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6)
卷之五 (16)
1. 濕病證治第九
去桂枝加白朮湯者。即朮附湯也。因承上文桂枝附子湯加減。故云去桂枝加白朮湯也。古方術上無白字。故稱朮附湯。成氏不曉。誤附於太陽上篇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後。前既無仲景原文。方法後但虛懸此方。殊無著落用處。致方氏無從查考。遂謂加減舊缺。有補出之說。
喻氏僅採取方氏條辨作尚論篇。故亦不能分辨。方中用附子二枚。古之附子。乃山野所生。或小於今之種蒔者。亦未可為定法。恐是後人傳寫之誤。以愚意度之。當以應用之分兩為度。桂枝四兩。即宋之一兩八分。元則較重於宋。今更重矣。生薑三兩。即宋之八錢。附子若用一枚。
約重一兩二三錢。炮過可得乾者三錢半。若分三次服。亦不為過。前人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。皆不知古今斤兩不同故也。
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風濕相搏。與前文同義。掣痛者。謂筋骨肢節抽掣疼痛也。不得屈伸。寒濕之邪。流著於筋骨肢節之間。故拘攣不得屈伸也。近之則痛劇者。即煩疼之甚也。疼而煩甚。人近之則聲步皆畏。如動觸之而其痛愈劇也。汗出。即中風汗自出也。短氣。邪在胸膈而氣不得伸也。小便不利。
寒濕在中。清濁不得升降。下焦真陽之氣化不行也。惡風不欲去衣。風邪在表也。或微腫者。濕淫肌肉。經所謂濕傷肉也。風邪寒濕搏聚而不散。故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甘草附子湯方
甘草(二兩),附子(二枚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得微汗則解。能食。汗出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服六七合為妙。
風邪在表。故汗出惡風而不欲去衣。非桂枝不足以汗解衛邪。濕淫在經。非術不足以助土燥濕。因寒濕流於關節。致骨節煩疼掣痛而不得屈伸。下焦無火。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。故用附子以溫經散寒。則陽回氣暖而筋脈和同。東風解凍而水泉流動矣。經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
柔則養筋。筋柔則無掣痛不得屈伸之患矣。甘草所以緩陰氣之急。且為桂枝湯中本有之物。因湯中之芍藥。能收斂助陰。故去之耳。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。實用桂枝去芍藥湯。以汗解風邪。增入附子白朮。以驅寒燥濕也。
白話文:
這個「去桂枝加白朮湯」,實際上就是「朮附湯」。因為它是在前面「桂枝附子湯」的基礎上加減而來的,所以說是「去桂枝加白朮湯」。古代的醫書上,「朮」字前面沒有「白」字,因此稱為「朮附湯」。成氏不明白這個道理,把它錯誤地放在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中,緊接著在「桂枝加附子湯」之後,說可以治療汗出不止。但實際上,前面並沒有提到仲景的原話,後面也沒有具體說明這個方子的用法,導致後人無從查考。所以方氏認為是加減過程中缺失了,才說要補充出來。
喻氏只是沿用了方氏的說法,寫在了《尚論篇》中,所以也沒能分辨清楚。方子中用了附子兩枚,古代的附子是野生的,可能比現在種植的小,但也不能以此作為定論,可能是後人在傳抄時寫錯了。我認為應該以實際應用時的份量為標準。桂枝四兩,相當於宋代的一兩八分,元代比宋代重,現在又更重了。生薑三兩,相當於宋代的八錢。附子如果用一枚,大約重一兩二三錢,炮製後大概能得到三錢半的乾品。如果分三次服用,也不算過量。以前有人說古代的方子不能治療現在的疾病,都是因為不了解古代和現在的度量衡不同造成的。
風濕之邪相互搏擊,導致骨節疼痛、抽掣,不能彎曲伸直,靠近患處疼痛更加劇烈,同時會出汗、氣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風、不想脫衣服,或者稍微有點腫脹,這種情況就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這裡的「風濕相搏」和前面說的意思相同。「掣痛」是指筋骨、肢節抽動著疼痛。「不得屈伸」是因為寒濕之邪停留在筋骨、肢節之間,導致拘攣,不能彎曲伸直。「近之則痛劇」就是說疼痛非常嚴重,只要有人靠近,連說話聲、走路聲都讓人害怕,好像一觸碰到就會更疼。「汗出」就是像中風那樣自己出汗。「短氣」是因為邪氣在胸膈,導致氣機不得舒暢。「小便不利」是因為寒濕在體內,導致清濁之氣不能上升下降,下焦的陽氣不能正常運化。「惡風不欲去衣」是因為風邪在體表。「或微腫」是因為濕邪侵淫肌肉,正如經書所說「濕傷肉」。風邪、寒邪、濕邪相互結合,不能消散,所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甘草附子湯的組成
甘草(二兩),附子(二枚,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)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,去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能微微出汗,病就好了。如果能吃飯,但出汗後又出現煩躁,就服用五合。如果擔心一升太多,可以服用六七合比較好。
風邪在體表,所以會出汗、怕風、不想脫衣服。不使用桂枝就不能通過發汗來解除體表的風邪。濕邪侵淫經絡,不使用白朮就不能健脾燥濕。由於寒濕侵入關節,導致骨節疼痛抽掣,不能彎曲伸直。下焦陽氣不足,氣化功能不行,導致小便不利。所以用附子來溫經散寒,使陽氣恢復,氣機溫暖,筋脈和諧,就像春天解凍,泉水流動一樣。經書說,陽氣的作用是精華則可以養神,柔和則可以養筋,筋柔軟就不會有抽痛、不能彎曲伸直的毛病了。甘草的作用是緩解陰氣的急迫,而且也是桂枝湯中本來就有的藥材。因為桂枝湯中的芍藥有收斂陰氣的作用,所以這裡去掉了芍藥。雖然這個方子叫做甘草附子湯,但實際上是用桂枝湯去掉芍藥,來發汗解表,同時加入附子和白朮,以驅散寒邪,燥濕健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