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
1. 口乾

邪熱聚於胃腑,消耗津液,故口乾、熱而渴也。經曰少陰病,故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。若不口燥咽乾而渴,脈沉者,急溫之。又有漱水不下咽者,若見表證,必衄,為邪熱在經也。以血氣俱多,經中熱甚、迫血妄行而作衄者,無表證,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,又為蓄血在內者。

陽明口燥咽乾,無大熱,背微惡寒,煩渴,白虎加人參湯。

少陽口燥咽乾,小柴胡湯。

少陰口燥咽乾而渴,急下之,用承氣湯。

陽明病,口燥欲漱水不咽者,必衄,黃芩芍藥湯;漱水不咽,發狂,輕者犀角地黃湯,甚者抵當湯。

白話文:

口乾

邪熱積聚在胃部,消耗體內津液,因此出現口乾、發熱且口渴的症狀。醫書提到,少陰病症狀若出現口乾、咽喉乾燥,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沒有口乾咽燥但仍有口渴,且脈象沈細,則需迅速溫補。另外,有些人會含水漱口但不吞下,若同時有表證(如發熱、惡寒),可能會流鼻血,這是因為邪熱在經脈中。若氣血旺盛,經脈熱盛迫使血液妄行而流鼻血,但無表證,加上胸腹脹滿、神志狂躁,則可能是體內有瘀血積聚。

陽明病:口乾咽燥,無明顯高熱,背部輕微怕冷,煩躁口渴,適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。

少陽病:口乾咽燥,適用「小柴胡湯」。

少陰病:口乾咽燥且口渴,需立即瀉下,使用「承氣湯」。

陽明病:口乾想漱口但不吞水,可能會流鼻血,可用「黃芩芍藥湯」;若漱水不咽且發狂,症狀輕者用「犀角地黃湯」,嚴重者用「抵當湯」。

2.

渴者,里有熱也。津液為熱所耗,故令渴也。傷寒六七日,傳至厥陰,為消渴者,渴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朱氏曰:脈浮而渴,屬太陽;有汗而渴,屬陽明;自利而渴,屬少陰。至於厥陰,則又熱之極矣。太陽無汗,若渴,忌白虎,宜柴胡湯。陽明多汗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

若先嘔後渴,則為欲解,當與之水。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屬赤茯苓湯。當從此議,勿令誤也。

太陽病,發渴,脈浮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栝蔞。服桂枝湯,汗出後煩渴甚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身熱惡風,手足溫,脅滿而渴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。

陽明發渴,則有汗,脅下硬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加減同用。若汗少,小便不利,脈浮而渴,五苓散;渴而飲水嘔者,同。

發黃,頭汗出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茵陳蒿湯、茵陳五苓散。

少陽發汗,則自利,咳而嘔,引水飲,豬苓湯。

下利,渴欲飲水,白頭翁湯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自愈;不愈,必下清血,宜黃芩散。

病人脈微細,欲吐不吐,心煩但寐,小便白,下利而渴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氣。熱氣消耗了體內的津液,所以會感到口渴。傷寒病到了第六七天,傳到厥陰經時,會出現消渴的症狀,表現為喝很多水但小便卻很少,這是因為熱氣能消耗水分的緣故。朱氏說:脈象浮而口渴,屬於太陽經的病症;有汗而口渴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;腹瀉而口渴,屬於少陰經的病症。到了厥陰經,則是熱氣最盛的階段。太陽經病症若無汗但口渴,忌用白虎湯,宜用柴胡湯。陽明經病症若多汗而口渴,忌用五苓散,宜用竹葉石膏湯。

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將好轉,可以給病人喝水。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則是水液停滯的表現,適用赤茯苓湯。應根據這些原則來治療,避免錯誤。

太陽經病症,出現口渴,脈浮,表症未解,心下有水氣,用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栝蔞根。服用桂枝湯後,出汗後煩渴加劇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小便不利且口渴的,用五苓散。身體發熱、怕風,手腳溫暖,脅部脹滿而口渴的,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栝蔞根。

陽明經病症出現口渴,則有汗,脅下硬結,大便不通且嘔吐,舌上有白苔,用小柴胡湯加減。如果汗少,小便不利,脈浮而口渴,用五苓散;口渴喝水後嘔吐的,也用五苓散。

出現黃疸,頭部出汗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用茵陳蒿湯或茵陳五苓散。

少陽經病症發汗後,出現腹瀉,咳嗽且嘔吐,想喝水,用豬苓湯。

腹瀉且口渴想喝水的,用白頭翁湯。腹瀉,脈數而口渴的,可能會自愈;若未愈,可能會便血,宜用黃芩散。

病人脈微細,想吐卻吐不出,心煩但嗜睡,小便清,腹瀉且口渴的,用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