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8)

1. 中暍證治第十

何也。蓋以風雖陽邪。尚非溫暑可比。故雖發熱汗出。仍當以汗解為治。暑屬純陽之氣。本系熱邪。況盛夏則暑汗大出。內經熱論雖曰。暑當與汗皆出而勿止。然瘧論又云。令人汗出空疏。腠理開。故暑邪得入。是熱邪乘腠理之虛而為暍證也。所以即用石膏以治時令暑熱之邪。

又加人參以補汗出之表虛。添津液而治燥渴也。此條雖未言脈。而下文之脈微弱。及弦細芤遲。皆虛脈也。以暑熱之邪而脈不大。汗出惡寒之症而脈不浮。其為虛邪無疑。證熱脈虛。寧非人參白虎之治乎。故曰脈虛身熱。得之傷暑也。世俗不知仲景立法。原以桂枝治中風。麻黃治傷寒。

而以青龍治溫。白虎治暑。先立四大柱。而後察其證變。通其治法。以盡其變。寒熱溫涼補瀉。隨症設施。非獨拘拘於大順散。蒼朮白虎湯。香薷飲。治暑諸方而已也。

辨誤,暑病一門。從來議論繁多。紛紛莫定。劉氏云。潔古謂靜而得之為中暑。動而得之為中熱。東垣謂避暑於深堂廣廈。得之曰中暑。宜大順散。勞役得之曰中熱。宜蒼朮白虎湯。夫暑熱一也。夏之令氣也。靜居堂廈而病。乃夏月傷冷之病。何可以中暑而別求於中熱邪。丹溪謂夏月陽氣盡出於地。

人之腹屬地氣。於此時浮於肌表。腹中虛矣。夏月伏陰在內。此陰字有虛之義。若作陰冷看。誤矣。前人治暑。有用大順散溫熱藥者。蓋以涼亭水閣。寒泉冰雪所傷也。非為伏陰而用。火令之時。爍石流金。有何陰冷。孫真人令人夏月服生脈散。非虛而何。愚竊謂內經熱論。

以後夏至日者為暑病。則夏至以後。立秋以前。正酷暑炎蒸之際。凡受暑熱中之邪氣。皆是熱邪。即所謂中暍者是也。蓋暑即是熱。熱即是暑。但內經則謂之病暑。仲景則謂之太陽中熱。而名之曰中暍也。暑熱既非二證。動靜豈可分屬。東垣之深堂大廈。及勞役得之。亦即靜動之謂也。

豈可亦以中暑中熱之名。分隸其下。而以大順散。蒼朮白虎湯主之邪。毋怪後人之議之也。丹溪以陰字作虛字解。恐未盡善。既云夏月伏陰在內。又曰火令之時。爍石流金。有何陰冷。豈所謂伏陰之陰。全是虛邪。孫真人雖令人夏月服生脈散。其本意蓋恐盛夏暑汗過泄。故用人參五味以斂之。

盛火剋金。故以人參麥冬救之。乃未中暑時。預防調攝之方耳。非謂中暑之人。可概用生脈散補斂之藥也。不然。則素問熱論所謂暑當與汗皆出。勿止之語。可竟棄而弗用邪。是以夏月之病。非必皆中暑也。大順散為飲冷寒中之藥。人參白虎乃暑熱襲虛之治。五苓散為溫下焦。

滲小便之法。益元散為清暑利小便之用。香薷飲為解散和中滲利之劑。當因證而施。豈可泛用。其雖在夏月。若頭痛惡寒。發熱無汗者。亦是暑熱中之寒邪所中。仍當以治傷寒法汗解之。蓋因本是夏月之傷寒。原屬麻黃湯證也。若兼有溫暑之邪。則又大青龍證矣。第別其感受之風寒暑濕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風雖然是陽邪,但還比不上溫熱暑氣那麼強烈。所以,即使發燒出汗,仍然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暑氣屬於純粹的陽氣,本身就是熱邪。況且盛夏時節,汗液大量排出。《內經·熱論》雖然說,暑氣應該隨著汗液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,但是《瘧論》又說,出汗會使人身體空虛,皮膚毛孔張開,所以暑邪就能夠趁虛而入,形成中暍的病症。因此,就要用石膏來治療當令的暑熱邪氣。

再加入人參來補足汗出後體表的虛弱,補充津液來治療口渴。這段文字雖然沒有提到脈象,但是下文提到的脈象微弱、弦細、芤遲等,都是虛脈。因為是暑熱邪氣,脈象卻不大,而且有汗出惡寒的症狀,脈象也不浮,這肯定是虛邪沒錯。症狀是發熱,脈象虛弱,這不正是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嗎?所以說「脈虛身熱,是得了中暑」。世俗之人不知道張仲景的立法,他原本是用桂枝湯治療中風,用麻黃湯治療傷寒,用青龍湯治療溫病,用白虎湯治療暑病,先確立這四大綱領,然後觀察病情的變化,通曉治療方法,窮盡各種變化。治療時要根據寒熱溫涼、補瀉等不同的情況,隨症施治,不能只拘泥於大順散、蒼朮白虎湯、香薷飲等治療暑病的方子。

接下來要辨別錯誤的觀點。暑病這一類,從來議論很多,紛紛擾擾,沒有定論。劉完素說,李杲認為靜止時得的病叫做中暑,活動時得的病叫做中熱。李東垣認為在深堂大廈避暑而得的病叫做中暑,應該用大順散治療;勞動後得的病叫做中熱,應該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其實暑和熱都是一樣的,都是夏天的時令之氣。靜靜地待在屋子裡生病,其實是夏天受寒的病,怎麼能把它當作中暑,而另外區分出一個中熱邪呢?朱丹溪認為夏天陽氣都發散到地面,人的腹部屬於地氣,這時也浮於肌表,腹中就空虛了。夏天陰氣潛藏在內,這裡的「陰」字有虛的意思,如果把它理解成陰冷,就錯了。前人治療暑病,有用大順散等溫熱藥的,那是因為病人是在涼亭水閣、寒泉冰雪等地方受寒了,不是因為潛伏的陰氣而用。在火熱的時令,太陽都把石頭曬得融化,哪來的陰冷?孫思邈讓人夏天服用生脈散,不就是因為體虛嗎?我認為《內經·熱論》說夏至以後的病才算暑病,那麼夏至以後、立秋以前,正是酷暑炎熱的時候,凡是受暑熱邪氣所中的,都是熱邪,也就是所謂的「中暍」。因為暑就是熱,熱就是暑。《內經》稱之為「病暑」,張仲景則稱之為「太陽中熱」,也叫做「中暍」。既然暑熱不是兩種病,動和靜怎麼能分屬兩種情況呢?李東垣說的深堂大廈、勞役而得,也只是靜和動的說法而已,怎麼能也用中暑、中熱的名義,把他們歸屬其下,而用大順散、蒼朮白虎湯來治療呢?難怪後人會有爭議。朱丹溪把「陰」字解釋為「虛」字,恐怕不夠完善。既然說「夏天陰氣潛藏在內」,又說「火熱的時令,太陽都把石頭曬得融化」,哪來的陰冷呢?難道所謂的「潛藏之陰」,完全是虛邪嗎?孫思邈雖然讓人夏天服用生脈散,他的本意大概是擔心盛夏汗液過度排出,所以用人參五味子來收斂。盛火克金,所以用人參、麥冬來救治,這只是在還沒有中暑的時候,預防調養的方法,不是說中暑的人都可以一概用生脈散來補斂的。不然,《素問·熱論》中說的「暑邪應該隨著汗液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」這句話,就可以完全拋棄不用了嗎?因此,夏天的病不一定都是中暑。大順散是治療飲冷受寒的藥,人參白虎湯是治療暑熱侵襲虛弱的藥,五苓散是溫下焦、滲利小便的藥,益元散是清暑利小便的藥,香薷飲是解散和中、滲利的藥。應當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施用,怎麼能隨便亂用呢?即使是在夏天,如果出現頭痛惡寒、發熱無汗的症狀,也是暑熱中夾雜寒邪所導致的,仍然要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發汗解決。因為這本來就是夏天得的傷寒,屬於麻黃湯證。如果同時又有溫熱暑邪,那就是大青龍湯證了。只是要區分清楚感受的是風寒暑濕哪一種邪氣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