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2)

1. 中風脾約

蓋以些小實熱。不須峻下。故中病即止。恐復服則再傷津液。損壞元氣。所以叮嚀戒謹如此。

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脈短者死。脈自和者不死。

夫陽者。氣也。汗者。營血中之陰液也。陽氣鼓動。陰液外泄而為汗。陰液外泄。則陽氣隨之而散亡矣。此言太陽受病之時。已多發其汗。若邪轉陽明。又重發其汗。發之不已。以致陽氣隨汗而喪亡。故曰亡其陽。神者。陽之靈也。陽亡則神散而不守。陰者。胃中之津液也。

汗多則陰竭而胃燥。故譫語也。脈者。氣之先。血之府也。脈之動。陽氣鼓之也。陽亡陰竭。故脈短促而死也。但言亡其陽而不及陰者。重陽氣也。其獨重陽氣者。何也。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。若汗雖多而脈自和者。則真元未散。陽氣猶未亡也。故曰不死。雖云不死。然亦危矣。

脈浮而芤。浮為陽。芤為陰。浮芤相搏。胃氣生熱。其陽則絕。

此二條。總結上文汗下。及利小便。亡津液而致脾約之見證也。浮為陽邪盛。芤為陰血虛。搏。聚也。浮芤並見。故曰浮芤相搏。陽邪盛則胃氣生熱。陰血虛則津液內竭。故其陽則絕。絕者。非斷絕敗絕之絕。言陽邪獨治。陰氣虛竭。陰陽不相為用。故陰陽阻絕而不相流通也。

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陰陽離決。精氣乃絕之義也。注傢俱謂陽絕。乃無陽之互詞。恐失之矣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難。其脾為約。麻仁丸主之。

趺陽。足趺上動脈也。又名衝陽。胃脈也。浮為陽脈。趺陽浮。則陽邪入胃而胃中熱。故曰胃氣強。非胃陽之正氣強也。澀為陰脈。趺陽澀。則津液熱燥而小便短數。故云小便數。非氣化行而津液多之頻數也。浮澀兩相搏聚。則知胃氣熱而津液枯矣。所以大便難而其脾為約也。

所謂脾約者。胃無津液。脾氣無精可散而窮約也。脾既無精可散。胃終熱燥而大便難。故當以通腸潤燥為治。而以麻仁丸主之。

麻仁丸方

麻子仁(二升),杏仁(一升),芍藥(半斤),厚朴(一斤),枳實(半斤),大黃(一斤)

上六味。為末。煉蜜為丸桐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漸加以和為度。

麻仁味甘而潤。李時珍云。麻仁阿膠之屬。皆潤劑也。杏仁苦辛油滑。皆潤燥之劑。芍藥酸收。所以益陰而斂津液也。厚朴辛溫。下氣而寬中。枳實味苦。能破結利氣。大黃苦寒下泄。而能蕩除實熱。藥物雖峻。實和胃之法也。觀蜜丸則其性滯緩。分服則力小而綿。飲服則又和之矣。又云未效漸加。以和為度。則進步舒緩。此所以為和胃潤燥之劑歟。

辨誤,脾約一證。成注謂儉約之約。又為約束之約。內經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強脾弱。約束津液。不得四布。但輸膀胱。致小便數。大便難。愚謂胃強脾弱之說。

白話文:

這個情況是因為一點點實熱引起的,不需要用太過猛烈的藥物來攻下,所以只要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。如果繼續用藥,反而會再次損傷體內的津液,損耗元氣,因此要這樣叮囑小心謹慎。

如果發汗太多,又再次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耗散。如果出現說胡話、脈搏短促的情況,就會有生命危險;如果脈搏恢復平和,就沒有生命危險。

陽,指的是人體的氣;汗,指的是營血中的陰液。陽氣推動,陰液就會外泄形成汗。陰液外泄,陽氣也會跟著散失。這是說在太陽經受病的時候,已經發汗很多,如果邪氣轉到陽明經,又再次發汗,不停地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隨著汗液耗散,所以說陽氣耗散。精神,是陽氣的靈敏體現,陽氣耗散,精神就會渙散不穩定。陰,指的是胃中的津液。

發汗過多,會導致陰液枯竭,胃就會變得乾燥,所以會出現說胡話的情況。脈搏是氣的先導,也是血的居所。脈搏的跳動,是由陽氣推動的。陽氣耗散,陰液枯竭,所以脈搏短促,危及生命。這裡只說陽氣耗散而沒有提及陰液,是為了強調陽氣的重要性。之所以如此強調陽氣,是因為沒有陽氣,陰液就無法產生。如果汗液雖然很多,但脈搏仍然平和,說明元氣還沒有散失,陽氣也還沒有完全耗散,所以說沒有生命危險。雖然說沒有生命危險,但情況也很危險了。

如果脈搏浮而且空,浮是陽的表現,空是陰的表現,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,說明胃氣產生熱,那麼陽氣就會衰竭。

這兩條總結了前面說的發汗、攻下和利小便等治療方式,這些方式會損耗津液,導致出現脾約的症狀。浮脈代表陽邪旺盛,空脈代表陰血虛弱。搏,是聚合的意思。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,所以說是浮空相搏。陽邪旺盛,胃氣就會產生熱;陰血虛弱,津液就會耗竭,所以說陽氣就會衰竭。這裡的衰竭,不是指完全斷絕,而是指陽邪獨自興盛,陰氣虛弱,陰陽不能互相作用,所以陰陽阻隔,不能相互流通。

這就是《生氣通天論》所說的陰陽離決,精氣耗盡的意思。註解的人都說陽絕就是沒有陽氣的代名詞,恐怕是誤解了。

足背上的脈搏浮而且澀,浮脈代表胃氣強盛,澀脈代表小便頻數。浮脈和澀脈同時出現,就會導致大便困難,這是脾約的症狀,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。

足背上的脈搏,又叫衝陽脈,是胃的脈搏。浮脈是陽脈,足背上的脈搏浮盛,說明陽邪進入胃中,胃中就會產生熱,所以說胃氣強盛,這裡指的不是胃陽的正常氣機強盛。澀脈是陰脈,足背上的脈搏澀滯,說明津液被熱邪蒸發而變得乾燥,小便就會短少頻數,所以說小便頻數,這裡不是指氣化運行正常,津液增多而小便頻繁。浮脈和澀脈同時出現,就說明胃中有熱,津液枯竭了,所以大便困難,形成了脾約的症狀。

所謂的脾約,指的是胃中沒有津液,脾氣沒有精微物質可以輸布,所以導致脾氣窮困、受到約束。脾既然沒有精微物質可以輸布,胃就會一直燥熱,導致大便困難,所以應當用能疏通腸道、潤燥的藥物來治療,所以用麻仁丸。

麻仁丸的配方是:

麻子仁(二升)、杏仁(一升)、芍藥(半斤)、厚朴(一斤)、枳實(半斤)、大黃(一斤)

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用溫水送服十丸,每天服用三次,然後逐漸增加劑量,以身體適應為度。

麻仁味道甘甜而且滋潤,李時珍說,麻仁和阿膠之類的藥物,都屬於潤澤的藥物。杏仁味道苦辛,而且油潤滑利,也都是潤燥的藥物。芍藥味道酸澀,可以滋養陰液,收斂津液。厚朴味道辛溫,可以降氣寬中。枳實味道苦,可以破除結滯,疏通氣機。大黃味道苦寒,可以瀉下,能夠清除體內的實熱。這些藥物雖然藥性峻猛,但實際上是調和胃氣的方法。用蜂蜜做成丸劑,藥性就變得遲緩,分次服用,藥力就會減小,而且作用也比較緩和。用水送服,又進一步緩和了藥性。而且說沒有效果可以逐漸增加用量,以身體適應為度,藥力進展緩和,所以說這是調和胃氣、潤燥的方劑。

辨別錯誤:關於脾約這個症狀,注釋的人說是節儉的約,或者是約束的約。《內經》說,飲食進入胃中,遊溢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輸布精微,向上歸於肺,疏通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液精華布散全身,五經同時運行。說明脾是負責為胃輸送津液的。現在是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使津液不能夠布散到全身,只能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頻數,大便困難。我認為說胃強脾弱的說法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