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五 (1)
卷之五 (1)
1. 卷之五
2. 溫病風溫痙濕暍
溫病風溫痓濕暍諸證。邪氣皆由營衛而入。故仲景皆稱太陽病。所以附於太陽之末。
白話文:
溫病中風溫、痙攣、濕熱、中暑等各種症狀,邪氣都是經由營氣和衛氣入侵人體。因此,張仲景都將其歸類為太陽病,所以這些病症都附屬於太陽經病的末期。
3. 溫病風溫證治第七
太陽病。發熱而渴。不惡寒者為溫病。
太陽病者。即首篇所謂頭項強痛等證也。因邪由營衛而入。其見證屬太陽。故稱太陽病。然邪在太陽。初見表證。雖發熱而不渴。然發熱亦必惡寒。至邪傳陽明而太陽證罷。則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矣。及至邪入陽明之裡。胃腑熱燥。方有渴欲飲水之證。乃中風傷寒之常經也。此則既有太陽見證。
則為邪在太陽而非陽明矣。以發熱而即有渴證。又不惡寒。是以謂之溫病也。溫者。天時溫暖之邪氣也。在冬則有寒邪。而四時皆有非時之寒氣。感之皆為傷寒。在春則有風邪。而四時皆有不時之風邪。感之皆為中風。春暖之後。夏至以前。天氣已熱。未至酷暑。其溫暖鬱蒸之氣。
感之即為溫病。是為春溫。其冬令有非時之暖。感之則為冬溫。至秋肅之時。自應涼風薦爽。若遇不時之熱氣鬱蒸。感之即為秋溫。惟發於春盡夏初者。乃為適當其令之邪氣。故內經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論。皆曰冬傷於寒。春必溫病。經文之以冬傷於寒而曰春必溫病者。蓋借天地四時。
以喻人身之陰陽臟腑。天人一致之理也。非謂冬月為寒邪所傷。至春而後為溫病也。冬傷於寒之旨。見暍症首條。此不多贅。但此條乃溫病發源之首。所以正名定分。言溫病之初感。其見證如此。與中風傷寒之首節無異。而未暇立治法也。然其治法終莫之見。豈當年立法時。
竟忘之而未有邪。抑歷年久遠。散失遺亡而為脫簡邪。吾恐忘亦未必竟忘。失也未必盡失。又恐叔和編次之時。紛雜於六經證治之中而不能辨也。但不知仲景當時作何次序。想漢末至西晉。相去未古。豈遂至遺亡散失邪。大都為王氏所亂。其所編之書。既行於世。則仲景舊本。
皆廢棄而無存矣。二千年來。雖名賢繼出。俱無從考正。致後人有仲景長於治傷寒。不長於治溫之說。嗚呼。仲景醫聖。其才力豈遂盡於此邪。今以理揆之。就此一節。仲景之意。蓋謂邪在太陽。以渴而不惡寒者為溫病。則其所以別於中風傷寒者固在於此。而其所著意處。亦在於渴而不惡寒矣。
夫渴為溫邪所致。而其不惡寒見症。既非陽明。亦是溫熱之邪所致。所以謂之溫病也。然溫邪既有頭項強痛之太陽表症。理宜解表。而又有發熱而渴。不惡寒等溫熱之見證。則又當以清解熱邪為治矣。所以麻黃桂枝。皆辛溫之藥。而麻黃湯但能汗泄其傷寒之陰邪。而不能治溫。
桂枝但能解散中風之陽邪。而亦不能治溫。非唯不能治溫。其溫熱之性。反足以助邪。故其見證之初。以大青龍湯之涼解。為治溫之首劑。而作一大柱石也。然無汗者宜之耳。其有發熱而渴。不惡寒而汗自出者。不宜更汗。則有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法也。其無表證。但熱渴而不惡寒者。
白話文:
太陽病發燒且口渴,但不惡寒,就是溫病。
太陽病,指《傷寒論》首篇提到的頭痛、頸項僵硬等症狀。因為邪氣從營衛之氣入侵,表現出的症狀屬於太陽經,所以稱為太陽病。然而,邪氣在太陽經初期,雖發燒但不一定口渴,但發燒一定會惡寒。等到邪氣傳到陽明經,太陽經的症狀消失,就會發燒出汗但不惡寒。邪氣深入陽明經的裡層,胃腑乾燥灼熱,才會出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,這是中風傷寒的一般病程。既然已經出現太陽經的症狀,就說明邪氣在太陽經,而不是陽明經。因為發燒同時口渴,又不惡寒,所以稱為溫病。「溫」是指溫暖的邪氣。冬天有寒邪,四季都有不合時令的寒邪,感受寒邪就成了傷寒;春天有風邪,四季都有不合時令的風邪,感受風邪就成了中風。春天轉暖之後,夏至之前,天氣已經變熱,還沒到酷暑,感受溫暖而鬱悶的邪氣,就成了溫病,稱為春溫。冬天如果有不合時令的溫熱之邪,感受這種邪氣就稱為冬溫;秋天應該涼風習習,如果遇到不合時令的溫熱邪氣,感受這種邪氣就稱為秋溫。只有在春末夏初發生的溫病,才是感受了應時節的邪氣。《內經》的《生氣通天論》和《陰陽應象大論》都說:「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」經文之所以說「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」,是用天地四時來比喻人體的陰陽臟腑,說明天人合一之理,並不是說冬天受寒邪侵害,到春天才變成溫病。關於「冬傷於寒」的詳解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暍症第一條,這裡不多說。但這一段是溫病發病之初的論述,用以確定溫病的定義和分類,說明溫病初感時的症狀,與中風傷寒的第一節沒有區別,但還沒有談到治療方法。然而,治療方法卻沒有記載下來,難道是當時制定治療方法時遺忘了,還是時間久遠,散失遺漏了?我擔心遺忘未必完全遺忘,散失也未必完全散失。又擔心叔和編撰時,混雜在六經證治之中而無法區分。但不知張仲景當時是怎麼安排次序的。想來從漢末到西晉,時間不算很久遠,怎麼會遺失散失呢?多半是王叔和改編的緣故,他編撰的書問世後,張仲景的舊本都被廢棄,沒有留存下來了。兩千年來,雖然名醫輩出,也無法考證。所以後人有「仲景善於治療傷寒,不善於治療溫病」的說法。唉,仲景是醫學聖人,他的才能怎麼會僅限於此呢?現在從道理上推測,這一節,張仲景的意思,大概是指邪氣在太陽經,口渴而不惡寒的症狀就是溫病,這樣就能區別於中風傷寒了,而他所重視的,就在於口渴而不惡寒。
口渴是由於溫邪引起的,而沒有惡寒的症狀,既不是陽明經的症狀,也是溫熱邪氣引起的,所以稱為溫病。然而溫邪既有頭痛、頸項僵硬等太陽經表證,理應解表;又有發熱口渴不惡寒等溫熱症狀,則又應該清解熱邪。所以麻黃、桂枝都是辛溫的藥物,而麻黃湯只能發汗排出傷寒的陰邪,不能治療溫病;桂枝只能解散中風的陽邪,也不能治療溫病。不僅不能治療溫病,其溫熱的藥性反而會助長邪氣。所以,一開始的症狀,用大青龍湯的寒涼解表方法,作為治療溫病的首選藥方,如同定海神針一般。但無汗者才可以使用。如果發熱口渴不惡寒,而且已經出汗了,就不應該再發汗,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湯的藥方。如果沒有表證,只是熱渴而不惡寒,……(原文缺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