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4)

1. 陽明上中下三篇綱領

問曰。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 答曰。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小便已,胃中燥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

此又設問以明邪入陽明之證治,各有不同。有太陽之邪,初入陽明境界,仍當用太陽治表之法者,如用桂枝湯、麻黃湯及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者是也。有邪雖深入陽明,太陽症猶未罷而不可下者。有邪在太陽,誤汗吐下,更利其小便,致胃中亡津液而乾燥,大便難而為脾約者,是為太陽陽明。有邪入陽明之裡,既無太陽未罷之證,又無傳入少陽之兼證,乃陽明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而為胃實攻下之證者,是謂正陽陽明。有陽明之邪,或太陽之邪傳入少陽,但見少陽一症,便不可汗吐下,止以小柴胡湯和之者。有邪氣既在少陽,因誤發其汗,利其小便,令胃中津液乾燥煩實,乃邪氣復歸陽明而大便難者,皆謂之少陽陽明。

此三節乃陽明三篇之綱領。今即以此三節,分置三篇之前,以三節之所屬,分隸其下,以便檢閱。其解各見本條之下。

白話文:

陽明上中下三篇綱領

問:疾病中有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三種情況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答:太陽陽明,是指脾胃氣機阻滯的意思。正陽陽明,是指胃實熱證。少陽陽明,是指已經發汗利尿,但胃中乾燥煩躁,大便不通的情況。

這裡再次提問,以說明邪氣入侵陽明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例如,太陽經邪氣初入陽明經,仍應使用治療太陽經表證的方法,例如桂枝湯、麻黃湯、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等。有些情況是邪氣深入陽明經,但太陽經的症狀尚未消失,還不能攻下。還有些情況是邪氣在太陽經,誤用發汗或攻下療法,又過度利尿,導致胃中津液耗損乾燥,大便不通,形成脾胃氣機阻滯,這就是太陽陽明。邪氣入侵陽明經的裡層,既沒有太陽經未解的症狀,也沒有傳入少陽經的兼症,而是陽明經(中焦)積聚,邪氣無處傳播,表現為胃實熱需要攻下的症狀,這就是正陽陽明。陽明經的邪氣,或太陽經邪氣傳入少陽經,僅出現少陽經的症狀,此時就不可再發汗或攻下,只用小柴胡湯調和即可。邪氣在少陽經,因誤用發汗利尿,導致胃中津液乾燥煩躁,邪氣又轉回陽明經而大便秘結,這就是少陽陽明。

以上三種情況是陽明三篇的綱領。現在將這三種情況分別放在三篇之前,以便查閱,詳細解釋見各篇章下文。

2. 陽明風寒辨證

陽明病。能食者為中風。不能食者為中寒。

能食為中風者。風性雖溫而客熱不能殺穀。然合胃熱。則能消穀善飢。故能食也。不能食為中寒者。寒邪在胃。則不化不納。故不能食也。前太陽以營衛分風寒。此以能食不能食為辨者。何也。豈陽明本經自受之邪。不由營衛乎。曰。非也。前得之一日。不發熱而惡寒。非營衛而何。

且有陽明病而用麻黃湯桂枝湯者。非由營衛而入乎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諸陽之會。皆在於面。方乘虛時及新用力。若飲食汗出。腠理開而中於邪。中於面則下陽明。中於項則下太陽。中於頰則下少陽。陽明居身之前。雖主肌肉。亦必待腠理開而中於邪。邪氣由外而入。

安得不由營衛乎。然仲景不以營衛立辨。而以能食不以食為別者。因太陽居身之表。為最外一層。脈證疑似。表裡參錯。千蹊萬徑。變幻無窮。最難察識。非營衛無以為辨。故不得已而用之。至邪入陽明。內關胃氣。即以能食不能食證之。風寒判然。何等明白。何等顯易。一言破惑。

智愚盡曉。何快如之。又何必喋喋於極難辨別之營衛乎。此仲景立法之所以妙也。

辨誤,此條本所以別陽明本經自感之風寒。而條辨謂是太陽傳來之辨驗。非陽明自中而然也。不知太陽有經。陽明亦有經。若果自太陽傳來。則仲景已有明訓曰。太陽得病時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又曰傷寒發熱無汗。嘔不能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轉屬陽明也。又曰傷寒轉系陽明者。

其人濈然汗出也。觀此條之語氣。以能食不能食辨別風寒。猶為初症。豈非陽明經之自感乎。至於中風中寒之稱。方氏又謂中寒即傷寒之互詞。中傷二字之於風寒。亦從來之通稱。通篇雖無傷風一說。然以中寒論之。則中風得稱傷風。亦可推也。此說雖近似有理。然仲景立法垂訓。

寧肯模糊籠統。使後人於暗中摸影邪。愚考之論中。自太陽篇中至三陰諸證。凡寒邪為病。無不稱傷寒者。此條為陽明綱領。獨有中寒二字。已自不同。後節條目中。更有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。及陽明病不能食。攻其熱必噦。胃中虛冷故也。陽明脈遲。食難用飽。諸證。皆陽明中寒也。

蓋傷則邪入猶淺。中則邪入較深。所以即能傷犯胃氣而不能食也。試觀太陽誤治。乘虛陷入。不痞結於胸中。即入里而傷胃。何況陽明本經受邪。入胃尤為易便。故有得之一日。不發熱而惡寒。二日惡寒自罷。即便汗出而惡熱。從可推矣。蓋風之中人也。僅傷於衛。寒之傷人也。

已傷其營。俱為在表之邪而已。至失治誤治。方得入里。若寒邪之中。氣已達內。非復風邪之中人可比。是以六經條下。風必稱中者。風本陽邪。性溫而緩。必待中而後能傷衛。若傷風。不過鼻塞聲重咳嚏而已。豈得與傷寒並峙乎。寒本陰邪。其性鋒銳。傷之則透衛入營。中之則內犯胃氣而不能食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風寒辨證

陽明病,能吃東西的是中風,不能吃東西的是中寒。

能吃東西的中風,雖然風的性質溫和,但外來的熱邪無法損傷穀氣,然而與胃熱結合,就能消化食物而感到飢餓,所以能吃東西。不能吃東西的中寒,寒邪停留在胃部,則食物無法消化吸收,所以不能吃東西。前太陽以營衛辨別風寒,這裡卻以能否吃東西來辨別,這是為什麼呢?難道陽明經本身就受邪氣侵襲,而不經過營衛嗎?不是的。如果邪氣侵犯一天,沒有發熱而惡寒,這不是營衛受邪是什麼?

而且有些陽明病卻要使用麻黃湯、桂枝湯治療,這不是邪氣由營衛入侵嗎?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說:「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」恰逢身體虛弱或剛用力時,如果飲食後出汗,毛孔張開而受到邪氣侵襲,侵犯面部則向下傳至陽明,侵犯項部則向下傳至太陽,侵犯頰部則向下傳至少陽。陽明經位於身體前面,雖然主司肌肉,但也必須等到毛孔張開後才能受邪氣侵襲。邪氣由外而內入侵,怎麼可能不經過營衛呢?

然而張仲景不以營衛來辨別,而以能否吃東西來區分,這是因為太陽經位於身體表面,是最外層的一層,脈象和症狀容易混淆,表裡證候錯綜複雜,變化無窮,很難辨別,非得依靠營衛才能分辨,所以不得已才這樣做。等到邪氣入侵陽明,影響胃氣,就以能否吃東西來判斷,風寒就一目瞭然,非常清楚簡明,一句話就能解決疑惑,無論聰明還是愚笨都能明白,有什麼比這更快捷的呢?又何必喋喋不休地糾纏於極難辨別的營衛呢?這就是張仲景立法之妙。

辨誤:這段文字用來區分陽明經本身感受的風寒,與太陽經傳來的風寒的鑑別方法,並不是陽明經自己受邪而引起的。不知道太陽經有經絡循行路線,陽明經也有經絡循行路線。如果真是由太陽經傳來,那麼仲景已經有明確的教誨:太陽經生病時,先出汗但汗出不透,然後轉移到陽明經;又說傷寒發熱無汗、嘔吐不能吃東西,而反而出汗很多,這是轉移到陽明經;又說傷寒轉移到陽明經的人,會大量出汗。觀察這段文字的語氣,以能否吃東西來區分風寒,仍然是初期症狀,難道不是陽明經本身感受邪氣嗎?至於中風、中寒的稱呼,方氏又認為中寒就是傷寒的另一種說法。「中傷」兩個字用於風寒,也是一直以來通用的稱呼。全文雖然沒有「傷風」一說,但如果以中寒來論,那麼中風也可以稱為傷風。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有道理,但是張仲景立法垂訓,寧願模糊籠統,讓後人摸不著頭腦嗎?我愚笨地考證這段文字,從太陽篇到三陰的各種證候,凡是寒邪引起的疾病,無不稱為傷寒,這一段是陽明經的綱領,獨有「中寒」二字,就已經不一樣了。後面的條目中,還有陽明病如果中寒不能吃東西,以及陽明病不能吃東西,攻其熱必然會出現呃逆,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;陽明脈象遲緩,吃東西不容易吃飽,這些都是陽明中寒的證候。

大概「傷」是邪氣入侵較淺,「中」是邪氣入侵較深,所以能傷及胃氣而不能吃東西。試想太陽經治療失誤,趁虛而入,不痞結於胸中,就進入裡而傷及胃氣,何況陽明經本身受邪,入侵胃部就更容易。所以有的人一天受邪,沒有發熱而惡寒,兩天惡寒自行消失,馬上出汗而發熱,可以由此推斷。蓋風邪侵犯人體,只傷及衛氣;寒邪侵犯人體,已經傷及營氣,都屬於表邪。等到治療失誤,才會進入裡。如果寒邪已經深入,氣已經到達內部,就與風邪侵犯人體不能相比。所以六經條文中,風邪都稱作「中」,風本是陽邪,性質溫和緩慢,必須等到「中」才能傷及衛氣。如果只是傷風,不過是鼻塞、聲音沉重、咳嗽噴嚏而已,怎麼能與傷寒並列呢?寒邪是陰邪,性質鋒利,傷及人體就會穿透衛氣入營氣,「中」則會內犯胃氣而不能吃東西。

到三陰證中,張仲景雖然沒有說「中」,但是太陰的嘔吐洩瀉,腹脹疼痛;少陰的脈象沉細,足部冰冷,嘔吐洩瀉煩躁,身體蜷縮四肢厥冷;厥陰的嘔吐涎沫,洩瀉清穀,甚至腹部縮小等等證候,難道不是後人所謂的「直中」嗎?那麼「中傷」二字,方氏既有箭射中、刀傷的比喻,又說它是通用的互換詞語,究竟是對還是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