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3)
卷之五 (13)
1. 濕病證治第九
即五苓散、理中湯,雖近於理,猶未盡善。何也?以但能溫中,而不能解外,故必以用桂枝者為妥也。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治濕但有汗法,及利小便法,而無下法。上文因寒邪在表,下早即有噦而胸滿,小便不利之變。然為寒濕所中,陽氣已傷而誤下之,必致亡陽變逆而死矣。夫濕邪在表,本宜於汗,若誤下之,致虛陽欲亡而上奔,額上汗出而喘,乃孤陽絕於上也。濕邪在裡,唯恐其小便不利,下後而小便反利,及下利不止者,腎主二陰之竅而不攝,是真陽脫於下也。上絕下脫,故皆為死證也。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所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
一身盡疼者,濕流關節也;發熱者,風邪在表也;日晡所,陽明氣旺之時也。風為陽邪,濕為淫氣,風濕之邪,留著於肌肉關節之間。《陰陽應象論》所謂“濕傷肉”者是也。以陽明專主肌肉,故至陽明氣旺之時而劇也。風濕兩傷,故曰此名風濕。然此病因何得之?皆傷於汗出當風故也。
蓋汗欲出,則陽氣已動,腠理已開,陰液已出矣。汗出當風,則風乘腠理之開而入矣。風邪既入,汗不得出,以離經之汗液,既不得外出皮毛,又不能內返經絡,留於腠理肌肉之中而為濕矣。雖非泥水雨雪之濕,亦非霧露嵐瘴之比,乃人身汗液之濕也。濕雖不同,而其為病則大同小異,與他濕同然也。所以濕流於關節肌肉而身疼,風入皮膚腠理而發熱也。其或暑汗當出之時,久傷於取冷太過,使欲出之汗,不得外泄,留著於肌肉腠理之所致,與汗出當風,無以異也。此處雖無治法,然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此文之下,即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溫服取汗之法,即其治也。
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:“此可發汗。”汗之不愈者,何也?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此又設為問答,以明風濕兼治之法也。風濕相搏,謂風濕兩相搏聚,而使一身盡疼也。天陰雨不止,言又值濕氣盛行之時也。汗大出而濕氣尚在者,以風乃無形之邪,外襲皮毛,故隨汗可去;濕乃重濁之氣,淫著於肌肉,流滯於關節之間,不能隨迅發之大汗而驟出,故大汗則風氣去而濕氣在也。
若治風濕之法,固當發其汗矣。然服藥之後,但令其熱氣從內達外,如蒸蒸發熱之狀,使微微似欲汗出,氣蒸膚潤,久令如此,則風濕留著之邪,漸出而俱去矣。治法如此,方得盡去,不然,則風去而濕仍在矣。
傷寒發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,以為不可下也,於寒濕中求之。
白話文:
五苓散和理中湯這兩個方子,雖然接近正確的治療方向,但還不夠完善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們只能溫暖身體內部,卻不能解除體表的外邪。所以,必須要使用含有桂枝的藥方才比較妥當。如果濕氣重的病人,用了瀉下的藥物,導致額頭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順暢的,會死亡;如果瀉下後腹瀉不止的,也會死亡。
治療濕病,只能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,絕對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前面說到,因為寒邪在體表,太早使用瀉藥就會出現呃逆和胸悶、小便不暢的狀況。然而,如果是被寒濕侵襲,陽氣已經受損,又誤用瀉藥,必定會導致陽氣耗竭,病情惡化而死亡。濕邪在體表,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誤用瀉藥,會導致虛弱的陽氣想要向上奔散,出現額頭出汗和喘氣,這是因為僅存的陽氣已經耗盡的緣故。濕邪在體內,最怕的就是小便不暢,用了瀉藥反而小便順暢,甚至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腎臟不能控制二陰(大小便)的開合,導致體內的真陽脫失。上部陽氣耗盡,下部真陽脫失,所以都是死症。
病人全身疼痛、發熱,而且在午後病情加重的,這種情況叫做「風濕」。這種病是因為出汗時被風吹到,或者長期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導致的。
全身疼痛,是因為濕氣流竄在關節;發熱,是因為風邪在體表;在午後病情加重,是因為那時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。風是陽邪,濕是陰邪,風濕之邪停留在肌肉和關節之間,就像《陰陽應象論》所說的「濕傷肉」。陽明經專門主導肌肉,所以到了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,病情就會加重。因為是風濕兩種邪氣一同侵襲,所以叫做「風濕」。這種病是怎麼得來的呢?都是因為出汗時被風吹到。
當身體準備出汗的時候,陽氣已經開始活動,皮膚的毛孔也已經打開,陰液也已經流出。這時候如果被風吹到,風邪就會趁著毛孔打開的時候侵入。風邪侵入後,汗液就無法順利排出,因為已經離開經脈的汗液,既不能從皮膚排出,也不能回到經脈,就停留在皮膚的毛孔和肌肉之間,形成濕氣。這種濕氣雖然不是來自泥水雨雪,也不是霧露瘴氣,而是來自人體自身的汗液,但雖然來源不同,引起的疾病卻大致相似。
這種濕氣和其他濕氣一樣,會流竄到關節肌肉,引起身體疼痛;風邪則侵入皮膚毛孔,引起發熱。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夏天出汗的時候,如果長時間吹冷風或待在寒冷的地方,使得準備排出的汗液無法順利排出,也同樣會停留在肌肉和毛孔,與出汗時被風吹到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。這裡雖然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,但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這段文字的後面,就提到了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可以用溫服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
有人問:風濕侵襲人體,導致全身疼痛,按照道理應該發汗來解決。但是如果遇到連日陰雨,醫生說可以發汗,但發汗後病卻沒有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如果發汗過多,只會把風邪趕走,濕氣還留在體內,所以病不會好。如果治療風濕,發汗時只要微微出汗,好像快要出汗的樣子,這樣風濕就能一起被趕走。
這段文字又用一問一答的方式,說明了風濕兼治的方法。風濕相搏,是指風邪和濕邪互相侵擾,導致全身疼痛。連日陰雨,是指正值濕氣旺盛的時候。發汗過多而濕氣還在的原因是,風邪是無形的,侵襲皮膚表面,所以可以隨著汗液排出;而濕邪是黏膩的,停留在肌肉,流竄在關節之間,不能隨著大量迅速排出的汗液一起排出。所以大量出汗,只能把風邪趕走,濕氣仍然會留在體內。
所以治療風濕的方法,確實應該發汗,但是服藥後,應該讓身體裡面的熱氣從內向外散發,如同蒸發的樣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,好像快要出汗的感覺,皮膚感到滋潤,持續這樣,那麼停留在體內的風濕邪氣就會慢慢排出,這樣才能徹底治癒。不然,只會把風邪趕走,而濕氣仍然會留在體內。
傷寒病發汗後,如果身體和眼睛發黃,那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解除的緣故。這時候不能使用瀉藥,應該從治療寒濕的角度去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