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7)
卷之六 (7)
1. 陽明中風
是無高源之水矣。水熱穴論云。腎為本而肺為末。膀胱者。腎之腑也。本末不相通。故渴而小便不利也。若邪氣止在太陽一經而內犯膀胱者。仲景必以五苓散治之矣。若太陽上篇之中風發熱。六七日不解而煩。渴欲飲水。水入則吐者。又如太陽中篇發汗已。脈浮數煩渴者。又如本以下之故。
心下痞。與瀉心湯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皆以五苓散主之。此條因是太陽陽明兼證。且陽明乃兩陽合明。至陽之腑。又中風而非中寒。故不宜用桂。但以豬苓湯滲泄膀胱之熱邪。使陰陽升降。氣液通行。邪可分消矣。
豬苓湯方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滑石(嫩者研細),澤瀉(以上各一兩)
上五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四味取二升。去滓。內下阿膠。烊消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豬苓及茯苓澤瀉。義見五苓散論中。滑石者。十劑中之通劑也。李時珍曰。滑石利竅。不獨小便也。上能利毛腠之竅。下能利精溺之竅。蓋甘淡之味。先入於胃。滲走經絡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肺為水之上源。下通膀胱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出。故滑石上能發表。下利小便。
為蕩熱燥濕之劑。阿膠乃濟水之伏流。陰水也。能清肺益陰。用此水以攪濁水則清。蓋濟水質清而性重。其性趨下故也。成氏謂阿膠之滑以利水道。不知何所考據。
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胃中燥。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陽明病。法當多汗。若汗出多。則胃中之津液已外泄矣。其渴固所宜然。且又無小便不利之證。故不可與豬苓湯。何也。以汗出既多。則胃中之津液枯燥。若更與豬苓湯複利其小便。是又下竭其津液矣。焉得不為脾約乎。當滋其津液。渴自止矣。
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。日晡所發熱者。屬陽明也。脈實者宜下之。脈浮虛者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汗宜桂枝湯。
此亦太陽入陽明之辨證法也。言病人煩熱。至汗出而後解者。又或如瘧狀。必至日晡時發熱者。即潮熱也。如此。則邪氣已屬陽明矣。然表裡之分。當以脈辨之。若按其脈而實大有力者。為邪在陽明之裡而胃實。宜攻下之。若脈浮虛者。即浮緩之義。為風邪猶在太陽之表而未解。
宜汗解之。謂之浮虛者。言浮脈按之本空。非虛弱之虛也。若虛弱則不宜於發汗矣。宜詳審之。脈實者下之。以其胃熱。故宜與大承氣湯。浮虛者汗之。以其風邪未解。故宜與桂枝湯。
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咽乾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發熱。身重。若發汗則燥。心憒憒。反譫語。若加燒針。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脈浮為邪在陽明之經。緊則入於裡矣。解見上文第十三條。胃開竅於口。咽則胃之門戶也。邪熱在胃。故咽燥口苦而腹滿也。喘者。腹滿而脹。氣不得息。非肺家之痰喘。即陰陽應象論所謂身熱喘粗也。發熱汗出。陽明表證也。不惡寒反惡熱。邪入陽明之本症也。腹滿身重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源頭活水了。依照《水熱穴論》所說,腎是根本,肺是末端。膀胱是腎的腑,如果根本和末端不相通,就會口渴卻小便不順暢。如果邪氣只停留在太陽經,並侵犯膀胱,張仲景一定會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太陽病篇中,中風引起發熱,六七天不退且煩躁口渴想喝水,但水喝下去就吐,或者太陽病篇中,發汗後,脈搏浮數且煩躁口渴,又或者本來就瀉下的原因,導致心下痞悶,用瀉心湯也無法解除,而且口渴乾燥煩躁、小便不利的,都應該用五苓散治療。
這條是太陽和陽明合併的症狀,而且陽明是兩陽結合的極陽之腑,又是中風而不是中寒,所以不適合用桂枝。而是用豬苓湯來滲泄膀胱的熱邪,使陰陽升降,氣液運行,邪氣就可以被分散消除。
豬苓湯的配方
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(嫩的研磨成細粉)、澤瀉(以上各一兩)
以上五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豬苓、茯苓、滑石、澤瀉四味,取二升藥汁,去除藥渣,再加入阿膠融化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豬苓、茯苓、澤瀉的藥理,在五苓散的論述中已經說明。滑石,是《十劑》中的通劑。李時珍說,滑石能通利竅穴,不單單是小便。它向上能疏通皮膚毛孔的竅穴,向下能疏通精液和排尿的竅穴。因為它甘淡的味道,先進入胃,滲透到經絡,遊走溢出精氣,向上輸送至脾,肺是水的上源,向下通往膀胱,津液儲藏於此。氣化作用發動,津液才能排出。所以滑石向上能發表,向下能利小便,是排除熱邪、乾燥濕氣的藥物。阿膠是補充水液伏流的藥,屬於陰水,能夠清肺滋陰。用阿膠來攪拌渾濁的水,水就會變清。因為阿膠性質清澈而且厚重,性質趨向下走。成氏說阿膠的滑潤能夠通利水道,不知道是什麼根據。
陽明病,如果汗多而且口渴,不能使用豬苓湯。因為汗多導致胃中乾燥,豬苓湯又會利小便,所以不適合。
陽明病,按照道理應該多出汗,如果汗出過多,那麼胃中的津液已經向外流失。出現口渴是正常的,而且沒有小便不順暢的症狀,所以不能用豬苓湯。為什麼呢?因為汗出太多,胃中的津液已經枯竭乾燥,如果再用豬苓湯來利小便,就更加耗竭津液了,怎麼不會造成脾約呢?應該滋養津液,口渴自然會停止。
病人煩熱,如果汗出就解熱,或者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發熱的,屬於陽明病。脈搏有力的,適合用瀉下的方法;脈搏浮虛的,適合用發汗的方法。瀉下要用大承氣湯,發汗要用桂枝湯。
這也是辨別太陽病進入陽明病的方法。說病人煩熱,到汗出後才解熱,或者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一定發熱,也就是潮熱。如果這樣,邪氣就已經屬於陽明了。但表裡之分,應該通過脈搏來判斷。如果按脈搏感覺強實有力,說明邪氣在陽明的內部而且胃實,適合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脈搏浮虛,也就是浮緩的意思,說明風邪還在太陽的表層沒有解除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解除。說浮虛,是指脈搏浮在表面按下去是空虛的,不是虛弱的虛。如果是虛弱,就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。一定要仔細審查。脈搏有力的,要用瀉下的方法,因為是胃熱,所以要用大承氣湯。脈搏浮虛的,要用發汗的方法,因為風邪未解,所以要用桂枝湯。
陽明病,如果脈搏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而且喘氣,發熱出汗,不畏寒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發汗就會導致乾燥,心神昏亂,反而說胡話。如果再用燒針,必定會心悸煩躁無法入眠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胃中會空虛,邪氣會上逆膈膜,導致心中懊惱,舌頭上有苔,就要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脈搏浮說明邪氣在陽明的經絡,緊則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到內部了。解釋見上文第十三條。胃的開竅在口,咽喉是胃的門戶。邪熱在胃,所以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。喘氣,是因為腹脹氣無法正常呼吸,不是肺部的痰喘,就是《陰陽應象論》所說的「身熱喘粗」。發熱出汗,是陽明的表證。不畏寒反而怕熱,是邪氣進入陽明本經的症狀。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