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)

1. 陽明受病原始

問曰。何緣得陽明病。答曰。太陽病。若發汗。若下。若利小便。此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因轉屬陽明。不更衣。內實大便難者。此名陽明病也。

此又以明邪在太陽。因誤治而傳入陽明之裡也。曰因何緣故而得陽明病乎。曰太陽病。若誤發其汗。或早下之。及利其小便。皆足以喪胃中之津液。損胃陽之真氣。使熱邪乘虛入里。故為亡津液而胃中乾燥。因熱邪轉屬陽明胃經。故使不更衣。更衣者。凡貴人大便後。必更換所服之衣。

故稱大便曰更衣。不更衣則內實而大便難。此名陽明病也。不曰不大便有燥屎。而曰不更衣大便難者。緩詞也。言此不過無津液而大便難。非若正陽陽明之熱邪實於胃。有燥屎而譫語潮熱不大便也。故一以小承氣和之。一以大承氣攻下之也。不大便則絕不能大便。今曰大便難。

則猶欲大便而但覺難也。

本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也。

言寒邪初入太陽。因邪氣在表而發其汗。汗多固嫌於太過。然汗少亦為不及。不及則汗不徹而留邪內入。由太陽轉屬陽明矣。此示人以太陽傳入陽明之故也。

傷寒轉系陽明者。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
轉者。以此轉屬於彼。即傳經之謂也。系。連屬也。濈然。濈濈然微汗潤濕之貌。言以無汗之傷寒。才入陽明。即濈然微汗而現陽明經證矣。此示人以驗邪入陽明之候也。

傷寒發熱無汗。嘔不能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轉屬陽明也。

寒邪在表。則發熱無汗。寒邪在胸。則嘔不能食。皆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。以無汗之傷寒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太陽之經邪。失治而轉屬陽明。以陽明病法多汗。故反濈濈然汗出也。

陽明病。欲解時。從申至戌上。

此概言陽明病欲解之愈時也。陽明者。兩陽合明也。至真要大論。帝曰。願聞陰陽之有三也何謂。岐伯曰。氣有多少異用也。帝曰。陽明何謂也。曰。兩陽合明也。曰。厥陰何謂也。曰。兩陰交盡也。天元紀大論云。帝曰。何謂氣有多少。鬼臾區曰。陰陽之氣。各有多少。故曰。

三陰三陽也。以愚意測之。庖犧氏之作易也。陰陽各一太少耳。惟人身之經脈有三。故帝亦不知而有此問也。其所以謂之多少異用者。蓋以少為陰陽之初生。故謂之少。太為陰陽之盛極。故謂之多。少則其氣必盈。陰盈則陽必虧。陽盈則陰必虧。故其用異。太則其氣必虧。陰虧則陽必盈。

陽虧則陰必盈。故其用亦異也。是故陽明者。太少兩陽合明之盈氣。厥陰者。太少兩陰交盡之盈氣也。若以經脈言之。陰陽離合論云。少陰之上。名曰太陽。太陰之前。名曰陽明。厥陰之表。名曰少陽。蓋以三陽居三陰之上而在外。陽明又在二陽之間。居身之前。其太少之氣。

白話文:

陽明受病原始

問: 請問是什麼原因會得到陽明病?

答: 太陽病如果用了發汗、瀉下或利小便等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身體的津液耗損,胃腸變得乾燥,因此轉變為陽明病。如果沒有排便,而且肚子裡感覺脹滿,排便困難,這就是陽明病。

這是要說明,邪氣本來在太陽經,因為治療錯誤而傳入陽明經。有人問,是什麼原因會得到陽明病呢?答:太陽病如果誤用了發汗,或是過早地用了瀉下,以及利小便的方法,都會耗損胃中的津液,損傷胃陽的真氣,使熱邪趁虛進入體內。所以會因為津液不足而導致胃腸乾燥,使熱邪轉移到陽明胃經,因此會沒有排便。古時候的貴族,排便後都會更換衣服,所以稱排便為「更衣」。沒有排便就會導致腹內脹滿,排便困難,這就是陽明病。這裡沒有說「沒有大便且有燥屎」,而是說「沒有更衣且大便困難」,這是比較委婉的說法,意思是說這只是因為津液不足而導致排便困難,不是像正陽陽明那樣熱邪充滿胃腸,有燥屎、胡言亂語、發潮熱且無法排便的情況。所以一個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一個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完全無法排便,那才是真正的大便不通。現在說排便困難,表示還是有想排便的感覺,只是比較困難。

本來太陽病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就會轉為陽明病。

這是說寒邪剛進入太陽經時,因為邪氣在表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汗出得太多固然不好,但出汗太少也不行。汗出不完全,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並轉入,由太陽經轉屬陽明經了。這是在說明太陽病是如何傳入陽明經的。

傷寒轉為陽明病的人,會微微出汗。

「轉」的意思是從這裡轉到那裡,就是指經絡傳變。「系」是指連接。「濈然」是微微出汗、潤濕的樣子。這是說原本沒有出汗的傷寒,一旦進入陽明經,就會微微出汗,出現陽明經的症狀。這是告訴人們如何辨別邪氣進入陽明經的徵兆。

傷寒發熱無汗、想吐、吃不下東西,反而微微出汗,這就是轉為陽明病了。

寒邪在表,就會發熱沒有汗。寒邪在胸,就會想吐、吃不下東西,這些都是太陽寒邪傷及營血的表證。原本沒有出汗的傷寒,反而微微出汗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,轉屬陽明經了。因為陽明病通常會多汗,所以才會出現微微出汗的情況。

陽明病想要好轉的時間,大約在申時(下午三點)到戌時(晚上九點)。

這是總體來說陽明病想要痊癒的時間。陽明是兩陽的結合。在《至真要大論》中,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陰陽有三種說法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指氣的多少和作用不同。」黃帝又問:「陽明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是兩陽的結合。」黃帝再問:「厥陰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是兩陰的交會終盡。」《天元紀大論》說:「黃帝問:『為什麼說氣有多有少?』鬼臾區回答說:『陰陽之氣,各有其多寡。』所以說三陰三陽。」我認為,伏羲氏作《易經》的時候,陰陽各有太少兩種。而人體的經脈有三條,所以黃帝才會這樣問。所謂「多少異用」是因為「少」是陰陽初生,所以稱為「少」;「太」是陰陽盛極,所以稱為「多」。少的時候,氣必定盈滿,陰盈則陽虧,陽盈則陰虧,所以作用不同。太的時候,氣必定衰弱,陰虧則陽盈,陽虧則陰盈,所以作用也不同。因此,陽明是太少兩陽結合而盈滿的氣;厥陰是太少兩陰交會終盡而盈滿的氣。從經脈來說,《陰陽離合論》說:「少陰的上方稱為太陽,太陰的前方稱為陽明,厥陰的表面稱為少陽。」這是因為三陽在三陰之上而位於體外。陽明又在兩陽之間,位於身體前方,其太少之氣是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