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2)
卷之五 (12)
1. 濕病證治第九
設一立治法。即膠於一偏。恐後人執著其說而不能圓通變化耳。
濕家病。身上疼痛。發熱面黃而喘。頭痛鼻塞而煩。其脈大。自能飲食。腹中和。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。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。
成注每不能闡發仲景深義。遂為後世所譏。惟此條註釋。頗得原文精義。但尚嫌其語焉不詳。多所缺失。今即因其意而申之云。此蓋言霧露所感之濕。所謂清邪中上者是也。既稱濕家而不云關節疼痛。又不言一身盡疼痛。更不言骨節煩疼掣痛。但曰身上疼痛。身上者。身之上也。
邪在上焦。是濕未流於關節。而外客於身上之肌表也。不云發熱身似熏黃。但曰發熱面黃而喘。是濕未入里而色但現於頭面也。喘者。肺主皮毛。開竅於鼻。濕襲皮毛。內壅肺氣。所以鼻塞而喘。非胸腹脹滿而喘也。若寒濕在裡。則屬陰邪。無頭痛發熱之見症。脈當沉細。此則發熱頭痛。
鼻塞而煩。是邪氣但在上焦。毫不犯里。故其脈大而自能飲食。腹中和而身軀臟腑無病也。其病但因頭中寒濕故鼻塞也。病淺不必探求。毋庸製劑。但當以辛香開發之藥。納之鼻中。以宣泄頭中之寒濕則愈。朱奉議及王氏準繩。俱用瓜蒂散。
濕家。其人但頭汗出。背強。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。則噦胸滿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渴欲得水而不能飲。則口燥煩也。
此言霧露寒濕之邪中人也。太陽之經脈。挾背脊而行於兩旁。寒濕中之。故背強。寒邪在表。所以欲得被覆而向火也。寒濕之邪。留著於太陽之經。陽氣不得流行。以頭為諸陽之會。諸陰絡不能至頭。皆劑頸而還。陽氣不行。獨聚於頭。故其人但頭汗出。所謂清邪中上也。當表邪未解之時。
若早下之。則寒濕之邪。乘下後之虛。內陷入胃。胃氣傷敗而噦。噦者。俗所謂冷呃是也。噦而胸滿。小便不利者。寒濕在中。胃氣不行。三焦不運。上焦之氣不降。則濁氣鬱塞而胸滿。下焦之清陽不升。則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也。舌上如苔者。若熱邪入胃。則舌上或黃或黑。
或芒刺。或乾硬。或燥裂。皆苔也。此云如苔乃濕滑而色白似苔非苔也。然何以致此。因寒濕之邪。陷入於裡而在胸膈。命門之真陽。不得上升而在下焦。上下不通。故曰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下焦之真火。既不得上達。即所謂清陽不升。是下焦無蒸騰之用。氣液不得上騰而為涕唾。
故渴。又以寒濕在胸。道路阻絕。故雖欲得水而不能飲。則口燥而煩渴也。仲景雖不立治法。然以理推之。邪在太陽之表。則當汗解。頭汗既出。不當用麻黃。胸中之寒邪當去。下焦之氣化當行。於法當溫。則下文之桂枝附子湯。甘草附子湯。即其治也。前人擬陷胸湯。恐非其治。
白話文:
設立一個固定的治療方法,反而會拘泥於單方面的觀點,我擔心後人執著於這種說法而不能靈活變通。
濕氣引起的疾病,患者會感到身上疼痛、發熱、臉色發黃、喘氣、頭痛、鼻塞、煩躁,脈象洪大,但能正常飲食,腹部沒有不適,這表示身體沒有其他疾病,病因在頭部的寒濕。只要將藥物塞入鼻中,就會痊癒。
成氏的注釋常常不能闡發張仲景的深奧含義,因此被後世批評。唯獨這條的注釋,相當符合原文的精髓,但仍然覺得不夠詳細,有很多遺漏。現在就依照他的意思加以闡述:這說的是因霧露而感受的濕氣,也就是所謂的「清邪中上」。既然說是濕氣引起的疾病,卻沒有說關節疼痛,也沒有說全身都疼痛,更沒有說骨節煩疼或抽痛,只說身上疼痛,所謂「身上」,是指身體的上半部。
邪氣在上焦,表示濕氣還沒有流到關節,只是停留在身體表面的肌肉。沒有說發熱到像被熏黃,只是說發熱、臉色發黃和喘氣,表示濕氣還沒有深入到身體內部,只是表現在頭面部。喘氣,是因為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濕氣侵襲皮毛,阻礙肺氣,所以鼻塞而喘,並非胸腹脹滿引起的喘。如果寒濕在體內,就屬於陰邪,不會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脈象應該沉細。這裡卻是發熱頭痛、鼻塞煩躁,表示邪氣只在上焦,沒有侵犯到內部,所以脈象洪大,而且能正常飲食,腹部也沒有不適,身體和內臟都沒有疾病。這個病只是因為頭部有寒濕,所以才會鼻塞。這種情況病症較輕,不需要深入探究病因,也不用配製藥劑,只需要用辛香開竅的藥物塞入鼻中,以宣泄頭部的寒濕,就會痊癒。朱奉議和王氏《準繩》都使用瓜蒂散。
濕氣引起的疾病,患者只會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,想要用被子蓋住身體並靠近火爐取暖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打嗝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、舌苔像苔蘚一樣。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雖然口渴想喝水,卻喝不下,就會感到口乾煩躁。
這說的是因霧露寒濕的邪氣侵襲人體。太陽經脈夾著背脊在兩側行走,寒濕侵入就會導致背部僵硬。寒邪在體表,所以想用被子蓋住身體並靠近火爐取暖。寒濕邪氣停留在太陽經脈,陽氣無法運行。因為頭是諸陽匯聚的地方,諸陰經絡不能到達頭部,都會在脖子處返回,陽氣不能運行,就獨自聚集在頭部,所以才會頭部大量出汗,這就是所謂的「清邪中上」。當表邪還沒有解除的時候,
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寒濕邪氣就會趁著瀉藥後身體虛弱,向內侵入胃部,導致胃氣損傷而打嗝。打嗝,也就是俗稱的冷呃。打嗝又會胸悶、小便不利,這是因為寒濕在體內,胃氣不能運行,三焦功能失調,上焦的氣不能下降,濁氣鬱積而胸悶,下焦的清陽不能上升,氣化功能失調而小便不利。舌苔像苔蘚,如果是熱邪入胃,舌苔會呈現黃色或黑色,或者有芒刺,或者乾硬,或者乾燥開裂,這些都是舌苔的表現。這裡說的「如苔」,是指濕滑而色白,像苔蘚卻又不是苔蘚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寒濕邪氣已經陷入體內,滯留在胸膈,命門的真陽無法上升,停留在下焦。上下不通,所以說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下焦的真火不能上達,也就是所謂的「清陽不升」,下焦沒有蒸騰的作用,氣液不能上騰而形成涕唾,
所以口渴。又因為寒濕在胸,阻礙了氣的運行,所以雖然想喝水,卻喝不下去,就會口乾煩躁。張仲景雖然沒有設立治療方法,但從道理推斷,邪氣在太陽的體表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解除。既然已經頭部出汗,就不應該使用麻黃。胸中的寒邪應該去除,下焦的氣化功能應該運行。按理來說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所以下文的桂枝附子湯、甘草附子湯,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前人提出的陷胸湯,恐怕不適合這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