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2)
卷之五 (2)
1. 溫病風溫證治第七
為已入陽明。又有白虎湯可用也。至於誤汗、誤下等變,又有中風傷寒篇內之誤汗、誤吐、誤下之法,可推而變通也。若見邪歸陽明之實熱症現,則為熱邪入腑,自有舌苔黃黑、燥裂芒刺、譫語神昏、狂亂諸證之可驗,則陽明篇中之承氣湯證也。倘有傳陰變逆之陰寒證現,則三陰篇中之諸溫經法可擬也。
其所以但有首條,而無逐條分治之法者,蓋因其所感之邪各異,以六氣之偏勝不同,故其初證各自不同,其治法亦不同也。若其變症,與夫誤治傳經入陰之證,則其經絡臟腑,寒熱虛實,與中風傷寒無異,可彷彿求治。世人不知其故,以為仲景溫病之法,止留此二則,而無下文治例,盡嘆為遺失之餘,惜哉!
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,睡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瘈瘲。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言既有太陽見證,而已發其汗,汗後則風寒當解散矣。若發汗已而身猶如火之灼熱,尚不解者,非獨中風,亦非傷寒也,乃風邪溫氣並感之證,故名曰風溫。蓋風為春令之邪,溫則初夏之氣,乃春盡夏初,風邪未退,熱氣初來,以冬臟之寒水受傷,則寒水不能固養其真陽,失精泄汗,使藏陽敗泄。至春令而少陽肝膽,不能布其陽氣於皮膚,以致衛外之陽氣衰微,腠理不密,使風邪溫氣併入,而成風溫病也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然風溫之為病也,其脈與風寒各異,傷寒則寒傷營分,寒邪深入,故脈陰陽俱緊。中風則風邪傷衛,邪氣但傷陽氣,故脈陽浮而陰弱。
風溫之脈,則風邪傷衛氣,而陽脈浮;溫熱之邪傷陰分,而陰脈亦浮也。所謂脈之陰陽者,如辨脈篇所謂寸口脈陰陽俱緊之陰陽,是以浮候為陽,沉候為陰。此所謂陰陽脈俱浮,則以寸口為陽,尺中為陰,即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之法也。陽脈浮,則風邪傷衛,毛孔不閉,故汗自出,即上篇陽浮熱自發,陰弱汗自出之義也。陰脈浮,則熱傷陰分,溫邪熏灼,鬱冒神昏,故身重多眠,而昏睡中之鼻息,必齁鼾也。其語言難出者,非舌強失音喑啞之病,乃神昏不語也。若此者,自汗既不宜於麻黃之更發其汗,亦不宜於桂枝之溫解斂汗,當以涼解之法治之,若桂枝二越婢一之類可擬也。
風溫之邪在經,則里邪未實,自不宜於攻下。若被下者,必裡虛邪陷,使太陽之溫邪,內入太陽之腑,熱犯膀胱,致熱邪癃閉而小便不利也。直視失溲者,足太陽膀胱絕也。始則熱邪癃閉而不利,終則膀胱氣絕而失溲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云:「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反折,瘈瘲,其色白,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」且溫熱之邪,豈宜以火濟火?自不當以火劫汗。若被火者,火助風威,熱乘火勢,微者火熱內鬱而發黃,陽明篇所謂瘀熱在裡,必發黃也。其劇者,則心神昏亂而狂越,如驚駭癲癇之狀,太陰陽明論中,以陽明氣血盛,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
白話文:
風溫病已經進入陽明經了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等方法導致病情變化,可以參考中風傷寒篇中處理誤汗、誤吐、誤下的方法,加以靈活運用。如果出現邪氣進入陽明經的實熱症狀,像是舌苔黃黑、乾燥龜裂帶有芒刺、說胡話、神智不清、精神錯亂等,這就屬於熱邪入腑,可以根據陽明篇的承氣湯證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傳入陰經而變成陰寒證,則可以參考三陰篇中的溫經方法來治療。
之所以只有一個總綱,而沒有逐條詳細說明治療方法,是因為每個人感受的邪氣不同,六氣偏盛的程度也不同,所以初期的症狀也各有差異,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。至於病情的變化,以及誤治導致的傳經入陰等情況,它們的經絡、臟腑、寒熱虛實等變化,與中風傷寒是相同的,可以參考中風傷寒的治療方法來治療。世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以為張仲景的溫病治療方法,只留下這兩條,沒有後續的治療案例,都感嘆說遺失了,實在可惜。
如果發汗後,身體仍然發燙,就叫做風溫。風溫這種病,脈象是陰陽兩脈都浮在表面。會自己出汗,身體感覺沉重,嗜睡,睡覺時一定會打鼾,說話困難。如果被瀉下,會小便不利,眼神呆滯,大小便失禁。如果用火烤或艾灸,會出現皮膚微微發黃,嚴重的話就像驚嚇抽搐一樣,時常抽筋。如果用火燻烤,病情逆轉一次,尚可延長一些時日,若再次逆轉,則會很快死亡。
這裡說已經有太陽經的症狀,並且已經發過汗了,照理說發汗後風寒應該會解散。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像火燒一樣發燙,無法解熱,那就不只是中風,也不是單純的傷寒,而是感受了風邪和溫熱之氣的病症,所以叫做風溫。風是春季的邪氣,溫是初夏的氣候,是春末夏初,風邪還沒退去,熱氣就來了。因為冬天寒邪傷了臟腑,導致腎水不能固養真陽,精氣外泄、汗出過多,使得體內陽氣敗壞。到了春天,少陽肝膽無法將陽氣輸佈到皮膚,導致體表陽氣衰弱,腠理不密,風邪和溫熱之氣就會一起進入體內,形成風溫病。所以說,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春天就容易得溫病。風溫的脈象與風寒不同,傷寒是寒邪傷了營分,寒邪深入,所以脈象是陰陽兩脈都緊。中風是風邪傷了衛分,邪氣只傷陽氣,所以脈象是陽脈浮而陰脈弱。
風溫的脈象,是風邪傷了衛氣,陽脈浮在表面;溫熱之邪傷了陰分,陰脈也浮在表面。這裡說的陰陽脈,就像辨脈篇所說的「寸口脈陰陽俱緊」的陰陽。以浮為陽,沉為陰。這裡說的「陰陽脈俱浮」,是指寸口為陽,尺中為陰;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的方法。陽脈浮,表示風邪傷了衛氣,毛孔閉合不全,所以會自己出汗,也就是前面說的「陽浮熱自發,陰弱汗自出」的意思。陰脈浮,表示熱邪傷了陰分,溫熱邪氣熏蒸灼燒,導致神志昏沉,所以身體感覺沉重、嗜睡,昏睡時呼吸一定會打鼾。說話困難,並不是舌頭僵硬、失音喑啞,而是神智昏迷導致說不出話。像這種情況,自己出汗就不適合用麻黃來再次發汗,也不適合用桂枝來溫解收汗,應該用清涼解熱的方法來治療,比如用桂枝二越婢一這類藥方。
風溫的邪氣在經絡,表示體內邪氣還沒有轉為實證,自然不適合攻下。如果被瀉下,必定導致體內虛弱,邪氣陷落,使太陽經的溫邪,進入太陽經的腑,熱邪侵犯膀胱,導致熱邪壅塞而小便不利。眼神呆滯、大小便失禁,是足太陽膀胱經氣絕的表現。剛開始是熱邪壅塞而不利,最終會膀胱氣絕而失禁。素問胗要經終論說,太陽經的終結症狀是:眼睛向上翻,身體反折,抽搐,面色蒼白,汗出,汗出就會死亡。溫熱的邪氣,怎麼可以用火來助長火勢呢?自然不應該用火烤或艾灸來逼汗。如果用火,火會助長風邪的威勢,熱邪會借火勢而蔓延,輕微的會因為火熱內鬱而出現皮膚發黃,就像陽明篇所說的「瘀熱在裡,必發黃」。嚴重的話會心神昏亂而發狂,像受到驚嚇、癲癇的樣子。太陰陽明論中說,陽明氣血旺盛,邪氣侵犯就會發熱,熱到極點就會厭惡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