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1. 咳嗽

咳者,謦咳,俗謂之嗽。肺主氣,肺為邪所乘,氣逆而不下也,故令咳嗽。有肺寒而咳者,有停飲而咳者,有邪在半表半裡而咳者,治各不同。其水咳三證,不可不辯,小青龍,太陽之表水也;十棗湯,太陽之裡水也;真武湯,水證之水氣也。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,則小青龍,當汗之。

水與裡寒相合而咳,則真武湯,溫之。里癖合水動肺而嗽,十棗湯,所以下之也。

太陽病,身熱咳嗽,乾嘔,喘而利,小青龍湯。(有加減法。)惡寒身痛,只依本方。身涼咳嗽,乾嘔微利,心下痞滿,引脅下痛,十棗湯。四肢痛重,腹痛下利,咳嗽,或嘔,真武湯。(有加減之法。)

少陽病,寒熱往來,胸脅硬滿而痛,咳嗽,小柴胡湯。(有加減之法。)

少陰咳嗽,四逆湯。腹痛下利,咳嗽,中滿而嘔,大半夏湯。

白話文:

咳嗽,俗稱嗽。肺主掌氣機,若肺受邪氣侵襲,導致氣逆不降,便會引發咳嗽。咳嗽成因各異:有因肺寒而咳,有因水飲停滯而咳,亦有因邪氣處於半表半裡而咳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其中因水飲引發的咳嗽有三種證型需辨明:

  1. 小青龍湯證:屬太陽經表層水飲,症狀為身熱咳嗽、乾嘔、氣喘兼腹瀉,宜發汗解表。若惡寒身痛,則按原方使用。
  2. 十棗湯證:屬太陽經裡層水飲,症狀為身涼咳嗽、乾嘔、輕微腹瀉、心下痞滿且牽引脅下疼痛,宜攻逐水飲。
  3. 真武湯證:屬水氣停滯,症狀為四肢沈重疼痛、腹痛腹瀉、咳嗽或嘔吐,宜溫陽化水(隨證加減)。

少陽病若見寒熱交替、胸脅硬滿疼痛伴咳嗽,可用小柴胡湯(隨證加減)。

少陰病咳嗽多用四逆湯;若兼腹痛腹瀉、咳嗽、脘腹脹滿嘔吐,則用大半夏湯

2.

傷寒發喘,有邪在表者,有邪在裡者,有水氣者。在表者,心腹濡而不堅,外證無汗,法當汗之。在裡者,心腹脹滿,外證有汗,法當下之。其水氣者,心下怔忡,是以有青龍湯之證。或注喘,汗出而喘,宜發之。雖然,喘特病之常也。其或直視譫語,汗出發潤,身汗如油,皆不可治。

太陽病,無汗而喘,麻黃湯。

陽明病,汗出,不惡寒,短氣腹滿,潮熱而喘,小承氣湯。

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不可下,宜麻黃湯。

誤下太陽,利不止,脈促,有汗而喘,葛根麻黃黃芩湯;無汗而喘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水氣喘咳,乃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,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杏仁;小腹痛者,去麻黃,加茯苓。陰病喘促者,反陰丹。

白話文:

傷寒引發的氣喘,有因邪氣在體表的,有因邪氣在體內的,也有因水氣停滯的。

若邪氣在表,患者心腹柔軟而不堅硬,外證無汗,治療應以發汗為主。

若邪氣在裡,患者心腹脹滿,外證有汗,治療應以瀉下為主。

若是水氣停滯,患者心下悸動不安,這屬於青龍湯的適應症。

另有氣喘伴隨汗出的情況,宜用發散法治療。

然而,氣喘雖是常見病症,但若出現直視、譫語、汗出濕潤、身汗如油等症狀,則多屬不治之症。

具體證治:

  1. 太陽病:無汗而喘,用麻黃湯。
  2. 陽明病:汗出、不惡寒、呼吸短促、腹脹、潮熱而喘,用小承氣湯。
  3. 太陽陽明合病:氣喘伴胸悶,不可用瀉下法,宜用麻黃湯。
  4. 誤治太陽病後
  • 下利不止、脈促、有汗而喘,用葛根麻黃黃芩湯。
  • 無汗而喘,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  1. 水氣引發的喘咳:因太陽病發汗後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;若小腹痛,則去麻黃加茯苓。
  2. 陰病喘促:可用反陰丹治療。

3. 氣逆

氣逆者,氣自腹中時時上衝也。蓋因太陽病,下之,表邪乘虛傳裡,里不受邪,則氣逆上行,仍在表也,當復汗之。厥陰客熱,氣上衝心,此熱在裡而氣上也。若病如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又動氣發汗而氣上衝者,此正氣虛而氣逆也,當依法調治之。脈沉緊者,不可汗。

太陽病,下之後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;不上衝者,不可與之。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浮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,此為胸中寒,瓜蒂散吐之;脈微者,不可吐。吐則心口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搖,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。

動氣,發汗,氣上衝者,李根湯。病後虛羸少氣,氣逆,吐者,竹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氣逆

氣逆是指氣從腹中時常向上衝逆的現象。原因可能是太陽病誤用下法後,表邪趁虛傳入體內,而體內無法承受邪氣,導致氣逆上行,此時邪氣仍在體表,應當再次發汗治療。若屬厥陰經感受外熱,氣往上衝擊心胸,這是熱邪在體內而氣上逆的表現。

如果病人身體虛弱、氣息短少,氣逆想吐,或因發汗而引發氣動、氣上衝,這是正氣虛弱導致氣逆,應依照相應方法調治。若脈象沈緊,不可發汗。

太陽病誤下後,若氣往上衝,可用桂枝湯;若無氣上衝,則不可使用。若症狀類似桂枝湯證(如頭不痛、頸項不僵硬),但寸脈浮而微弱,胸中悶硬,氣上衝至咽喉導致呼吸不暢,這是胸中有寒邪,可用瓜蒂散催吐;若脈象微弱,則不可催吐,否則可能引發心口脹滿、氣衝胸悶,起身時頭暈,脈沈緊,此時若發汗會擾動經脈,導致身體顫抖搖晃,應使用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。

若因氣動、發汗而氣上衝,可用李根湯。病後體虛氣弱、氣逆嘔吐者,適用竹葉石膏湯。

4. 短氣

短氣者,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續也。《千金方》云少氣不足以息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短氣不足以息者,實。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,邪在裡而為實。心腹濡滿而氣短者,邪在表而為虛。又有停水心下,亦令短氣,隨證攻治,無不愈矣。

短氣潮熱,腹滿而喘,此為外欲解而里欲實,大柴胡湯,小承氣湯。

風濕相搏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其邪在表,甘草附子湯。

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短氣,小半夏湯。

身涼乾嘔,短氣汗出,不惡寒,此表解里有水,十棗湯。

誤下太陽,短氣煩躁,心中懊憹,便為結胸,大陷胸湯及丸。

白話文:

短氣

短氣是指呼吸急促而無法連貫的症狀。《千金方》提到,這是因為氣不足而難以維持正常呼吸。《金匱要略》則說:短氣且呼吸不暢的,屬於實證。一般而言,如果心腹脹滿並伴隨短氣,是邪氣在體內造成的實證;若心腹柔軟而氣短,則是邪氣在體表導致的虛證。另外,心下有水停滯也會引發短氣,只要根據症狀治療,都能痊癒。

若短氣伴隨潮熱、腹滿和喘息,表示外邪將退但內裡實證未解,可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。

風濕相搏,出汗且短氣,小便不順,怕風不願脫衣,這是邪氣在表,適用甘草附子湯。

食量少卻飲水多,導致水停心下而短氣,可用小半夏湯。

身體發涼、乾嘔、短氣且汗出,但不惡寒,表示表邪已解但體內有水氣,適用十棗湯。

誤用瀉下法治療太陽病,導致短氣、煩躁、心中鬱悶,形成結胸證,可用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