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四 (19)
卷之四 (19)
1. 邪傳陽明
白虎湯。陽明胃熱之藥也。本應在陽明篇中。因太陽證罷。即可傳入陽明。故當在太陽三篇之末。且白虎為溫暑主治之要藥。亦當在治溫之青龍湯後。所以編入太陽下篇。下文即附溫病風溫。及痓濕暍諸證於後。為承上啟下之次序云。
傷寒脈浮滑。此表有熱。里有寒。白虎湯主之。
前風寒並感。雖鬱熱之甚而致於煩躁者。其邪猶在太陽之表。故以麻黃石膏。製為大青龍湯以汗泄涼解之。其輕者則以桂枝越婢。及麻黃桂枝各半湯解散之而已。自此以下。皆用白虎湯主之者。所以辨脈浮而邪在太陽者。不可與白虎湯。若邪熱已傳陽明而入里。更察其無表證者。
即當以白虎湯之辛涼。清其胃熱而潤其津液也。但此條脈浮。則風邪在裡。不應即用白虎湯。脈滑則實熱在裡。又不應云里有寒矣。而以白虎湯主之。其義未詳。恐有舛誤脫落。未可知也。今以白虎湯主之之義論之。則下文所云傷寒脈浮。發熱無汗。表不解者。不可與白虎湯。
是白虎湯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。若云傷寒表有熱。固非所宜而曰里有寒。尤所當忌。而仲景反以白虎湯主之。何也。以意推之。恐是先受之寒邪。已經入里。鬱而為熱。本屬寒因。故曰里有寒。邪既入里。已入陽明。發而為蒸蒸之熱。其熱自內達外。故曰表有熱。合而言之。
實表裡皆熱。若胃實而痛者。為有形之邪。當以承氣湯下之。此但外邪入里。為無形之熱邪。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。以解陽明胃腑之熱邪也。然此條疑義。因原文詞不達義。理幻難知。證治相反。雖強解之。終未知其然否也。
白虎湯方
石膏(一斤研細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白者。西方之正色。虎者。西方秋金之陰獸也。故為西方兌金之神。乃天地清肅之收氣也。然非必有是物也。以其為西方清肅寒涼之氣。故以為喻也。夫陽氣發泄之極。至盛夏而酷暑炎蒸。其熱淫之氣。靡所止極。故有秋氣以收之。而金風薦爽。炎暑方收。白帝司權。天地以肅。
人身之邪氣。鬱蒸於肌表而不得發泄者。以桂枝麻黃湯汗解之。至於風寒鬱熱之甚。煩躁不得汗泄者。以大青龍湯涼解之。至邪氣在裡而胃熱鬱蒸者。方以白虎湯清解之也。然非但為此而設也。仲景實為夏至以後之暑病立一大柱也。後人不知。皆謂仲景但立麻黃桂枝以治風寒。
而遺溫暑之治。致後人即以麻黃桂枝混治溫暑。遺害無窮。又輒嘆為不全之書。何哉。皆由不悟仲景立法之旨。不曉麻黃為傷寒之大柱。桂枝為中風之主劑。青龍為溫病之提綱。白虎乃暑病之主方。而每恨以為殘缺不全者。皆不知變通之故也。豈知就此四柱而神明變化。進退出入之。
白話文:
邪傳陽明
白虎湯是治療陽明經胃熱的藥方,本應收錄在陽明篇中。但因為太陽病症痊癒後,邪氣就可能傳入陽明經,所以將其放在太陽篇的末尾。而且白虎湯是治療溫病暑熱的重要藥方,也應該放在治療溫病的青龍湯之後,因此編排在太陽篇下篇。後續內容會接著論述溫病、風溫以及中暑等症狀,順承上文,引出下文。
傷寒脈象浮滑,表示表證有熱,裡證有寒,用白虎湯治療。
之前風寒夾雜入侵,雖然鬱熱嚴重導致煩躁,但邪氣仍在太陽經的表層,所以用麻黃石膏製成大青龍湯來發汗解表清熱。輕症則用桂枝越婢湯或麻黃桂枝半夏湯來治療。從此之後,多用白虎湯治療。所以要辨別脈象浮而邪氣仍在太陽經者,不能使用白虎湯。如果邪熱已經傳入陽明經而入裡,且沒有表證,
就應該用白虎湯的辛涼之性,清解胃熱,滋潤津液。但是,此條記載的脈象浮,表示風邪在裡,不應該立即使用白虎湯;脈象滑則表示實熱在裡,也不應該說裡證有寒而使用白虎湯。其意思不明確,可能記載有錯誤或遺漏,難以判斷。現在就白虎湯主治的意義來討論,下文所說的傷寒脈象浮,發熱無汗,表證未解者,不能使用白虎湯。
也就是說,白虎湯是表邪未解時忌用的藥方。如果說傷寒表證有熱,本來就不應該使用,更何況還說裡證有寒,就更應該忌用。但張仲景卻用白虎湯主治,這是為什麼呢?推測可能是先受的寒邪已經入裡,鬱積化熱,本是寒邪引起,所以說裡證有寒。邪氣入裡,已經進入陽明經,發為蒸蒸的熱,熱氣從內達外,所以說表證有熱。總而言之,
實則表裡都熱。如果胃實痛,是有形的邪氣,應該用承氣湯瀉下。這只是外邪入裡,屬於無形的熱邪,所以用寒涼清肅的白虎湯來解陽明經胃腑的熱邪。但是這條記載有疑義,因為原文詞句不能表達其義,道理難以理解,證治相反。雖然強行解釋,最終還是不知道對錯。
白虎湯方:
石膏(一斤,研磨成細粉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以上四味藥,用水一斗,煮至米熟,藥湯熬成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白,是西方的正色;虎,是西方秋季金之陰獸,所以是西方兌金之神,是天地清肅收斂的氣息。但這不是說一定要有這些東西,只是因為它代表西方清肅寒涼之氣,所以用來比喻。陽氣發泄到極點,到了盛夏酷暑炎熱,這種熱邪之氣無處不在。所以有秋天的氣息來收斂它,金風送爽,炎熱漸收,白帝掌管權力,天地肅殺。
人體的邪氣鬱結在肌膚表面而不能發泄時,用桂枝麻黃湯發汗解表;當風寒鬱熱嚴重,煩躁不能發汗時,用大青龍湯清熱解表;當邪氣入裡,胃熱鬱結時,才用白虎湯清熱解表。但白虎湯的用途不只於此,張仲景實際上是為夏至以後的暑病立下了一大支柱,後人卻不知道。都認為張仲景只用麻黃桂枝治療風寒,
而忽略了溫暑的治療方法,導致後人用麻黃桂枝混治溫暑,危害無窮,又常常感嘆《傷寒論》不完善。為什麼呢?都是因為不理解張仲景立法的本意,不懂得麻黃是治療傷寒的大支柱,桂枝是治療中風的主藥,青龍湯是治療溫病的綱領,白虎湯是治療暑病的主方。而總覺得書不完善的人,都是不懂得變通的原因。哪裡知道,就憑藉這四個支柱就能神妙變化,進退自如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