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1. 痞
經曰: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注云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輕於結胸者,心下滿而不痛,按之則濡,是其虛邪留滯,故但滿而不痛也,惟枳、桔最良。欲攻之,只從表證解而後可。
痞者,關脈多沉,枳實理中丸、半夏瀉心湯。關脈沉者,三黃湯瀉其肝。若惡寒者,附子瀉心湯。服此湯痞不去,煩渴,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
下後復汗,心下痞而惡寒,表不解,不可攻痞,先與桂枝湯;表解,乃攻痞,三黃湯。
表未解而心下妨悶,曰支結,柴胡桂枝湯;胸脅滿而微結,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。表證未罷,因攻之,協熱而利,心下硬,為表裡俱病,桂枝人參湯。
下利,心下痞硬,干噎食臭,腹鳴,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。治法通用桂枝人參湯。若下利不止,則治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不止,只利小便,五苓散。
發熱不解,嘔吐不利,心下痞硬,大柴胡湯。吐、汗、下後噎氣痞硬,旋覆代赭湯。
若咳逆氣虛,用四逆湯。胃寒,先宜理中丸,後用旋覆代赭湯。
白話文:
痞
古代醫書記載:疾病因體內陰寒而發作,卻誤用瀉下法治療,導致形成「痞證」。註解提到:無發熱但怕冷的症狀,屬於陰寒致病。痞證比「結胸」輕微,症狀是心窩部脹滿但不疼痛,按壓時柔軟,這是虛邪滯留所致,所以只有脹滿而不疼痛,治療以枳實、桔梗最有效。若要攻治痞證,必須先解除表證才能進行。
痞證患者,關脈多呈現沈象,可用「枳實理中丸」、「半夏瀉心湯」。若關脈沈,用「三黃湯」瀉肝火。若伴有怕冷,則用「附子瀉心湯」。服用此湯後痞證未消,並出現煩渴、小便不暢,改用「五苓散」。
誤用瀉下法後又發汗,導致心窩痞滿且怕冷,若表證未解,不可直接治痞,應先服「桂枝湯」解表;表證解除後,再治痞證,用「三黃湯」。
表證未解而心窩脹悶,稱為「支結」,用「柴胡桂枝湯」;胸脅脹滿且輕微結滯,用「小柴胡湯」加乾薑、牡蠣。表證未除卻誤用攻下法,引發熱性腹瀉且心窩硬滿,屬表裡同病,用「桂枝人參湯」。
腹瀉伴隨心窩痞硬、打嗝有食物氣味、腸鳴,用「甘草瀉心湯」或「生薑瀉心湯」。一般治法可通用「桂枝人參湯」。若腹瀉不止,則治療下焦,用「赤石脂禹餘糧湯」。仍無效時,改通利小便,用「五苓散」。
發熱不退、嘔吐腹瀉、心窩痞硬,用「大柴胡湯」。吐、汗、下法治療後打嗝且心窩硬滿,用「旋覆代赭湯」。
若氣虛咳逆,用「四逆湯」。胃寒者,先服「理中丸」,再服「旋覆代赭湯」。
2. 腹滿
脾為中央之土,所以腹滿多屬太陰也。常病者,為裡實,從下之。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。若解表內不消,非大滿,尤生寒熱,未可下,是邪全未入腑。若大滿大實,兼有燥屎,雖得之四五日,亦為可下,謂邪已入腑也。大抵陽熱為邪,則腹滿而咽乾,陰寒為邪,則腹滿而吐利,食不下。若雖經吐下後而腹滿者,治法又各不同,是又不可不知也。
太陽誤下,因時腹滿而痛,桂枝加附子湯;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陽明發熱,腹滿微喘,口苦咽乾,或不大便,譫語者,小柴胡湯;噦而小便難,加茯苓。
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難以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小柴胡湯;有汗,白虎湯。
太陰腹滿,吐,食不下,枳桔理中丸。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滿,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腹滿痛者,脾不勝水,水與氣搏皮肉之間,腸中漉漉有聲,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。
下利腹滿,身疼痛,先溫其里,四逆湯;後攻其表,桂枝湯。
發汗後腹滿,當溫,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吐後腹滿,當下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下後腹滿,宜梔子厚朴湯。腹脹滿者,陰陽不和,桔梗半夏湯。
白話文:
腹滿
脾臟屬中央之土,因此腹滿多與太陰經相關。若腹滿持續不減,屬於裡實證,應使用瀉下法治療;若腹滿時而減輕,屬於裡虛證,應以溫補法治療。若表證未解而內邪未消,即使腹滿但不嚴重,且伴有寒熱症狀,則不可瀉下,表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腑臟。若腹滿嚴重且伴有燥屎,即使病程僅四五日,仍可瀉下,表示邪氣已深入腑臟。
一般而言,陽熱邪氣導致的腹滿會伴隨咽喉乾燥,陰寒邪氣導致的腹滿則會伴隨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。若經過吐下治療後仍腹滿,則需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治法。
具體治療方劑如下:
- 太陽病誤下後,腹滿疼痛:輕者用桂枝加附子湯;痛甚者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- 陽明病發熱、腹滿、微喘、口苦咽乾、便秘或譫語:用小柴胡湯;若呃逆且小便困難,加茯苓。
- 三陽合病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同時發病),腹滿、身重難轉、譫語、口舌麻木:用小柴胡湯;若有汗,用白虎湯。
- 太陰病腹滿、嘔吐、食不下:用枳桔理中丸。
- 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滿、便秘: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- 腹滿疼痛,脾虛水濕停滯,腸鳴漉漉: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。
- 腹瀉伴腹滿、身痛:先溫裡,用四逆湯;後解表,用桂枝湯。
- 發汗後腹滿:應溫補,用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
- 嘔吐後腹滿:應輕瀉,少量調胃承氣湯。
- 瀉下後腹滿:宜用梔子厚朴湯。
- 單純腹脹滿,陰陽失調:用桔梗半夏湯。
3. 腹痛
邪氣入里,與正氣相搏,則為腹痛。蓋陽邪傳裡而痛者,其痛不常,當以辛溫之劑和之。陰寒在內而痛者,則痛無休時,欲作利也,當以熱劑溫之。有燥屎宿食為痛者,則煩而不大便,腹滿而痛也,則後用下。經曰: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。此皆為里證,而所治各不同矣,又當隨證施治。
傷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轉氣不趣小腹者,此欲自利也,四逆湯。
少陰腹痛、四逆,或咳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瀉利下重,並四逆散。
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,通脈四逆湯;腹痛,小便不利,真武湯。
胸中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。
大便實痛者,關脈實,腹滿不大便,桂枝加大黃湯、大小承氣湯選用之。
白話文:
腹痛
當外邪侵入體內,與正氣相抗,就會引發腹痛。如果是陽邪傳入體內導致的疼痛,其痛感不固定,應以辛溫藥物調和。若是體內陰寒引起的疼痛,則疼痛持續不斷,可能伴隨腹瀉,需用溫熱藥物治療。若因燥屎或宿食導致腹痛,會出現煩躁、便秘、腹脹疼痛,此時應使用瀉下法。經典提到:各種疼痛多屬實證,疼痛會隨著通利而減輕。這些都屬於內在病症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,需根據具體症狀調整。
傷寒四五天後,腹中疼痛,若感覺氣體流動但未下趨小腹,是即將腹瀉的徵兆,可用四逆湯。
少陰病腹痛、四肢冰冷,伴隨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暢或腹瀉裡急後重,適用四逆散。
腹瀉且排出未消化食物,脈搏微弱近乎消失,用通脈四逆湯;腹痛且小便不利,則用真武湯。
胸中燥熱,胃部有邪氣,腹痛欲嘔吐,適用黃連湯。
因大便硬結而腹痛,關脈實而有力,腹脹便秘,可選用桂枝加大黃湯或大小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