。
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,愈。

邪在太陽,無論桂枝麻黃,皆取微似汗而已。凡吐下發汗,皆足以傷胃氣而損津液,令胃氣空虛,虛邪入胃,故微煩也。微煩則里無大熱,故小便頻數。數則津液又從下竭,而氣液不能上騰還胃,故大便因硬而成脾約也。以汗吐下後,胃氣已虛,津液已竭,且無大熱,不必攻下,故與小承氣湯,令微溏以和之,則愈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應該是稍微微弱而厥冷。所謂的微厥,是指脈搏忽然變得非常細微。出現微厥,表示身體的正氣虛弱衰退,真陽之氣將要耗盡,這是屬於虛寒的脈象和症狀。現在雖然腹瀉,但脈象反而平和,這表示體內有實邪。所謂的內實,是指胃中原本就有實邪。然而,體內有實邪,脈象應該呈現實大,但脈象反而平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沒有腹瀉的內實,脈象才會呈現實大。現在是因為誤用丸藥攻下,使氣往下洩散,所以脈象只能勉強調和而不能呈現實大的樣子。雖然體內有實邪,但脈象平和,而且小便通暢,表示體內沒有明顯的熱邪,不需要再用攻下的藥物,所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調胃承氣湯的服法原本就說要少量溫服,以平和胃中的實邪,胃氣調和就會痊癒。

如果太陽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或發汗等情況後,感到輕微煩躁、小便次數增多,而大便反而變得乾硬,就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就能痊癒。

邪氣在太陽經,無論是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,都只能微微發汗而已。凡是嘔吐、腹瀉、發汗,都足以傷害胃氣並耗損津液,使胃氣空虛。虛邪會趁機侵入胃中,所以會感到輕微煩躁。輕微煩躁表示體內沒有明顯的熱邪,所以小便次數增多。次數增多,津液又從小便流失,而氣和津液無法向上輸送到胃,所以大便會因為乾硬而形成脾約的症狀。因為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胃氣已經虛弱,津液也已經耗竭,而且沒有明顯的熱邪,不需要再用攻下的藥物,所以用小承氣湯,使其微微腹瀉來調和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