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5)

1. 陽明傷寒

陽明病。脈浮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

邪在太陽之表。則脈有浮緩浮緊之分。病有風寒營衛之別。若陽明之經。已在肌肉之分。營衛之內。以胃腑為里。故前以能食不能食辨別風寒。此亦不以緊緩為辨。但見脈浮。則知初入之邪。猶在太陽。無汗而喘。則知與太陽中卷之首條無異矣。故曰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然此條脈證治法。

皆寒傷營也。若無陽明病三字。不幾列之太陽中篇。而仲景何故以陽明病冠之耶。蓋以太陽中篇之第一條曰。惡寒體痛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其次條又曰。惡風無汗而喘者。麻黃湯主之。此條雖亦無汗而喘。然無惡風惡寒之證。即陽明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之意。是以謂之陽明病也。

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。

此與前陽明中風第十二條反汗出惡風相對待。前為中風之邪初入陽明而設。此因傷寒邪氣初入陽明而設也。義在陽明中風條下。然項背強。無汗惡風。皆太陽經寒傷營之本證也。以才見𠘧𠘧一證。便是太陽寒邪已入陽明之經矣。以邪氣初入陽明之一二。故以葛根湯主之。

葛根湯方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),桂枝(二兩),芍藥(二兩後人誤入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。及禁忌。

葛根湯。即麻黃湯加入葛根也。因項背強。無汗惡風。純是太陽傷寒表證。故仍以麻黃湯汗解其寒邪。然較之麻黃湯證不喘。故去杏仁。但以𠘧𠘧為頸項俱病。項雖屬太陽。而頸已屬陽明。是以知太陽寒邪。已經透入陽明疆界。故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經邪也。李時珍曰。本草十劑云。

輕可去實。麻黃葛根之屬。蓋麻黃為肺經專藥。肺主皮毛。故可以發太陽之汗。葛根乃陽明經藥。兼入脾經。脾主肌肉。故能解肌。二藥皆輕揚發散。而所入則迥然不同也。(辨誤見前桂枝加葛根湯下)

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症。不可攻之。

嘔者。邪在胸膈。胸屬太陽。故傷寒首條云。太陽病。惡寒體痛嘔逆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若傷寒嘔多。則太陽表證未罷。雖有陽明見證。未可輕下。下之必有變逆之患。故曰不可攻之。

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利遂不止者死。利止者愈。

見證雖屬陽明。而心下尚硬滿。心下者。心之下。胃之上也。邪未入胃。尚結於胸膈之間。即太陽結胸之類也。雖屬陽明。猶未離乎太陽也。故不可攻之。攻之則裡虛邪陷。隨其誤下之勢。利遂不止者。正氣不守。真元暴亡。所以死也。即太陽篇之結胸證。脈浮大者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其義一也。若利止者。中氣足以自守。真元不致驟脫。故邪去而能愈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傷寒

出現陽明病,脈象浮弱,沒有汗卻喘息的,發汗就能痊癒,應該服用麻黃湯。

邪氣在太陽經的表層,脈象會有浮緩或浮緊的區別,疾病也有風寒、營衛的差異。但若陽明經已經受邪,則邪氣已深入肌肉,在營衛之間,以胃腑為裡。因此,以前用能否進食來區分風寒,這裡就不以脈象的緊緩來區分了。只見脈象浮弱,就知道初入的邪氣還在太陽經,沒有汗卻喘息,就和太陽傷寒篇第一條症狀一樣了,所以說發汗就能痊癒,宜用麻黃湯。然而這條脈象、證候和治療方法,都是寒邪傷及營氣的表現。如果不是冠以「陽明病」三個字,幾乎可以把它歸類到太陽傷寒篇。那麼張仲景為什麼要以「陽明病」來命名呢?因為太陽傷寒篇的第一條記載:惡寒、身體疼痛、脈象陰陽俱緊的,稱為傷寒;第二條又說:惡風、無汗而喘息的,用麻黃湯治療。雖然此條也無汗而喘息,但是沒有惡風惡寒的症狀,也就是陽明經所說的「不惡寒反惡熱」的意思,所以稱之為陽明病。

太陽病,項部和背部強直疼痛,無汗惡風的,用葛根湯治療。

這與前面陽明中風篇第十二條「汗出惡風」相對應。前面是針對中風邪氣初入陽明經而設,這是因為傷寒邪氣初入陽明經而設。其道理在陽明中風篇條目之下。然而項部和背部強直疼痛,無汗惡風,都是太陽經寒邪傷及營氣的本症。只要出現強直疼痛的症狀,就是太陽經寒邪已經侵入陽明經了。因為邪氣剛開始侵入陽明經,所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
葛根湯方:

葛根四兩,麻黃三兩,桂枝二兩,芍藥二兩(後人誤入),甘草一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
以上七味藥,切碎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少二升,去渣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覆蓋取微似出汗,不必喝粥,其餘事項如同桂枝湯的服用方法、注意事項及禁忌。

葛根湯就是麻黃湯加入葛根。由於項背強直、無汗惡風,純粹是太陽傷寒的表證,所以仍然用麻黃湯發汗來去除寒邪。但是與麻黃湯的證候相比,沒有喘息,所以去掉了杏仁。只因為強直疼痛是頸項都病變了,項部屬於太陽經,而頸部已屬陽明經,所以知道太陽經的寒邪已經透入陽明經的範圍,所以加入葛根來治療陽明經初期的邪氣。李時珍說,《本草拾遺》說:「輕可去實」,麻黃、葛根都屬於這類,因為麻黃是肺經的專藥,肺主皮毛,所以可以發散太陽經的汗;葛根是陽明經的藥,也入脾經,脾主肌肉,所以能夠解肌。兩種藥都輕揚發散,但所入經絡卻迥然不同。(詳見前面桂枝加葛根湯的辨誤)

傷寒嘔吐很多,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可攻下。

嘔吐,是邪氣在胸膈,胸部屬於太陽經,所以傷寒篇第一條說:太陽病,惡寒、身體疼痛、嘔逆,脈象陰陽俱緊的,稱為傷寒。如果傷寒嘔吐很多,就是太陽經的表證還沒有消除,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可以輕易攻下,攻下必定會有變證逆轉的危險,所以說不可攻下。

陽明病,心下堅硬脹滿的,不可攻下,攻下後瀉利不止的會死,瀉利停止的會痊癒。

雖然見到的症狀屬於陽明經,但是心下仍然堅硬脹滿,心下指的是心臟的下方,胃的上方,邪氣還沒有侵入胃部,仍然停留在胸膈之間,就是太陽經結胸那一類的。雖然屬於陽明經,還沒有離開太陽經,所以不可攻下。攻下就會裡虛邪陷,隨著錯誤攻下的趨勢,瀉利不止,正氣不能守住,真元暴亡,所以會死。這與太陽傷寒篇的結胸證,脈象浮大者不可攻下,攻下則死,道理是一樣的。如果瀉利停止,中氣足以自守,真元不致驟然耗損,所以邪氣去除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