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一 (5)
卷之一 (5)
1. 太陽上中下三篇總脈總證
此經所謂迎而奪之,以瀉其盛。《離合真邪論》又云:「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」之義也。然不於太陽刺之,而獨針陽明者,何歟?蓋胃為水穀之海,多氣多血。《素問·熱論》云:「陽明者,十二經絡之長,其血氣盛。」《靈樞·終始篇》所謂「陽明主胃,大富於穀氣」。故可日二取之,他經則或日一取之,或二日一取之。蓋取其可瀉之經而刺之也。前注以為陽明中土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非也。此乃仲景論陽明入里之邪,胃實可下之證,故曰「無所復傳」。然非所論於在經之邪也。若邪未入胃,則經經可傳,何獨陽明?唯邪入陽明可刺之經而刺之,乃可遏其傳路耳。觀「行其經盡,欲再作經,使經不傳」之三經字,則在經在裡,判然分明矣。
太陽病,欲解時,從巳至未上。經云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邪既入太陽之經,雖或氣衰欲解,然經氣已虛,無以自振,必待經氣旺時,方能決去其邪。夫太陽者,盛陽也,旺於巳午。巳為純陽,乾卦主之;午雖一陰初生,然陽氣旺極之時也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。」故曰「從巳至未上」。
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故知汗出解也。煩之為病不一,有表裡陰陽虛實之不同。此則表邪怫鬱,將解未解之時,不得發越而煩也。天地之氣鬱,則陽蒸陰而為雨;人身之氣鬱,則陽蒸陰而為汗。陽氣鼓動,陰液外泄,邪氣隨之而出矣。脈為氣血之先。邪氣在表則浮。若鬱蒸煩悶,則氣欲外泄。故脈先浮。脈浮,是以知其必汗出而解也。
白話文:
這裡說的「迎而奪之」,是要用瀉法來去除邪氣的盛勢。而《離合真邪論》又說:「突然遇到邪氣,要儘早阻斷它進攻的道路」,這也是同樣的意思。但是,為什麼不針刺太陽經,而是單獨針刺陽明經呢?
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氣血充足。《素問·熱論》說:「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領袖」,它的氣血很旺盛。《靈樞·終始篇》也說:「陽明經主管胃,儲藏豐富的穀氣,所以可以一天針刺兩次。其他經脈則可能一天針刺一次,或者兩天針刺一次。」這都是選擇可瀉的經脈來針刺的緣故。之前有人註解說陽明中土是萬物歸屬的地方,邪氣不會再傳到其他經脈,這是不對的。那是仲景在討論陽明邪氣入裡,胃實可以瀉下的情況,所以才說不會再傳。但那不是指在經絡中的邪氣。如果邪氣還沒入胃,那麼每個經絡都可能傳變,為什麼只有陽明經不會?只有當邪氣進入陽明經,我們才針刺這個可以瀉的經脈,才能阻止邪氣的傳播。觀察一下邪氣在經絡中傳行的情況,就能明白,想要阻止邪氣傳入其他經脈,這個「三經」字,就清楚說明了邪氣在經絡和在裡面的差別。
太陽病的痊癒時間,一般在巳時到未時之間(上午9點到下午3點)。
醫書說:「邪氣侵入的地方,那裡的氣一定虛弱。」邪氣既然侵入了太陽經,就算身體氣衰想恢復,但經氣已經虛弱,無法自行驅逐邪氣。必須等到經氣旺盛的時候,才能清除邪氣。太陽是盛陽,在巳午時旺盛。巳時是純陽之時,由乾卦掌管。午時雖然陰氣初生,但陽氣仍然處於最旺盛的階段。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日中時陽氣隆盛,日落時陽氣虛弱」,所以說痊癒時間在巳時到未時之間。
想要自己痊癒的太陽病,一定會先出現煩躁,然後才會出汗而解。怎麼知道呢?因為脈象浮,所以知道要出汗痊癒。煩躁的病因有很多,有表裡陰陽虛實的不同,這裡是指表邪鬱積,在即將痊癒但還沒完全痊癒的時候,由於邪氣不得發散而引起的煩躁。天地之氣鬱積,陽氣蒸發陰氣就會下雨;人體之氣鬱積,陽氣蒸發陰液就會出汗。陽氣鼓動,陰液外泄,邪氣也隨之而出。脈搏是氣血的先兆,邪氣在表,脈象就浮。如果鬱悶煩躁,說明氣想要向外發散,所以脈搏會先呈現浮象。脈浮,就知道一定會出汗而痊癒。
2. 太陽上篇
3. 中風證治第一
4. 中風正治
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前總證中所有之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,乃太陽經中風傷寒所均有之脈症,而猶未分其所以為中風、為傷寒也。故此篇即於上條之脈浮、頭項強痛之總證,而增入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緩,以別其為中風者如此也。中風,風傷衛也。風者,春令陽氣上騰,呼吸而為風,所以發生萬物者也。
其太過不及之氣,乃為淫慝之邪,感之則為中風矣。然非獨春令為然也,四時皆有之,唯春時為當令耳。發熱者,風邪客於衛而鬱蒸也。汗出惡風者,風邪襲於毛孔,衛氣不能司其開闔之常,玄府不閉,故汗自出,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風寒,故惡風也。風寒雖可互言,此篇則仍重於風也。
緩者,緊之對稱,非遲脈之謂也。風為陽邪,非勁急之性,故其脈緩也。此一條為太陽中風之綱領。以下凡言中風發熱、汗出脈緩之太陽病,用桂枝湯者,皆同此脈證也。以風傷衛為第一層,故列為太陽上篇也。
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陽浮陰弱者,即所以釋前總症中脈浮之義也。熱自發、汗自出,即所以申上文發熱汗出也。脈法以浮候屬陽,沉候屬陰,謂之陽浮者,衛行脈外,陽邪中之,則脈盛於外,故陽脈浮也;陰弱者,營行脈中,營未受邪,則覺脈弱於內,故陰脈弱也。若總言之,浮候實,則沉候虛。
唯其沉候虛,乃見其為浮脈也。蓋以陽受邪而實,陽實則陰虛也。熱自發、汗自出之兩自字,皆易詞也。言風為陽邪,衛為陽氣,二陽兼併,邪正不容,主客相爭,氣鬱而熱自發,非若寒邪之客於腠理,至陽氣不得發泄,必待郁甚而始發熱也。衛為表之表,營為表之裡,衛統皮毛。
風邪中之,則毛孔不閉,營中陰液,內為熱邪所蒸,外為衛氣固密,故汗易出,又非若寒邪入腠,玄府緊閉,陽氣不得外泄而無汗也。夫衛陽不能外固,則營陰不能自持,如婦之無夫,失其蔽護,無以自立,唇亡則齒寒,故陽浮熱自發,則陰弱汗自出也。蓋衛主皮毛,猶門戶之司開闔也。
風邪客衛,如有物之梗礙於門中而不得闔也。不得闔,則入者一任其入,出者一任其出矣。任其入,故惡風寒也;任其出,則汗自出矣。嗇嗇,猶言颯颯,如風寒之侵逼也;淅淅,猶言淅瀝,若風聲之微動也。嗇嗇惡寒,營陰弱於內也;淅淅惡風,衛陽疏於外也。中風而亦惡寒者,
衛傷而營弱也。陽強陰弱,營衛不得和諧,故風寒皆惡也。翕翕,熱從外發,覺熱氣烘灼於皮膚之間也。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在皮毛,內通於肺,故氣寒熱壅、鼻息嘶鳴也。乾嘔,噁心也。胸屬太陽,風邪在衛,邪氣犯膈而嘔也。此皆風邪傷衛之證,當解肌發汗,宜桂枝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中風正治
太陽病,發燒出汗,怕風,脈象緩弱,稱為中風。
先前總論中提到的脈象浮、頸項強痛、惡寒,是太陽經中風和傷寒都有的症狀,但還未區分是中風還是傷寒。因此,這一篇就在先前脈象浮、頸項強痛的總論基礎上,增加了發燒、出汗、怕風、脈象緩弱等症狀,用以區別中風。中風是指風邪侵犯衛氣。風,是春天陽氣上升,呼吸而形成的,是萬物生長的動力。
它過盛或不足的氣,就成了邪氣,感受這種邪氣就會得中風。但不僅春天如此,四季都可能發生,只是春天最為常見。發燒是因為風邪滯留在衛氣而鬱結蒸騰;出汗怕風是因為風邪侵襲毛孔,衛氣不能正常開合,肌膚的門戶(玄府)不閉合,所以汗液自然流出;肌膚疏鬆,不能抵禦風寒,所以怕風。風寒雖然可以互換使用,但此篇更強調風邪。
脈象緩弱,是緊脈的相對應詞,不是指脈象遲緩。風邪屬陽邪,不是急促的性質,所以脈象緩弱。這一條是太陽中風的綱領,以下凡是提到太陽病,出現中風、發燒、出汗、脈象緩弱的,使用桂枝湯的,都與此脈象相同。因為風邪傷及衛氣為首要病機,所以列在太陽病上篇。
太陽中風,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。陽氣浮盛則發燒,陰氣虛弱則出汗。瑟瑟發冷,淅淅怕風,忽忽發熱,鼻塞、乾嘔,都用桂枝湯治療。
陽氣浮盛陰氣虛弱,就是解釋先前總論中脈象浮的含義。發燒、出汗,就是進一步說明上面的發燒出汗。脈法以浮脈屬於陽,沉脈屬於陰,所謂陽氣浮盛,是指衛氣在脈外運行,陽邪侵犯它,則脈象在外盛,所以陽脈浮;陰氣虛弱,是指營氣在脈中運行,營氣未受邪氣侵犯,則感覺脈象在內弱,所以陰脈弱。總而言之,浮脈為實,沉脈為虛。
只有沉脈虛弱,才能顯現出浮脈。因為陽氣受邪氣侵犯而實,陽實則陰虛。發燒、出汗中的「自」字,都是通假字,意思是風邪屬陽邪,衛氣屬陽氣,兩種陽氣相爭,邪正不容,互相抗衡,氣機鬱結而發燒,不像寒邪客於肌膚,陽氣不得發泄,必須鬱結到一定程度才發燒。衛氣是表層的表層,營氣是表層的裡層,衛氣統攝皮毛。
風邪侵犯它,則毛孔不能閉合;營氣中的陰液,內受熱邪蒸騰,外受衛氣不能固密,所以汗液容易流出,不像寒邪入肌膚,肌膚的門戶緊閉,陽氣不能外泄而不出汗。衛陽不能外固,則營陰不能自持,就像女人沒有丈夫,失去保護,不能自立,唇亡則齒寒,所以陽氣浮盛而發燒,陰氣虛弱而汗出。衛氣主管皮毛,就像門戶的開合一樣。
風邪客犯衛氣,就像有東西阻塞在門中而不能關閉,不能關閉,則進入的可以任意進入,出去的可以任意出去。可以任意進入,所以怕風寒;可以任意進入,所以汗液自然流出。瑟瑟,如同颯颯,像風寒侵襲一樣;淅淅,如同淅瀝,像風聲輕微的響動一樣。瑟瑟發冷,是營陰虛弱於內;淅淅怕風,是衛陽疏鬆於外。中風也怕冷,是因為衛氣受傷而營氣虛弱。陽氣盛而陰氣虛弱,營衛不能協調,所以又怕風又怕冷。忽忽發熱,熱從外發,感覺熱氣烘烤在皮膚之間。肺主管皮毛,在鼻部開竅,風邪在皮毛,內通於肺,所以氣寒熱壅塞鼻息而嘶鳴。乾嘔,就是噁心。胸部屬於太陽經,風邪在衛氣,邪氣犯胃而嘔吐。這些都是風邪傷及衛氣的症狀,應該解表發汗,用桂枝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