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5)
卷之六 (5)
1. 陽明風寒辨證
至三陰證中。仲景雖不言中。而太陰之嘔吐自利。腹滿而痛。少陰脈沉足冷。吐利煩躁。身蜷四逆。厥陰之嘔吐涎沫。下利清穀。以至囊縮等證。豈非後人之所謂直中乎。然則中傷二字。方氏既有箭中刀傷之喻。而又謂之通稱之互詞。然歟否歟。
白話文:
到了三陰證的階段,雖然張仲景沒有明確指出「直中」,但太陰病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脹且疼痛;少陰病會出現脈搏沉弱、足部冰冷、嘔吐腹瀉、煩躁不安、身體蜷曲、四肢厥冷;厥陰病會出現嘔吐涎沫、腹瀉且排泄未消化食物,甚至陰囊收縮等症狀,這些難道不就是後人所說的「直中」嗎?那麼,「中傷」這兩個字,方氏(指方有執)既然用箭射中和刀砍傷來比喻,又說它們是通用的互詞,這樣說是對還是不對呢?
2. 陽明上篇
3.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
4. 陽明中風
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邪在太陽。則以浮緩為中風。陽明已在肌肉之分。與太陽稍異。故不曰緩而曰遲。所謂遲者。非寒脈之遲。乃緩脈之變稱也。又非中寒之陽明脈遲也。若陽明脈遲。即不能食矣。下文陽明中風者皆能食。但此條以風邪在太陽之表。仍是風傷衛分。故不言能食而亦以桂枝湯主之也。
汗出多者。太陽中風。已是陰弱而汗自出矣。而陽明證又法當多汗。二證兼併。故汗出多也。太陽中風本惡寒。邪入陽明。當不惡寒而反惡熱矣。今風邪尚在太陽衛分。故仍惡寒。但邪氣已屬陽明。故雖惡寒而亦微也。然汗出已多。邪氣當解而不惡寒矣。以汗多而仍惡寒。是以知太陽之表證尚未解也。
故云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太陽病。項背強。𠘧𠘧。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舊注云。𠘧𠘧。伸頸之貌。動則伸頸搖身而行。項背強者。動則如之。此成氏之說也。夫項背已強縮而不得伸。又安能伸頸搖身而行乎。𠘧𠘧。按字義本屬象形。言鳥之短羽者。飛則𠘧𠘧然。所以形容病人之頸項俱病。俯首不能自如之貌。蓋因太陽之經。自頭而行於背。故項強。
陽明之經。自面而行於身之前。故頸病。靈樞脈經篇云。足太陽之脈。其直者從巔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挾脊抵腰中。足陽明之脈。旁約太陽。循頤後。出大迎。循頰車。過客主人。循髮際。其支者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以二經並皆受邪。故頸項皆病。所以不得引伸而𠘧𠘧然也。
此條與陽明傷寒之𠘧𠘧無汗惡風者。互相對待。彼以太陽寒邪初入陽明。其無汗惡風之太陽表證仍在。故以有麻黃之葛根湯主之。此以太陽風邪初入陽明。其汗出惡風之太陽表證仍在。故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蓋無汗惡風及汗出惡風。皆太陽中風傷寒之見證。惟𠘧𠘧為頸病。
故屬陽明。以太陽證多。陽明證少。故仍謂之太陽病。而各以傷寒之麻黃。中風之桂枝為主治。而加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邪也。夫陽明本多汗。太陽中風亦自汗出。此以太陽中風傳入陽明。本當汗出而謂之反者。非陽明中風。不應汗出而曰反也。蓋因陽明傷寒條下。有𠘧𠘧無汗惡風。
故此曰反汗出也。
桂枝加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甘草(二兩)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如桂枝湯法。
於桂枝湯方內。加葛根三兩。余依桂枝湯法。
辨誤,按太陽陽明𠘧𠘧證二條。其治反汗出惡風。既名之曰桂枝加葛根矣。無汗惡風者。乃傷寒初入陽明。故仍用麻黃湯之汗泄。而加入葛根。以解陽明初入之經邪。本當名之曰麻黃加葛根湯。兩方並峙。則風寒各異。自無交互舛錯之病矣。不意但名之曰葛根湯。其名義稍覺模糊。
白話文:
陽明中風
患陽明病,脈搏遲緩,汗出很多,輕微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,可以發汗治療,宜用桂枝湯。
邪氣在太陽經,則以脈搏浮緩為中風的症狀。陽明病邪氣已侵入肌肉層,與太陽病略有不同,所以不說脈搏浮緩,而說脈搏遲緩。這裡說的遲緩,並不是寒脈的遲緩,而是緩脈的變化。也不是因體內受寒導致的陽明脈遲緩。如果陽明脈遲緩,病人就吃不下東西。下文中所述的陽明中風患者都能吃東西。但這條記載是因風邪停留在太陽經的表層,仍屬於風邪侵犯衛氣,所以不說患者能吃東西,而仍以桂枝湯為主治。
汗出很多,在太陽中風的情況下,已經是陰氣虛弱,汗水自然流出;而陽明證也應當多汗,兩種症狀兼而有之,所以汗出很多。太陽中風本來惡寒,邪氣入陽明,應該不惡寒反而惡熱。現在風邪仍在太陽經的衛氣層,所以仍然惡寒,但邪氣已經侵入陽明,所以雖然惡寒,卻也輕微。然而汗出已經很多,邪氣應該消解而不惡寒了。以汗多而仍惡寒,就可以知道太陽經的表證尚未解除。
所以說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
太陽病,項背僵硬疼痛,頸項強直,反而汗出惡風者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舊注說:「𠘧𠘧」是伸頸的樣子,行動時伸長脖子搖晃身體。項背僵硬疼痛者,行動時也是如此。這是成氏的說法。然而,項背已經僵硬收縮不能伸展,又怎能伸長脖子搖晃身體呢?「𠘧𠘧」,根據字義本是象形字,形容鳥類短小的羽毛,飛行時「𠘧𠘧」作響。用來形容病人頸項都疼痛,低頭不能自如的樣子。因為太陽經從頭部經過背部,所以項強。
陽明經從面部經過身體的前部,所以頸部也疼痛。《靈樞‧脈經》篇說:足太陽經的經脈,直行的那一部分從頭頂進入絡脈連接腦部,然後出來分佈到項部,沿著脊柱到達腰部;足陽明經的經脈,在旁邊環繞太陽經,沿著耳後,經過大迎穴,沿著頰車穴,經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;它的一個分支從人迎穴向下,沿著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。由於這兩條經脈都受邪氣侵犯,所以頸項都疼痛,所以不能伸展而呈現「𠘧𠘧」的樣子。
這條記載與陽明傷寒的「𠘧𠘧」無汗惡風者互相對應。前者是太陽寒邪初入陽明,其無汗惡風的太陽表證仍在,所以用含有麻黃的葛根湯治療;後者是太陽風邪初入陽明,其汗出惡風的太陽表證仍在,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無論無汗惡風還是汗出惡風,都是太陽中風傷寒的表現,只是「𠘧𠘧」為頸項疼痛,屬於陽明經症狀。由於太陽經症狀多,陽明經症狀少,所以仍稱為太陽病,而分別以傷寒的麻黃湯、中風的桂枝湯為主治,加入葛根以解陽明經初入的邪氣。陽明經本來就多汗,太陽中風也自汗出,這裡所說的太陽中風傳入陽明,本來應該汗出,卻說是反而汗出,這不是陽明中風,不應該汗出而說是反而汗出。因為陽明傷寒條下有「𠘧𠘧」無汗惡風的記載,所以這裡說反而汗出。
桂枝加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甘草(二兩)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如同桂枝湯的做法。在桂枝湯方的基礎上,加葛根三兩,其餘按照桂枝湯的做法。
辨誤:按太陽陽明「𠘧𠘧」證兩條,其治療方法是針對反而汗出惡風,既然已經命名為桂枝加葛根湯了,無汗惡風者,乃是傷寒初入陽明,所以仍然用麻黃湯發汗,加入葛根,以解陽明經初入的邪氣。本來應該命名為麻黃加葛根湯,兩個方劑並列,則風寒各異,自無互相混淆的毛病了。想不到只命名為葛根湯,其名稱意義稍覺模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