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8)
卷之五 (8)
1. 痓病證治第八
太陽病。發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痓。
謂之太陽病者。以邪由營衛而入。營衛皆太陽所屬。所見皆太陽經表證故也。然但曰發熱。而不敘諸證者。以總見於下文故也。邪在太陽。若中風之脈。則當浮緩。傷寒之脈。則當浮緊。此則同是太陽發熱之表症。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。反見沉細者。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。
大凡沉則在裡。沉則為寒。細則為虛。細則為寒。脈沉而細。當為寒邪在裡矣。而外猶發熱。邪氣尚在太陽之表。則表裡皆有風寒邪氣。浸淫於皮膚筋骨臟腑經絡之間。非若中風傷寒之邪。先表后里。以次傳變之可比。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。故謂之痓。乃難治危惡之證也。所以金匱此條之下。
有為難治三字也。
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痓病也。
上文有脈無證。此條有證無脈。合而觀之。痓病之脈證備矣。靈樞經脈篇云。足太陽之脈。起於目內眥。上額交巔。從巔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膊而挾脊。抵腰中。入循膂。絡腎屬膀胱。其支者從腰中。下挾脊貫臀。循髀外。下合膕中貫踹內。出外踝之後。循京骨。至小趾外側。
是動則病沖。頭目似脫。項如拔。脊痛。腰似折。髀不可以曲。膕如結。踹如裂。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。此太陽經脈絡行度。及發病之見症也。此所謂身熱者。風寒在表也。足寒者。陰邪在下也。頸項強急。背反張者。太陽之經脈四行。自巔下項。挾背脊而行於兩旁。
寒邪在經。諸寒收引。其性勁急。邪發則筋脈抽掣。故頸項強急。背如角弓之反張。所謂筋所生病也。惡寒者。寒邪在表。則當惡寒。在下焦。而陽氣虛衰。亦所當惡也。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。頭為諸陽之會。陽邪獨盛於上。所以足寒於下也。時者。時或熱炎於上而作止有時也。
頭面為諸陽之所聚。乃元首也。不宜動搖。因風火扇動於上。故獨頭面動搖。卒然口噤而不言也。王太僕謂腎與胞脈內絕。則不能言。以胞脈繫於腎。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內氣阻絕。故不能言也。
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痓。
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痓。
上文但舉痓病之脈症。猶未分別其受病之源頭。以正其名而核其實也。此篇仲景雖無治法。然既有定名。自當循源溯流。因證施治也。夫痓病雖為中風傷寒之變體。然終不離乎中風傷寒之見證。故仍以風寒之見證分剛柔也。謂之剛者。寒本陰邪。以寒邪收引勁急。故頸項強急背反張也。
謂之柔者。風本陽邪。以風邪性緩。雖頸項亦強。而筋骨稍覺弛軟。汗出不惡汗。則異於剛痓也。然六經論中。以發熱無汗為傷寒。發熱汗出為中風。此麻黃桂枝之定法也。而此篇以發熱無汗為剛痓。發熱汗出為柔痓何也。其痓病之異於中風傷寒者。在反惡寒與不惡寒之兩句耳。
白話文:
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細,稱為痓病。
之所以稱為太陽病,是因為邪氣由營衛而入,而營衛都屬於太陽經脈,所以症狀都是太陽經表證。文中只說發熱,沒有詳述其他症狀,是因為這些症狀在下文中會詳細描述。邪氣在太陽經脈,如果是中風,脈象應當浮緩;如果是傷寒,脈象應當浮緊。這兩種都是太陽經發熱的表證,但脈象卻與中風、傷寒不同,反而呈現沉細,這是因為邪氣並不只停留在太陽經的表面。
一般來說,脈象沉則邪氣在裡,沉則為寒;脈象細則氣血虛弱,細則亦為寒。脈象沉細,說明寒邪已入侵內裡,但體表仍然發熱,表示邪氣仍在太陽經表層,因此表裡都有風寒邪氣,浸淫於皮膚、筋骨、臟腑、經絡之間。這與中風、傷寒邪氣先從表層再入裡層,循序漸進的傳變過程不同,而是邪氣極盛,病情嚴重,故稱之為痓病,是一種難治的危急重症。所以《金匱要略》此條之下,有「難治」二字。
痓病的症狀是:身體發熱,腳冷,頸項僵硬疼痛,惡寒,時而頭熱面紅,眼睛和脈象都紅,單獨頭面搖晃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弓。
上文只記載了痓病的脈象,沒有描述症狀;此處則記載了症狀,卻沒有描述脈象。將兩者結合起來看,痓病的脈象和症狀就完整了。《靈樞經脈篇》記載,足太陽經脈從目內眥(眼角內側)起,上行額頭至頭頂,從頭頂進入絡腦,再從後腦勺下來,沿著肩膊兩側,經過脊柱到達腰部,進入脊柱內,與腎臟相連,屬膀胱經。它的支脈從腰部下來,沿著脊柱兩側貫穿臀部,沿著大腿外側,下行到膝窩,貫穿小腿內側,從外踝後方出來,沿著足跟骨,到達小趾外側。
如果足太陽經脈受阻,則會出現頭暈目眩、頭部和眼睛好像要脫落一樣,頸項僵硬好像被人拔一樣,脊柱疼痛,腰部好像要斷裂一樣,大腿無法彎曲,膝窩好像腫結一樣,小腿好像裂開一樣,這就是踝厥,這是足太陽經脈受損的症狀。這是太陽經脈的循行路線及其發病的症狀。文中所說的「身熱」,是風寒邪氣在表層;「足寒」,是陰邪之氣在下焦;「頸項強急,背反張」,是因為太陽經脈從頭頂向下,沿著頸項、背脊兩側運行,寒邪滯留在經脈中,寒邪收引,其性勁急,邪氣發作就會使筋脈抽搐,所以頸項僵硬疼痛,背部像弓一樣反張,這就是筋脈受損的表現。「惡寒」,是因為寒邪在表層,所以會惡寒;在下焦陽氣虛衰也會惡寒。「時頭熱面赤目脈赤」,是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,陽邪獨盛於上,所以下肢才會寒冷。「時」是指有時熱盛於上,有時停止。
頭面是諸陽聚集的地方,是人體的元首,不應該搖晃。由於風火邪氣煽動於上,所以頭面會獨自搖晃,突然口噤不能說話。王太僕說腎和胞脈內氣不通,則不能說話,因為胞脈與腎臟相連,腎經向上貫通肝臟、膈肌、肺臟,沿著喉嚨,挾著舌根,如果內氣阻塞,就會不能說話。
太陽病發熱無汗,反而惡寒,稱為剛痓。
太陽病發熱汗出,不惡寒,稱為柔痓。
上文只敘述了痓病的脈象和症狀,還沒有區分其致病的根本原因,以確定其名稱並考察其本質。仲景在此篇中雖未提出治療方法,但既然已經命名,就應該追溯病源,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痓病雖然是中風、傷寒的變證,但終究脫離不了中風、傷寒的症狀,所以仍然根據風寒的症狀區分剛痓和柔痓。稱為剛痓,是因為寒邪屬陰邪,寒邪收引勁急,所以頸項僵硬疼痛,背部反弓。
稱為柔痓,是因為風邪屬陽邪,風邪性質比較緩和,雖然頸項也會僵硬,但筋骨稍覺鬆弛,汗出不惡寒,這與剛痓不同。但在《傷寒論》中,發熱無汗是傷寒,發熱汗出是中風,這是麻黃湯、桂枝湯的辨證施治法則。而此篇卻將發熱無汗定為剛痓,發熱汗出定為柔痓,這是為什麼呢?痓病不同於中風、傷寒的地方,就在於「反惡寒」和「不惡寒」這兩句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