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溯源集》~ 卷之四 (16)
卷之四 (16)
1. 證象陽旦
且勿治其譫語。以虛陽恐其易脫。胃實可以暫緩。故更當飲甘草乾薑湯。以平其上逆之陰邪。復其虛竭之陽氣。至夜半陽氣還。兩足當熱。然足雖熱而兩脛尚微覺拘急者。重與芍藥甘草湯。以和陰養血。舒其筋而緩其拘急。脛乃得伸矣。此時陰邪已退。陽氣已復。其胃氣不和。
猶譫語煩亂者。然後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令大便微溏。則胃中熱邪下泄。方能止其譫語而病可愈也。若重發其汗。復加燒針強逼其汗。則亡陽殆甚。幾於敗絕矣。故當以四逆湯主之。
辨誤,陽旦。成注謂是桂枝湯之別名。余閱原文中。其發問之端。則曰證象陽旦。下文答語中。則云病證象桂枝。是仲景明明說出。則成氏之說。未為無據。而喻氏非之云。仲景之圓機活法。妙在陰旦陽旦二湯。以桂枝而有別名。是必一百一十三方。方方皆有別名然後可。此亦膠固不通之論也。
如炙甘草湯。亦可名復脈湯。乃偶然耳。豈有意為之而皆有別名邪。觀其陽旦陰旦之說。並未有所引據。而云桂枝加桂曰陰旦湯。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。謂陽旦者。天日晴暖。及春夏溫熱之稱。陰旦者。風雨晦冥。及秋冬涼寒之稱。遇時令溫熱。則加黃芩。名曰陽旦。遇時令涼寒。
則加桂。名曰陰旦。豈時令溫熱之時。更無陰寒之症。時令寒涼之候。必無溫熱之病邪。若是。則四逆理中。必用之於秋冬。白虎青龍。必施之於春夏矣。其何以謂之圓機活法乎。且云病人得之便厥。明明誤在黃芩。助其陰寒。若單服桂枝湯。何以至是。由此觀之。是全不知黃芩之寒涼。
與陽虛之汗泄。其害為孰大矣。夫黃芩。寒涼之小者也。倘誤服之。不過損其胃中之熱氣耳。豈能令四肢便厥。若夫陽虛之證而汗泄之。則不唯更損其衛。且敗泄其真陽矣。焉得不至於得之便厥邪。蓋以衛氣為真陽之所發。真陽為衛氣之本根故也。所以厥逆瞤惕。及四肢微急。
難以屈伸之類。皆誤汗亡陽所致。二者相較。為何如哉。又云。觀增桂令汗出一語。豈不昭昭邪。揣其微意。不過因增桂令汗出一語。遂以桂枝湯加桂為陰旦湯。愚以為增桂令汗出。是增桂枝而非肉桂也。李東垣謂桂性辛熱。陽中之陽也。氣之薄者。桂枝也。氣之厚者。桂肉也。
經云。氣薄則發泄。故桂枝上行而發表。氣厚則發熱。桂肉下行而補腎。此所謂增桂令汗出者。非桂枝邪。若曰加桂為陰旦湯。則上篇燒針令汗之桂枝加桂湯。亦可稱陰旦湯矣。今學者何以別乎。陽旦一湯。金匱要略云。產後風續之。數十日不解。頭微痛惡寒。時時有熱。心下悶。
乾嘔。汗出雖久。陽旦證續在耳。可與陽旦湯。注云。即桂枝湯。並無加黃芩之說。亦無陰旦湯。據活人書一百一十三方之外。更有李根湯。霹靂散。葳蕤湯等雜方。內有陽旦陰旦二湯。其陽旦湯。云治中風脈浮。發熱汗出。惡風頭項強痛。鼻鳴乾嘔。則仍是仲景桂枝湯脈證。
白話文:
不要去治療他的胡言亂語,因為擔心虛弱的陽氣容易散失。胃實的情況可以暫緩處理,所以更應該給他喝甘草乾薑湯,以平息向上逆行的陰邪,恢復他虛弱的陽氣。等到半夜陽氣恢復,兩隻腳應該會發熱。但是如果腳雖然發熱,而小腿仍然稍微覺得拘束緊繃,這時再給他喝芍藥甘草湯,來調和陰血、滋養血液,舒緩他的筋脈,使緊繃拘急的狀況得到緩解,小腿就能夠伸直了。這時候陰邪已經退去,陽氣也恢復了,如果他的胃氣仍然不調和,
仍然出現胡言亂語、心煩意亂的情況,然後再稍微給他服用調胃承氣湯,讓他大便稍微鬆軟,這樣就可以使胃中的熱邪向下排泄,才能夠停止他的胡言亂語,病也就可以痊癒了。如果再讓他發汗,或用燒針強迫他出汗,那麼就會更加損傷陽氣,幾乎到了衰竭的地步,所以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辨正錯誤,「陽旦」這個名稱。成注認為是桂枝湯的別名。我看原文中,他發問的開端,是說「證象陽旦」,下面的回答中,則說「病證象桂枝」。這是張仲景明明說出來的,所以成注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。而喻氏反對說,張仲景的圓機活法,奧妙在於陰旦、陽旦二湯。如果說桂枝湯有別名,那麼一百一十三方,每方都要有別名才可以嗎?這也是固執不通的論點。
例如炙甘草湯,也可以叫做復脈湯,這只是偶然的情況,難道要刻意讓每方都有別名嗎?從他們談論陽旦、陰旦的說法來看,並沒有任何根據,就說桂枝加桂叫陰旦湯,桂枝加黃芩叫陽旦湯,認為陽旦是指天氣晴朗溫暖,以及春夏溫熱的稱呼,陰旦是指風雨陰暗,以及秋冬涼寒的稱呼。遇到時令溫熱,就加入黃芩,稱之為陽旦;遇到時令涼寒,
就加入桂枝,稱之為陰旦。難道時令溫熱的時候,就沒有陰寒的症狀?時令寒涼的時候,就一定沒有溫熱的病邪?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四逆湯、理中湯,就只能在秋冬使用,白虎湯、青龍湯,就只能在春夏使用了,那還能叫做圓機活法嗎?而且說病人服藥後就出現厥逆,明明是誤用了黃芩,助長了陰寒。如果單純服用桂枝湯,怎麼會這樣呢?由此看來,他完全不了解黃芩的寒涼之性,
以及陽虛的汗泄,哪個危害更大。黃芩,是寒涼藥中比較輕微的,如果誤服,不過是損傷胃中的熱氣而已,哪能使四肢出現厥逆?如果是陽虛的證狀,又讓他發汗,那麼不僅會更加損傷衛氣,而且會使真正的陽氣敗泄,怎麼可能不導致服藥後就出現厥逆呢?因為衛氣是真陽發出的,真陽是衛氣的根本。所以厥逆、肌肉抽動,以及四肢稍微拘急,
難以屈伸這類的症狀,都是因為誤汗而導致亡陽所引起的。兩者相比,情況差太多了。又說,「觀察增桂令汗出」這句話,難道不明顯嗎?揣測他的意思,不過是因為「增桂令汗出」這句話,就認為桂枝湯加桂就是陰旦湯。我認為「增桂令汗出」,是增加桂枝,而不是肉桂。李東垣說桂的性質辛熱,是陽中之陽。氣味薄的是桂枝,氣味厚的則是桂肉。
經文說,氣味薄則能發散,所以桂枝向上走而能發汗;氣味厚則能發熱,桂肉向下走而能補腎。這裡所說的「增桂令汗出」,不是指桂枝嗎?如果說加桂就是陰旦湯,那麼前面燒針使汗出的桂枝加桂湯,也可以稱為陰旦湯了,那麼現在的學者要如何區分呢?陽旦一湯,《金匱要略》記載說,產後中風持續數十天不癒,頭微微疼痛,怕冷,時時發熱,心中悶悶的,
噁心想吐,汗出很久,陽旦證狀仍然存在,可以給他服用陽旦湯。註解說,陽旦湯就是桂枝湯,並沒有加黃芩的說法,也沒有什麼陰旦湯。根據《活人書》一百一十三方之外,還有李根湯、霹靂散、葳蕤湯等雜方,其中有陽旦、陰旦二湯。其中的陽旦湯,說是用來治療中風,脈浮、發熱汗出、怕風、頭頸僵硬疼痛、鼻子發出聲音、乾嘔,仍然是仲景桂枝湯的脈象和證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