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6)

1. 陽明傷寒
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;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

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
浮候為脈之陽,沉候為脈之陰。微則經邪衰而表氣虛,實則經邪盛而表氣實。陽明證本多汗,中風又汗自出,故浮候之陽脈既微,則邪氣已衰而汗出自少,少則津液不耗,正氣不虛,故為自和也。若脈陽微,則表氣已虛,若汗出多者,必亡津液而虛正氣,故為太過。陽明證雖多汗,而傷寒亦可無汗,風邪盛者亦可發微汗。所以太陽陽明證中,有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用桂枝加葛根湯;無汗惡風者,以用麻黃之葛根湯主之。是皆發微似汗以解之也。故陽脈實者,因發其微似汗而邪氣得解,足矣。若令汗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凡此二太過者,皆足以泄衛陽而喪津液者也。

何也?谷入於胃,胃中陽氣,蒸腐水穀,其精華之清氣,化而為營,行於脈中,變赤化血,所以滋養一身。谷之濁氣,降於下焦,下焦之真陽,蒸騰其濁中之清氣,是謂清陽之氣,直達皮膚而為衛氣,所以捍衛風寒,固密皮毛者也。汗出則陽氣鼓動,陰液外泄,太過則胃中之陽氣孤絕,故曰陽絕於里。陽亢而津液消亡,使腸胃枯槁而大便因硬也。

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

四五日,邪氣入里之時也。在太陽則四五日,亦有表未解者。若脈沉則邪已內入而歸里矣,故喘滿也。滿者,邪入於胃也。喘者,滿而氣促,非肺病也,所謂滿則必喘也。脈沉既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是病在裡而反攻其表也。表既無邪,發汗則徒使津液外越,胃中乾燥,遂成脾約,故大便難也。妄發其汗,則表氣愈虛,津竭便難,則里邪更實,所以久則譫語也。譫語皆由胃實,仲景雖未立方,推其汗後津枯,表虛里實,大約亦如下文小承氣和之而已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邪氣在表,至七日而六經已盡,至十三日而再經亦盡,故謂之過經。過經而譫語者,以邪入陽明之裡,胃中有實熱也,故當以湯下之。曰湯而不曰承氣者,以上四句是起下文語,乃借客形主之詞,故在所忽也。若小便利者,其水穀自別,津液下滲,大便當硬矣;而反下利,下利則脈不當調,今脈自調和者,非變症使然,知醫以丸藥誤下所致也。以理推之,上截譫語而胃中有熱,故當以湯下之。此因小便利,則里無大熱可知,大便雖硬,無熱不須峻下,當以調胃承氣湯和胃,令大便微溏,足矣。不然,膽導蜜導法可耳,豈容以峻厲丸藥下之邪?故曰非其治也。若不因誤下而自下利者,

白話文:

陽明傷寒:

脈象呈現陽微且汗出少的狀況,表示身體正在自行調和。如果汗出過多,就表示身體反應過度。

如果脈象呈現陽脈實盛,因此使用發汗的方法,但汗出過多,也表示身體反應過度。這種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在體內耗盡,津液喪失,進而造成大便乾硬。

從脈象的浮沉來看,浮脈代表陽氣,沉脈代表陰氣。脈象微弱,表示經絡的邪氣衰退,而體表的氣也虛弱。脈象實盛,則表示經絡的邪氣旺盛,體表的氣也強實。陽明證通常會多汗,如果又加上中風,也會自然出汗。所以,如果浮脈的陽氣微弱,表示邪氣已經衰退,因此汗出較少。汗少則津液不會耗損,正氣也不會虛弱,所以是身體自行調和的表現。如果脈象陽微,表示體表的氣已經虛弱,此時如果汗出過多,必定會導致津液喪失而損耗正氣,因此是反應過度。陽明證雖然容易多汗,但傷寒也可能沒有汗。如果風邪旺盛,也可能稍微出汗。所以在太陽陽明證中,如果出現項背僵硬,反而出汗且怕風的情況,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;如果沒有汗且怕風,則可以使用麻黃葛根湯來治療。這些都是藉由微微出汗的方式來解除病症。所以,如果陽脈實盛,只要使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疏解邪氣就足夠了。如果讓汗出過多,也是反應過度。凡是這兩種過度的發汗,都會耗損衛陽之氣,並喪失津液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食物進入胃中後,胃中的陽氣會蒸化腐熟水穀,將精華的清氣轉化為營氣,在脈絡中運行,並轉化成血液,用來滋養全身。食物的濁氣則會下降到下焦,下焦的真陽之氣會蒸發濁氣中的清氣,這就稱為清陽之氣。清陽之氣會直接到達皮膚表面成為衛氣,用來抵禦風寒,鞏固皮膚的屏障。出汗時,陽氣會被鼓動,陰液會向外洩出。如果發汗過度,會導致胃中的陽氣孤立耗盡,所以說陽氣在體內耗盡。陽氣過度亢盛,會導致津液消亡,使得腸胃枯槁,大便因此乾硬。

傷寒四五天後,如果脈象沉細且呼吸急促,感覺胸悶,沉脈表示病邪在體內。如果此時反而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津液外洩,大便難以排出。這是表虛裡實的情況,久了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。

四五天是邪氣進入體內的時間。在太陽病時,四五天也可能出現表證還未解除的情況。如果脈象沉細,表示邪氣已經內陷而進入體內,因此會出現喘滿的狀況。胸滿是指邪氣進入胃中,呼吸急促是因胸滿而導致氣短,並非肺病。所謂「滿則必喘」就是這個道理。脈象沉細表示病邪在體內,如果反而使用發汗的方法,等於是病在體內卻反攻體表。體表沒有邪氣,發汗只會讓津液外洩,胃中乾燥,進而形成脾約,所以大便難以排出。如果胡亂發汗,會導致表氣更加虛弱,津液耗竭,大便困難,而體內邪氣則更加旺盛,所以久了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。胡言亂語通常都是因為胃中實熱所引起。雖然張仲景沒有在此提出具體方劑,但可以推測,在發汗後津液枯竭,表虛裡實的情況下,大致可以依照下文的小承氣湯來調和。

傷寒經過十三天還未痊癒,病邪已經傳過經絡,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表示體內有熱,此時應該使用湯劑來攻下。如果小便通暢,大便應該乾硬,如果反而腹瀉,且脈象平和,表示醫師誤用丸藥來攻下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如果病人自行腹瀉,脈象應該會呈現微弱或四肢冰冷的狀況,但現在反而脈象平和,表示體內有實邪。此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
邪氣在體表,到了第七天六經的病證都已經走完,到了第十三天再次經過經絡也已經結束,所以稱為「過經」。過經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的體內,胃中有實熱,所以應該使用湯劑來攻下。這裡說「湯」而不是「承氣湯」,是因為這四句話是用來引導下文,是藉用別人的說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,所以不必深究。如果小便通暢,表示水穀能正常分化,津液可以下滲,大便應該是乾硬的。如果反而腹瀉,腹瀉則脈象不應該平和,現在脈象卻平和,並非病情變化所導致,而是醫師誤用丸藥攻下所造成的。根據道理推斷,前段說胡言亂語表示胃中有熱,所以應該使用湯劑來攻下。這裡說小便通暢,可知體內沒有大熱,雖然大便乾硬,但沒有熱邪,不需要過度攻下,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,讓大便稍微稀軟即可。若非如此,也可以使用膽汁導引或蜂蜜導引的方法,豈能使用峻猛的丸藥來攻下邪氣呢?所以說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如果不是因為誤用藥物而自行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