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9)
卷之五 (9)
1. 痓病證治第八
蓋中風傷寒。邪皆在表。無有不惡風惡寒者。如太陽上篇云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此中風而惡風也。又曰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此中風而惡寒。亦惡風也。太陽中篇云。太陽病。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
必惡寒體痛。此傷寒而惡寒也。又云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。此傷寒惡風也。此以發熱無汗之痓病。是傷寒之變也。發熱無汗。本應惡寒。而曰反惡寒。反者。不當惡之詞也。然而非也。以時頭熱面赤目脈皆赤之見證。似乎熱甚。而仍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而惡寒。
故曰反也。反者。甚之之詞。言寒邪太盛。因虛陽上走。而時常頭熱面赤目脈盡赤。究是表裡皆寒甚。故足寒頸項強急而惡寒。口噤而背如角弓之反張。寒邪已經在裡。而表猶惡寒。故曰反也。寒性勁急。故稱剛痓。其發熱汗出之痓病。乃中風之變也。亦本惡寒而曰不惡寒者。
已屬陽明。然陽明無項強諸症。故仍在太陽而為痓病也。既不惡寒。則知陽邪已經自表達里。所以不惡寒。而但有頸項強急等症。較之剛痓稍緩。故稱柔痓耳。
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痓。
前所論痓病。皆中風傷寒深入之邪。浸淫於經絡臟腑筋骨肌肉之間。乃自然感受之證也。此因邪在太陽。本非痓病。因發汗太多。使衛陽敗泄。而真陽亡矣。亡陽則陰寒獨治。生氣通天論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陽氣衰微。不能噓養其筋骨。故筋脈勁急而成痓。所以太陽篇云。
太陽病。醫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四肢拘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痓之見症。雖又甚焉。然亦理之相似者也。
辨誤,成注云。千金云。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則變痓。太陽病。發熱無汗為表實。則不當惡寒。今反惡寒。則為太陽中風。重感於寒為痓病也。此說殊誤。發熱無汗為表實。是寒邪實於表。故皮膚閉而為熱。麻黃湯證也。正當惡寒。如何反云不當惡寒。此一誤也。仲景以發熱無汗惡寒為剛痓。
是明言剛痓為傷寒之變症。當從麻黃湯一例求之。隨證增減可也。如頸項強急。口噤。背反張。皆麻黃症也。以頸屬陽明。故金匱云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痓。葛根湯主之。此即太陽陽明篇所謂太陽病。項背強。𠘧𠘧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之義也。
設足寒時頭熱面赤等症。皆寒邪太盛。虛陽上泛之症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亦可用也。以此義推之。純是寒邪。並無太陽中風。又重感於寒之說。此再誤也。又以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痓。此又明言柔痓為中風之變症。其症當從桂枝湯例中求之。隨症加減可也。如發熱汗出。桂枝症也。
白話文:
大體上來說,中風和傷寒這兩種疾病,病邪都在身體表面,沒有不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。就像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說的:「太陽病,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搏緩慢的,叫做中風。」這是說中風會怕風。又說:「太陽中風,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,陽氣浮盛就會發熱,陰氣虛弱就會出汗,微微怕冷、瑟瑟發抖怕風。」這也是說中風會怕冷,同時也怕風。《傷寒論》太陽篇又說:「太陽病,可能已經發熱,也可能還沒發熱,但一定會怕冷、身體痠痛。」這是說傷寒會怕冷。又說:「太陽病,頭痛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怕風、沒有汗而且喘氣。」這是說傷寒會怕風。這裡所說的發熱沒汗的痓病,是傷寒引起的變化。發熱沒汗,本來應該是怕冷的,但卻說「反而怕冷」,這個「反」字,表示不應該出現的現象。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,因為這時會出現頭部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眼睛脈絡發紅等症狀,看起來好像很熱,但實際上仍然是身體發熱而腳部冰冷,脖子僵硬而且怕冷。
所以說「反」字,其實是強調的意思,表示寒邪太過嚴重,導致虛陽上浮,所以時常出現頭部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眼睛脈絡都發紅的現象。其實是身體內外都非常寒冷,所以才會腳部冰冷、脖子僵硬而且怕冷,嘴巴緊閉,背部彎曲像角弓一樣。寒邪已經侵入體內,但身體表面仍然怕冷,所以才說「反」。「寒邪」的性質急速強勁,所以這種情況稱為「剛痓」。而那些發熱出汗的痓病,是中風引起的變化,本來應該怕冷,卻說「不怕冷」,這已經屬於陽明病了。但是陽明病沒有脖子僵硬等症狀,所以仍然屬於太陽病,是痓病。既然不怕冷,就知道陽邪已經從體表進入體內了,所以不怕冷,而只有脖子僵硬等症狀。這種情況比剛痓稍微緩和一些,所以稱為「柔痓」。
太陽病,如果發汗太多,就會導致痓病。
前面所說的痓病,都是中風和傷寒的病邪深入體內,侵入經絡、臟腑、筋骨、肌肉之間,是自然感受到的疾病。而這裡說的痓病,是因為病邪在太陽,本來不是痓病,而是因為發汗太多,導致衛陽耗散,真正的陽氣也喪失了。陽氣喪失,陰寒就會獨自控制身體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,精則可以滋養精神,柔則可以滋養筋脈。」陽氣衰弱,就不能滋養筋骨,所以筋脈就會緊張僵硬而形成痓病。所以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說:「太陽病,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結果汗流不止,四肢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,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。」痓病雖然病情更加嚴重,但治療的道理是相似的。
辨別錯誤的觀點:有些注釋說,《千金方》說:「太陽中風,如果又感受寒濕,就會變成痓病。太陽病,發熱沒有汗,是屬於表實證,那麼就不應該怕冷。現在反而怕冷,這是太陽中風,又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痓病。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發熱沒有汗是屬於表實證,是寒邪阻塞在體表,所以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是麻黃湯證,本來就應該怕冷,怎麼會反而說不應該怕冷呢?這是一個錯誤。張仲景認為發熱沒汗又怕冷是剛痓,這明確說明剛痓是傷寒的變證,應該按照麻黃湯的治療方法來處理,可以根據症狀增減藥物。例如脖子僵硬、嘴巴緊閉、背部彎曲等症狀,都是麻黃湯證的症狀。因為脖子屬於陽明經,所以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太陽病,沒有汗而且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胸口,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想要發作剛痓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」這就是《傷寒論》太陽陽明篇所說的「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僵硬,微微發熱、沒汗又怕風,用葛根湯來治療」的意思。
如果出現腳部冰冷、頭部發熱、臉色發紅等症狀,都是因為寒邪太過嚴重,導致虛陽上浮的症狀,也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從這些道理來看,完全是寒邪所引起的,並沒有太陽中風又感受寒邪的說法。這是第二個錯誤。又認為發熱出汗不怕冷是柔痓,這也明確說明柔痓是中風引起的變證,應該按照桂枝湯的治療方法來處理,可以根據症狀加減藥物。例如發熱出汗,就是桂枝湯證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