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7)
卷之五 (17)
1. 中暍證治第十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,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暍者,盛夏暑熱中之邪氣也。暍證三條,有本證、變證之不同,蓋示人以病無定情,證變不一,勉人當隨證立法,無一定不移之治也。此條先言本證之情形如此,而以「中熱」二字通解「暍」字之義,即內經熱論所謂「病暑」也。王肯堂云:「中暍、中暑、中熱,名雖不同,實一病也。」謂之暍者,暑熱當令之時,其氣因暑為邪耳,非即夏月暑熱當令之正氣也。
夫冬月之寒邪,感之則為傷寒,而四時皆有不時之寒,感之亦為傷寒;春令之風邪,感之則為中風,而四時皆有不時之風,感之亦為中風。春盡夏初,風邪未已,溫熱初行,感之則為風溫;夏令之夏至以前,熱氣未甚,其氣尚溫,其邪感之則為溫病,即素問所謂「先夏至日為病溫」者是也。然亦四時皆有不時之溫暖,故有春溫、冬溫之病,即秋氣肅爽之時,亦有感受非時之溫暖,而成秋溫者矣。惟中暍一證,獨於盛暑中有之,其他時令,則絕無也。
大凡四時遊行於兩間之邪氣,即陰陽升降、氣候變化中之太過不及、偏盛偏虛之乖氣也,但借四時寒暑溫熱之氣,中人而為風寒溫暑之病,然皆因人之虛而中之耳。故靈樞云:「風雨寒暑,不得虛邪,不能獨傷人,必因虛邪之風,與身形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也。」是以中暍一症,非盛夏之熱氣,乃暑熱中之邪氣也,即熱論所謂「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」是也。
其氣之中人也,亦必由營衛而入,與風寒無異,故曰「太陽」。但較之中風,則同一發熱汗出惡寒,而多一渴證。其所以渴者,非若風寒本屬寒因,至鬱熱之邪入里,胃中熱燥,方見渴證,暍乃暑熱之邪,其氣本熱,不待入里,故中人即渴也。若陽明證,雖亦發熱汗出,然不惡寒而反惡熱矣;若邪入陽明之裡而渴欲飲水,則亦無惡寒者矣。此中風與中暍,太陽與陽明之辨也。
然溫病亦發熱而渴,以不惡寒者,方為溫病;暍雖身熱而渴,則又惡寒矣。此又中暍與溫病之殊也。溫病與中暍,皆夏令暑熱之邪,暍症惡寒而溫病不惡寒者,以溫邪為夏至以前之病,純陽當令之時,其溫熱之邪,布於皮膚,充於肌肉,漸至入里,則表裡皆熱,故不惡寒也。暍證為夏至以後之病,陽極陰生之後,陰氣已長,當暑汗大出之時,腠理開張,衛陽空疏,表氣已虛,不能勝受外氣,故汗出惡寒也。
前太陽中風,汗出惡風,為表邪未解,故以桂枝湯汗解之;太陽陽明中風,項背強,𠘧𠘧汗出惡風者,亦以太陽表症未罷,故以桂枝加葛根湯汗解之。至於熱邪入胃,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,或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方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此條雖不立治法,而於金匱要略中此條之下,以發熱惡寒之證,似乎表邪未解,即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中暍證治第十
中暑發熱的病人,就是中暍。症狀是出汗、惡寒、身體發熱且口渴。
中暍是盛夏酷暑中受到邪氣侵襲所致。中暍的症狀有三種,有本症和變證的區別,說明疾病的表現並非一成不變,症狀變化多端。因此必須根據具體症狀用藥,沒有固定不變的治療方法。此節首先說明本症的表現,用「中熱」二字來概括中暍的含義,也就是《內經·熱論》中所說的「病暑」。王肯堂說:中暍、中暑、中熱,名稱雖不同,實際上是一種疾病。稱為中暍是因為:
在暑熱當令的季節,暑熱之氣成為致病的邪氣,並不是指夏月暑熱當令的正氣。冬天寒邪入侵,則為傷寒;而四季都有不正常的寒邪,入侵也會造成傷寒。春天風邪入侵,則為中風;而四季都有不正常的風邪,入侵也會造成中風。春天結束,夏天開始,風邪尚未消退,溫熱之氣開始流行,入侵則為風溫。夏至以前,熱氣還不強烈,氣候尚且溫和,邪氣入侵則為溫病,也就是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先夏至日為病溫」的意思。然而,四季都有不正常的溫暖,所以有春溫、冬溫等疾病,即使在秋氣肅爽的時候,也可能感受非時令的溫暖,而導致秋溫。唯獨中暍,只在盛夏才有,其他季節則絕無僅有。
總之,四季中遊走在天地間的邪氣,是陰陽升降、氣候變化中過猶不及、偏盛偏虛的乖戾之氣。它們借用四季寒暑溫熱之氣,侵襲人體,造成風寒溫暑等疾病。但這些疾病都是由於人體虛弱而被邪氣入侵。因此《靈樞》說:「風雨寒暑,不得虛邪,不能獨傷人。」必須是虛弱之體,與外邪相合,才會被外邪侵襲。所以中暍,並不是盛夏的熱氣本身,而是暑熱中邪氣的侵襲,也就是《熱論》中所說的「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」。
邪氣侵襲人體,也必須通過營衛之氣侵入,與風寒無異,所以稱為「太陽」。但是與中風相比,雖然都表現為發熱、出汗、惡寒,但中暍還多了一個口渴的症狀。之所以口渴,是因為風寒本屬寒邪,直到鬱熱之邪進入臟腑,胃中燥熱,才會出現口渴。而中暍是暑熱之邪,其氣本就屬熱,不需要進入臟腑,因此一經入侵就口渴。陽明證雖然也發熱出汗,但不惡寒反而惡熱。
如果邪氣進入陽明經的臟腑,口渴想喝水,則也不惡寒。這就是中風與中暍、太陽與陽明的區別。溫病也發熱口渴,但沒有惡寒,才是溫病。中暍雖然身體發熱口渴,卻又惡寒,這就是中暍與溫病的不同。溫病與中暍都是夏令暑熱之邪,中暍惡寒而溫病不惡寒的原因是:溫邪是夏至以前發病,純陽當令之時,溫熱之邪佈於皮膚、充於肌肉,逐漸入裡,則表裡皆熱,所以不惡寒。中暍是夏至以後發病,陽極陰生之後,陰氣已長,當暑天大量出汗時,腠理開張,衛陽空虛,表氣已虛,不能抵禦外邪,所以汗出惡寒。
前面太陽中風,汗出惡風,是表邪未解,所以用桂枝湯解表發汗。太陽陽明中風,項背強痛,汗出惡風,也是太陽表症未解,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解表發汗。至於熱邪入胃,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或者大量出汗後,煩渴不解,脈洪大的,才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此節雖然沒有制定治療方法,但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此節下,對於發熱惡寒的症狀,似乎表邪未解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