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潢

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1)

1. 濕病證治第九

太陽病。關節疼痛而煩。脈沉而細者。此名濕痹之候。其人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
夫濕者。六氣之一也。然一氣之中。猶有別焉。霧露之氣。為升於地之輕清而上騰者。故為濕中之清。傷人皆中於上。雨雪泥水之濕。為著於地之重濁而在下者。為濕中之濁。傷人皆中於下。經云。清邪中上。濁邪中下。所以金匱要略云。濕傷於下。霧傷於上。霧傷皮腠。濕流關節也。

亦稱太陽病者。以風寒暑濕之邪。皆由衛氣不密。其氣得從皮毛而入。以營衛皆屬太陽故也。關節。筋骨肢節之間也。凡濕邪中人。必流注於肢節而煩疼腫痛。故素問陰陽應象論。所謂地之濕氣。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是也。以雨露水濕之氣。因衛陽不能外固。由太陽而流入於關節筋骨之間。

致肢節疼痛而煩擾不寧。其脈沉而細者。此名濕痹。然何以辨之。譬之寒傷營證。雖亦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而其脈則浮緊。痓病之脈沉細。而症則發熱頸項強急。口噤反張。濕病脈亦沉細而骨節煩疼。症異則脈同。症同則脈異。所以為不同也。沉細者。寒濕流於皮肉筋脈之間。

血凝氣滯。營衛不快於流行。故脈細而疼痛也。濕痹之候。寒濕內淫。則三焦不能施化。氣化不得流行。其人小便不利。是以水穀不能泌別。濕氣流溢於大腸。故大便不得燥結而反快也。若此者。不必以燥濕為治。其濕氣淫溢。非燥濕之所能勝。故但當利其小便。因燥濕之所去者少。

滲利之所去者多。故小便利。則水穀分而濕淫去矣。此條蓋論雨雪泥水地氣之濕。乃濕中之濁者。故曰但當利其小便。若霧露之清邪。即當以微似汗解之矣。然利小便句。當審察其脈證機宜。未可泛然以淡滲為治也。脈既沉細。關節已疼。而小便不利。則陰寒可知。自當以寒濕為治。

責之下焦無火。膀胱之氣化不行。則五苓散。及甘草附子湯之類。當意在言表。

濕家之為病。一身盡疼。發熱。身色如似熏黃。

此亦論兩水地氣之濕也。一身盡疼。即前濕流關節之義。前云脈沉而細。明是寒濕之邪。此雖無脈象。而云發熱。則邪猶在經。身色如熏黃。是濕已入里。脾受濕傷。而中央土色已現於外。濕邪充塞浸灌於表裡肌肉肢節之間。所以一身盡疼而身色如熏黃也。熏黃者。如煙燻之狀。

黃中帶黑而不明潤也。蓋黃家有陰陽之別。陽黃明潤。陰黃則黑暗而無光澤。素問五臟生成篇云。黃如蟹腹者生。黃如枳實者死。如陽明篇傷寒發黃。身如橘子色者。而用茵陳蒿湯下之。及身黃髮熱而以梔子柏皮湯。以至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者。皆以瘀熱在裡。小便不利。濕熱停蓄所致。

悉屬陽黃。此證一身盡疼。已屬寒濕之邪。流於關節而身色如似熏黃。即陰黃之屬也。外雖發熱。尚為太陽在表之邪。其發現之色。則由內達外。既如煙燻。或當於寒濕中求之。未可知也。但必詳審其脈證而施治耳。仲景所以不立治法者。蓋欲人於陰陽寒熱中求之耳。未有一定可擬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濕病證治第九

太陽病,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象沉而細,這是濕痹的症候。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只需著力於利尿通便。

濕氣是六氣之一,但同一種氣中也有不同。霧露之氣,是輕清上升之氣,屬於濕氣中的清氣,傷人多在於上焦;雨雪泥水之濕,是沉重濁滯下沉之氣,屬於濕氣中的濁氣,傷人多在於下焦。經書上說:「清邪從上犯,濁邪從下犯。」所以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濕傷下,霧傷上」,霧氣傷及肌膚,濕氣則流注關節。

也稱為太陽病,是因為風寒暑濕等邪氣,都是由於衛氣不固,邪氣得以從皮毛入侵。因為營衛二氣都屬於太陽經,所以稱為太陽病。關節指筋骨肢節之間。凡是濕邪侵犯人體,必定流注於肢節而引起煩痛腫脹。所以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骨」,雨露水濕之氣,由於衛陽不能外禦,從太陽經流入關節筋骨之間,

導致肢節疼痛,煩躁不安。脈象沉而細,稱為濕痹。但如何辨別呢?例如寒邪傷及營氣的證候,雖然也會有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但脈象卻是浮緊;痓病的脈象也是沉細,但症狀卻是發熱、頸項強直、口噤反張;濕病的脈象也沉細,但症狀卻是骨節煩痛。症狀不同而脈象相同,症狀相同而脈象不同,所以有所區別。脈象沉細,是因為寒濕之邪流注於皮肉筋脈之間,

血液凝滯,氣機阻礙,營衛運行不暢,所以脈象細弱而疼痛。濕痹的症候,寒濕內侵,則三焦氣化功能失調,氣機運行受阻,病人小便不利,所以水穀精微不能正常代謝,濕氣流溢於大腸,所以大便不干燥反而通暢。像這種情況,不必用燥濕的方法治療,因為濕氣瀰漫,並非燥濕法所能勝任,所以只應該利其小便。因為燥濕法去除濕邪不多,

而利尿法去除濕邪較多,所以小便通暢,則水穀精微得以區分,濕邪也就消退了。這一條主要論述的是雨雪泥水等地氣的濕邪,屬於濕氣中的濁氣,所以說「只應該利其小便」。如果是霧露的清邪,就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但是「利小便」一句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證候,才能決定治療方法,不能籠統地用淡滲的方法治療。脈象既沉細,關節又疼痛,而且小便不利,則陰寒之邪可知,應該用寒濕的方法治療。

責備下焦無火,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所以五苓散、甘草附子湯等藥方,都應該以此為治療的思路。

濕邪為病,全身疼痛,發熱,面色像熏黃一樣。

這也是論述雨雪泥水等地氣的濕邪。全身疼痛,就是前面所說的濕邪流注關節的含義。前面說脈象沉而細,說明是寒濕之邪。這雖然沒有脈象,但說發熱,則邪氣仍在經絡,面色如熏黃,說明濕邪已經入里,脾臟受濕邪侵犯,所以中央土色已經外顯。濕邪充塞浸潤於表裡肌肉肢節之間,所以全身疼痛,面色如熏黃。熏黃,就像煙燻的樣子,

黃中帶黑,不光澤潤。黃色也分陰陽,陽黃色澤明亮潤澤,陰黃則顏色暗淡無光。 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說:「黃如蟹腹者生,黃如枳實者死。」就像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中傷寒發黃,面色如橘子色,用茵陳蒿湯治療;以及面色發黃發熱而用梔子柏皮湯,以及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等,都是因為瘀熱內停,小便不利,濕熱停滯所致,

都屬於陽黃。這個證候全身疼痛,屬於寒濕之邪,流注關節,面色像熏黃一樣,屬於陰黃。雖然外有發熱,但仍是太陽經表邪,其發黃的顏色,是由內達外。既然像煙燻一樣,或許應該從寒濕中尋找病因,還不能確定。但必須仔細審察脈象和證候再施治。仲景不立方劑,是因為希望人們在陰陽寒熱中尋找病因,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