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8)
卷之六 (8)
1. 陽明中風
本屬太陰。經云。脾胃以膜相連。邪熱在胃。陽明胃腑受病。則太陰脾土亦病。故身重也。表裡皆有邪。若治其表。而以辛溫發汗。則亡津液而胃中熱燥。必使心神憒憒。反增譫語。若以燒針取汗。則陽邪受火。愈增煽動。故心神為之怵惕驚恐。陽盛而煩。陰虛而躁。故不得眠也。
若下之。則表邪未解。里邪未實。徒傷胃氣。曰胃中空虛者。非謂胃中之水穀盡出。乃胃中之陽氣空虛也。正氣虛而客邪動於膈間。故心中懊憹。懊憹者。若有所憂悶悔恨然也。但言舌上苔而不言其色與狀者。以意揆之。當是邪初入里。胃邪未實。其色猶未至於黃黑焦紫。必是白中微黃耳。
邪氣初入。既不可汗下。而燒針又非陽邪所宜。邪在膈間。治無他法。不得已而用高者越之之法。故以梔子豉湯主之。
陽明病下之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。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欲食。但頭汗出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雖誤下之。而外仍有熱。是邪氣猶在外也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而稟氣於胃。誤下之而手足尚溫。是胃氣未傷而邪未入陰也。不結胸。邪未盡陷也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者。
熱客胸中。虛邪攪擾於膈間也。頭為諸陽之會。陽邪鬱蒸於上。陰陽之脈絡不得相輸。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。所謂劑頸而還也。當用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。吐則並可得汗而解外也。
陽明中風。口苦咽乾。腹滿微喘。發熱惡寒。脈浮而緊。若下之。則腹滿小便難也。
口苦咽乾。腹滿微喘。即上文咽燥口苦。腹滿而喘也。脈浮而緊。亦與上條同義。上文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而反惡熱。邪入陽明已深。以其經邪未解。故不可下。此條尚發熱惡寒。則知太陽之經邪亦未解也。庸可下乎。若早下之。則胃氣空虛。表邪陷入而腹更滿。陽氣虛損。三焦不運。氣化不行。津液不流而小便難矣。
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都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。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續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無餘證者。與麻黃湯。若不尿腹滿加噦者。不治。
脈弦。少陽風木之邪也。浮為風邪在表。大則陽明熱邪在裡矣。腹滿。陽明裡證也。腹都滿。言遍腹皆滿也。滿甚而氣不得通。故短氣也。脅下及心痛。即少陽篇所謂胸脅滿痛也。少陽之脈合缺盆。下胸中。貫膈絡肝屬膽。循脅裡。故脅下及心胸間皆痛也。久按之氣不通者。
言不按已自短氣。若久按之。則氣愈不通。蓋言其邪氣充斥也。鼻乾。陽明之脈絡於鼻也。邪入陽明。法多汗。不得汗。則陽明之經邪。愈不得泄矣。嗜臥。陽明裡邪也。蓋邪在陽明之表。則不得臥。邪在陽明之裡。則嗜臥也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因不得汗泄。熱邪不能發越。
白話文:
這病本來屬於太陰脾經的範圍。經典上說,脾胃之間有膜相連,如果邪熱在胃,導致陽明胃腑生病,那麼太陰脾土也會跟著生病,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。如果表裡都有邪氣,只治療表面的病,用辛溫藥發汗,會耗損身體的津液,導致胃中燥熱,一定會使心神昏亂,反而增加說胡話的情況。如果用燒針的方式來發汗,陽邪遇到火會更加助長,使心神更加恐慌害怕。陽氣過盛會煩躁,陰氣虛弱會急躁,所以會睡不著。
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表面的邪氣還沒解除,裡面的邪氣也還沒形成實證,只會白白傷害胃氣。所謂的「胃中空虛」,並不是指胃裡的水穀都被排空了,而是指胃中的陽氣虛弱了。正氣虛弱,邪氣就會在胸膈之間活動,所以會感到心中煩悶懊惱。這種懊惱,就像是有憂愁、悔恨的感覺。這裡只說舌苔,而沒有提到舌苔的顏色和形狀,是為了讓人自己去推測。應該是邪氣剛進入裡層,胃裡的邪氣還沒形成實證,舌苔的顏色還沒變成黃黑焦紫,應該是白中帶點微黃。
邪氣剛開始侵入,既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而燒針又不是陽邪適合用的方法。邪氣在胸膈之間,沒有其他治療方法,不得已才用「高者越之」的方法,所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陽明病用瀉下後,身體外面還有發熱,手腳是溫熱的,沒有胸部結塊的狀況,心中煩悶懊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的。即使是誤用了瀉下的方法,身體外面還是有發熱,表示邪氣還在表面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從胃氣中獲得滋養。誤用了瀉下,手腳還是溫熱的,表示胃氣沒有受傷,邪氣還沒深入到陰分。沒有胸部結塊的狀況,表示邪氣還沒完全陷入。心中煩悶懊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只有頭部出汗,
表示熱邪停留在胸中,虛弱的邪氣在胸膈之間擾動。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陽邪鬱積在上面,陰陽的脈絡無法正常輸導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卻不出汗,這就是所謂的「汗只到脖子就停止了」。這時應該用梔子豉湯來吐出胸中的邪氣,吐出來後也可以同時發汗,解除表面的邪氣。
陽明中風的症狀是,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肚子脹滿、呼吸急促、發熱怕冷,脈搏浮而有力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肚子脹滿、小便困難。
口苦咽乾、腹滿微喘,就是之前說的咽喉乾燥口苦、肚子脹滿而喘氣。脈搏浮而有力,也和之前的說法相同。之前的說法是發熱出汗,不感到怕冷,反而怕熱,表示邪氣深入陽明經了。因為經絡中的邪氣還沒解除,所以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這裡說還會發熱怕冷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也還沒解除,怎麼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呢?如果過早用了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胃氣虛弱,表面的邪氣陷入內部,導致肚子更加脹滿。陽氣虛損,三焦無法正常運作,氣化功能受阻,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小便困難。
陽明中風的症狀是,脈搏呈現弦脈、浮脈、洪脈,而且呼吸短促,整個肚子都脹滿,脅肋下和胸口疼痛,按壓很久,氣還是不通暢,鼻子乾燥不出汗,喜歡躺著睡覺,全身和臉部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會打嗝,耳朵前後腫脹,用針刺治療可以稍微緩解,但是體表的問題沒有解決,病程超過十天,脈搏還是浮脈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脈搏只是浮脈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如果小便不出來,肚子脹滿又加上打嗝,就屬於無法治療的狀況。
脈搏弦脈,表示是少陽風木的邪氣。浮脈表示風邪在表面。洪脈表示陽明熱邪在裡層了。肚子脹滿,表示是陽明裡的症狀。「腹都滿」是指整個肚子都脹滿。肚子脹滿到氣都不能流通,所以會呼吸短促。脅肋下和胸口疼痛,就是少陽篇說的胸脅脹滿疼痛。少陽經的脈絡會經過鎖骨的凹陷處,進入胸腔,貫穿橫膈膜,聯繫肝臟,歸屬膽。它會沿著脅肋內側循行,所以脅肋下和胸口之間都會疼痛。按壓很久,氣還是不通暢,
是說不按壓就已經呼吸短促,如果按壓很久,氣會更加不通暢,這表示邪氣充滿了身體。鼻子乾燥,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聯繫著鼻子。邪氣進入陽明,一般來說會出汗,如果不出汗,陽明經的邪氣就更無法宣洩了。喜歡躺著睡覺,表示是陽明裡的症狀。邪氣在陽明表面,就無法好好躺著。邪氣在陽明裡層,就會喜歡躺著睡覺。全身和臉部都發黃,是因為沒辦法出汗排洩,熱邪無法發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