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4)
卷之五 (14)
1. 濕病證治第九
此條本在太陽篇中傷寒條下。因濕病又為六氣之一。非傷寒所得而該。故留此一條於傷寒例中。以為標目。使後之臨證者。遇傷寒而有寒濕之兼證者。當另於寒濕門中求其治法可也。今附於此。以便學者之尋求追討焉。以下二條。王叔和亦編入傷寒條內。及觀金匱要略。則此二條。
仍在痓濕暍三症篇中。故亦移入於此。萃成寒濕一門。倘傷寒有此兼症。當於此中尋求治法。即仲景所謂於寒濕中求之是也。
此言見證雖屬傷寒。頭痛發熱。惡風無汗。法當汗解。而以麻黃湯發其汗。至發汗以後。邪氣不解而身目又為之發黃。何也。究其所以然者。不但有在表之邪。蓋因寒邪與濕氣。摶結在裡而不解故也。然寒濕之邪。非陽明瘀熱發黃。及身黃如橘子色者。可與茵陳蒿湯下之可比。
陰寒本無下法。所以此證為不可下也。故當於濕病一門之寒濕中求之。即下文桂枝附子湯。及去桂枝加白朮湯。與甘草附子湯者是也。尚論謂即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茵陳蒿湯。梔子柏皮湯三法。誤矣。此條不言傷寒之脈證。但云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若此。何以知為寒濕在裡乎。
不知陽明篇中。濕熱鬱蒸之發黃。一則曰發熱汗出者。此為熱越不能發黃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渴飲水漿者。此為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而以茵陳蒿湯下之。又曰陽明病。面合赤色。不可攻之。必發身黃。小便不利也。又云陽明病。無汗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。
身必發黃。又云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。小便不利者。必發黃。又云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傷汗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此條不言發熱。亦不言小便不利。不言被火。
並不言頭汗。則非瘀熱可知。但以傷寒無汗而發之。得汗後。亦可謂熱邪發越。亦不能發黃矣。乃至身目為黃。蓋因其證本屬傷寒而汗不能解。是以知寒不在表而在裡矣。然非濕不能發黃。故又知寒濕在裡也。寒濕之治。不應混列於傷寒篇中。故當於寒濕症中求之耳。仲景之文。
雖似不言其證治。而細揣其義。不啻耳提面命矣。學者果能尋繹其文。則領會其不言之教亦多矣。故自序云。若能尋余所集。思過半矣。
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煩疼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此條既云傷寒。又曰風濕相搏。當是風寒並感。應入太陽下篇。不應置之太陽中篇。因本是濕邪兼症。故移入濕證條中。彙集一門。以便查覈。大凡中風傷寒之邪。至八九日。設不傳入他經。亦必入里而不在表矣。夫寒為陰邪。在表則當體痛。風為陽邪。熱鬱則必發煩。至八九日之久。
白話文:
這一段本來是在《傷寒論》太陽篇的傷寒條文之下,但因為濕病也是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,不單單是傷寒所能涵蓋的,所以就把這條獨立出來,放在傷寒的範例中,作為一個標示,讓後來的醫生,遇到傷寒又同時有寒濕症狀時,應該另外在寒濕的類別中尋找治療方法。現在把它附在這裡,方便學習的人查閱。以下兩條,王叔和也編入了傷寒的條文內,但是觀察《金匱要略》後發現,這兩條仍然放在痓濕暍這三種疾病的篇章裡,所以也把它們移到這裡,歸類成寒濕一類。如果傷寒有這類兼症,就應該從這裡尋找治療方法,這也是張仲景所謂在寒濕中尋求治療的意思。
這段話說的是,病人雖然表現出傷寒的症狀,例如頭痛、發燒、怕風、沒有汗,照理說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但即使使用了麻黃湯發汗,病邪還是沒有解除,而且身體和眼睛還發黃了。這是為什麼呢?探究原因,不僅僅是因為有表邪,還因為寒邪和濕氣在體內互相糾結,無法解除的緣故。然而這種寒濕的邪氣,跟陽明經的熱邪淤積導致的發黃,以及身體發黃如橘子色的情況不同,不能用茵陳蒿湯來瀉下。
陰寒的病症本來就不適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這個病症是不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的。應該在濕病中屬於寒濕的類別裡尋求治療方法,也就是下文的桂枝附子湯、去桂枝加白朮湯、以及甘草附子湯。有學者認為應該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這三種方法來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這條條文沒有提到傷寒的脈象和症狀,只說了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。如果這樣,怎麼能知道是寒濕在體內呢?
要知道,陽明篇中,濕熱蘊積發黃的情況是:一種是發燒而且會出汗的,這種情況因為熱能散發出去,所以不會發黃;另一種則是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只到脖子就停住,小便不順暢,想喝水,這種情況是因為熱邪淤積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這種情況要用茵陳蒿湯來瀉下。還有說陽明病,臉色發紅,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否則一定會發黃,小便不通暢。又說陽明病,沒有汗,小便不順暢,心裡煩躁不安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還說陽明病,用火烤過,額頭微微出汗,小便不順暢,一定會發黃。又說傷寒熱邪淤積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要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。傷寒七八天,身體發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順暢,肚子稍微脹滿的,要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傷寒身體發黃又發燒的,要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。這條條文沒有說發燒,也沒有說小便不通暢,也沒有說用火烤過,
也沒有說頭部出汗,所以可以知道不是熱邪淤積。只是因為傷寒沒汗而發汗,發汗後,也可以說是熱邪散發出去了,也不會發黃。如果說到身體和眼睛發黃,那是因為這個病症本來就是傷寒,但發汗後卻沒有解除,因此知道寒邪不在表而在體內。而且如果不是濕邪,也不會導致發黃,所以又知道是寒濕在體內。寒濕的治療,不應該混在傷寒的篇章中,應該在寒濕的病症中尋求治療方法。張仲景的文章,
雖然看似沒有明說如何治療,但仔細揣摩其中的意思,就像在耳邊諄諄教誨一樣。學習的人如果能夠深入研究其中的文字,就能領會很多沒有明說的道理。所以他在序言中說,如果能研究我所收集的資料,就已經成功一半了。
傷寒八九天,風濕互相侵襲,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自行翻身,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要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
這條條文既然說是傷寒,又說風濕互相侵襲,應該是風寒同時感受,應該放在太陽篇的下篇,不應該放在太陽篇的中篇。因為這本來就是濕邪引起的兼症,所以移到濕病的條文中,歸為一類,方便查閱。一般來說,中風、傷寒的邪氣,到了八九天,如果沒有傳到其他經絡,也一定會入裡而不會在表了。寒為陰邪,在表應該會導致身體疼痛;風為陽邪,熱邪鬱積一定會導致煩躁。到了八九天這麼久,更不可能是表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