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6)
卷之六 (6)
1. 陽明中風
致後之昧於理者,攪亂錯雜,以桂枝湯中之芍藥,誤入有麻黃之葛根湯中。芍藥乃斂陰收汗之藥,豈宜用之於無汗惡風之傷寒!至以葛根湯中之麻黃,誤入桂枝加葛根湯中,豈反汗出者之所宜!況太陽中風本自汗出,陽明又多自汗,寧可更用麻黃又發其汗乎!恐不止於津液枯竭,而有亡陽之禍矣。前注皆失於覺察,相沿傳習,其害有不可勝言者,故特拈出,以辨千載之誤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;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邪在太陽,以浮緊為寒,浮緩為風;在陽明則緊為在裡,浮為在表。脈浮而緊者,言浮而且緊也,謂邪雖在經,大半已入於裡也。邪入於裡,必發潮熱,其發作有時者,陽明氣旺於申酉,故日晡時潮熱也。潮熱則已成可下之證矣。但脈尚兼浮,則為表邪未盡,猶未可下也。若但浮者,風邪未全入里,其在經之邪未解,必盜汗出也。陽明本多汗多眠,故有盜汗。然不必陽明始有盜汗,如太陽上篇脈浮而動數,因自汗出之中風,即有盜汗,蓋由目瞑則衛氣內入,皮膚不闔,則盜汗出矣。此示人當以脈症辨認表裡,未可因潮熱而輕用下法也。
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;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
但頭眩者,熱在上也。不惡寒,即陽明篇首所謂不惡寒反發熱之義也。能食,陽明中風也。咳者,熱在上焦而肺氣受傷也。中風之陽邪壅於上焦,故咽門必痛也。若不咳者,上焦之邪熱不甚,故咽亦不痛。此條純是熱邪,當與陽明中寒之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,頭不痛一條,兩相對待,蓋示人以風寒之辨也。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
脈浮發熱,邪在表也。口乾鼻燥,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,下循鼻外,上入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循喉嚨,入缺盆。熱論云:「陽明主肉,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,而鼻乾不得臥也。」能食者,陽明中風,熱邪能殺穀也。陽明郁甚,不得汗泄,逼血妄行而出於上焦清竅也。
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此必衄。
口燥者,熱在上也。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邪熱未入於胃也。若熱邪入胃,則必渴欲飲水。今但漱而不欲咽,是邪未入里,陽邪獨盛於上,故迫血妄行而上溢,所以必衄也。
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承上文言不但口燥,若口乾舌燥,且渴欲飲水者,方是邪熱歸胃,胃中熱燥而津液枯涸也。當清胃熱而滋養其津液,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脈浮發熱,太陽表邪猶未解也。渴欲飲水,當屬胃熱。若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,仍是足太陽膀胱之裡證,非胃中熱燥也。蓋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太陽熱邪歸腑,則熱聚膀胱,氣化失常,下焦之氣液不得上騰,故渴欲飲水。下焦之地氣既不得升,則上焦之肺氣不降。
白話文:
這些文字是寫給後世那些不明白醫理的人看的。他們把桂枝湯中具有收斂陰氣、止汗作用的芍藥,錯誤地加入有發汗作用的麻黃的葛根湯中。芍藥是收斂陰氣、止汗的藥物,怎麼能用在沒有汗、怕風的傷寒病症呢?又把葛根湯中具有發汗作用的麻黃,錯誤地加入桂枝加葛根湯中。這豈不是更不應該用在已經在出汗的病症上嗎?況且太陽中風本來就容易出汗,陽明病也常常會自己出汗,怎麼可以再用麻黃來加強發汗呢?這樣恐怕不只是津液枯竭,還會有陽氣耗盡的危險。之前的人沒有注意到這些錯誤,只是互相沿襲傳抄,這樣造成的危害實在是說不完。所以特別把它們提出來,來糾正這個流傳千年的錯誤。
陽明病的脈象是浮而且緊的,必定會出現潮熱,而且發作時間固定。如果只是浮脈,那就會出現盜汗。
邪氣在太陽經的時候,脈浮而緊表示是寒證,脈浮而緩表示是風證。但在陽明經,脈緊表示邪氣在內,脈浮表示邪氣還在表。所謂的脈浮而且緊,是指脈象是浮的,同時又是緊的,這表示邪氣雖然在經絡,但大部分已經進入體內了。邪氣進入體內,必定會發潮熱。發作時間固定,是因為陽明經的氣在申時和酉時(下午3點到7點)最旺盛,所以潮熱會在這個時間出現。潮熱表示已經是應該用瀉法治療的病症了。但是脈象還帶有浮脈,表示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,還不能用瀉法。如果脈象只是浮,
那表示風邪還沒有完全進入體內,它在經絡的邪氣還沒有解除,就會出現盜汗。陽明病本來就容易出汗和嗜睡,所以容易出現盜汗。但並不是只有陽明病才會出現盜汗。比如太陽篇中,脈浮而跳動迅速,因為自汗而導致的中風,也會出現盜汗。這是因為眼睛閉上的時候,衛氣會進入體內,皮膚沒有閉合,就會出現盜汗。這裡是要告訴大家,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表裡,不能因為出現潮熱就輕易使用瀉法。
陽明病,如果只有頭暈,不感到怕冷,所以能吃東西,而且咳嗽,那這個人一定會咽喉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咽喉就不會疼痛。
只有頭暈,表示熱在上部。不感到怕冷,就是陽明篇首所說的「不感到怕冷反而發熱」的意思。能吃東西,表示是陽明中風。咳嗽,表示熱在上焦,肺氣受到損傷。中風的陽邪聚集在上焦,所以咽喉一定會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表示上焦的邪熱不嚴重,所以咽喉也不會疼痛。這一條講的是純粹的熱邪,應該和陽明中寒的「不咳嗽不嘔吐,手腳不冰冷,頭不痛」這一條相互比較來看,這是在告訴大家如何分辨風寒。
脈象是浮的,並且發熱,口乾鼻燥,如果還能吃東西,那就會流鼻血。
脈象是浮的並且發熱,表示邪氣還在表。口乾鼻燥,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子的兩側到鼻樑中間開始,向下沿著鼻子外側,向上進入牙齒中,再繞出口唇,向下沿著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。在熱病篇中說過,陽明經主肌肉,它的脈絡夾著鼻子,連接到眼睛,所以會身熱、眼睛疼痛,並且鼻乾到無法入睡。能吃東西,表示是陽明中風,熱邪能夠消化食物。陽明經的熱鬱積得很嚴重,無法通過汗液排出,就會迫使血液亂跑,從上焦的清竅流出。
陽明病,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下,這一定會流鼻血。
口乾,表示熱在上部。只想漱口不想吞下,表示邪熱還沒有進入胃裡。如果熱邪進入胃裡,一定會感到口渴想喝水。現在只是漱口而不想吞下,表示邪氣還沒有入里,陽邪獨自盛於上部,所以迫使血液亂跑,從上面溢出,所以一定會流鼻血。
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承接上文所說,不只是口乾,如果還口乾舌燥,而且口渴想喝水,這表示邪熱已經進入胃裡,胃中的熱燥導致津液枯竭。應該清除胃熱,並滋養津液,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如果脈象是浮的,而且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脈象是浮的並且發熱,表示太陽經的表邪還沒有解除。口渴想喝水,應該是屬於胃熱。如果口渴想喝水而且小便不順暢,仍然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裡證,而不是胃中熱燥。因為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太陽經的熱邪進入膀胱,導致熱聚膀胱,氣化功能失常,下焦的氣液無法向上升騰,所以會口渴想喝水。下焦的氣無法上升,上焦的肺氣也就無法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