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3)
卷之五 (3)
1. 溫病風溫證治第七
前篇太陽傷寒,加溫針尚且必驚,況於溫病乎!溫病得火,內外充斥,浸淫於臟腑、肌肉、筋骨之間,所以時時瘈瘲也。瘈瘲者,筋骨瞤動,十指抽掣,臂胻堅勁,轉側而不自知也。若用火熏劫汗之法,是不循法度,不知避忌,謂之逆治,一逆治之,即不可救,然猶能遷延時日。
若再逆之,是促其絕命之期矣。溫邪中人,火逆之害如此,以此推之,辛溫之治,亦所當審矣。
形作傷寒,其脈不弦緊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者必譫語,弱者發熱,脈浮解之,當汗出愈。
此溫病之似傷寒者也。形作傷寒者,謂其形象有似乎傷寒,亦有頭項強痛、發熱體痛、惡寒無汗之證,而實非傷寒也。因其脈不似傷寒之弦緊而反弱,弱者,細軟無力之謂也。如今之發斑者,每見輕軟細數無倫之脈,而其實則口燥舌焦,齒垢目赤,發熱譫語,乃脈不應證之病也。
故弱者必渴,以脈雖似弱,而邪熱則盛於裡,故胃熱而渴也。以邪熱熾盛之證,又形似傷寒之無汗,故誤用火劫取汗之法,必至溫邪得火,邪熱愈熾,胃熱神昏而語言不倫,遂成至劇難治之病矣。若前所謂其脈不弦緊而弱者,身發熱而又見浮脈,乃弱脈變為浮脈,為邪氣還表而復歸於太陽也。
宜用解散之法,當汗出而愈矣。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氣,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此溫病之似中風者也。解見痞症條下。
白話文:
前篇講述太陽傷寒,即使是使用溫針都可能引起驚厥,更何況是溫病呢?溫病如果遇到火熱,會從內到外充斥全身,侵入臟腑、肌肉、筋骨之間,因此會時常出現瘈瘲的症狀。所謂瘈瘲,就是筋骨震顫跳動,手指抽搐,手臂和小腿僵硬,身體轉動時自己都控制不了。如果用火熏烤、強行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就是不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,不注意禁忌,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。一旦使用錯誤的治療方式,就會難以救治,但還能勉強拖延一些時日。
如果再次使用錯誤的治療方式,就會加速死亡。溫邪侵入人體,火熱反治的危害就是如此。由此推論,使用辛溫藥物治療,也是需要謹慎考慮的。
有些溫病外表看起來像傷寒,但脈象不是弦緊而是虛弱。脈象虛弱的人一定會口渴,被火熱攻伐的人一定會說胡話。如果脈象虛弱但發熱,同時脈象轉為浮脈,這代表病情好轉,應該會發汗而痊癒。
這是溫病看起來像傷寒的情況。所謂外表像傷寒,是指症狀看起來像傷寒,也可能會有頭頸僵硬疼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、怕冷無汗的症狀,但實際上並不是傷寒。因為脈象不像傷寒那樣弦緊,反而虛弱。虛弱是指脈象細軟無力。現在常見的發斑病人,常常出現輕軟細數的脈象,但實際上會有口乾舌燥、牙齒有污垢、眼睛發紅、發熱說胡話的症狀,這就是脈象與病情不符的情況。
所以脈象虛弱的人一定會口渴,因為脈象雖然虛弱,但體內的熱邪卻很盛,導致胃熱而口渴。由於邪熱熾盛,又看起來像傷寒一樣沒有汗,如果誤用火烤來強行發汗,就會導致溫邪得到火熱的幫助,邪熱更加旺盛,胃熱會使人神智不清而說胡話,最終會變成非常嚴重難以治療的疾病。如果前面說的脈象不是弦緊而是虛弱,但身體發熱,同時又出現浮脈,這是虛弱的脈象轉為浮脈,代表邪氣回到體表,又回到太陽經了。
應該使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應該發汗而痊癒。
有些溫病像桂枝證,但沒有頭痛、脖子僵硬的症狀,寸脈稍微浮起,胸口感到痞悶、有氣向上衝到咽喉,導致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邪。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瓜蒂散。
這是溫病看起來像中風的情況。詳細解釋請參閱痞症相關條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