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9)

1. 懊憹

懊憹者,心中懊懊憹憹,鬱悶不舒之貌。蓋由表證誤下,正氣內虛,陽邪內陷,結於心胸之間,甚則為結胸也。邪在心胸則宜吐,熱結胃腑則宜下,不可拘也。發汗、吐、下之後虛煩不得眠,甚則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。舌上白苔,飢不能食,虛煩不眠,頭汗懊憹,上同。

短氣煩躁,咽硬,胸中懊憹,大陷胸湯。陽明病,下之後懊憹而煩,中有燥屎,宜承氣湯。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宜茵陳蒿湯。

白話文:

懊憹是指心裡煩悶、鬱結不舒服的樣子。這是因為表證治療錯誤導致瀉下,正氣虛弱,陽邪入侵,停滯在心胸之間,嚴重時會形成結胸病症。邪氣在心胸則適合催吐,熱邪結聚在胃腸則適合瀉下,不必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如果出現虛煩失眠,甚至輾轉難眠,心裡煩悶不安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舌苔白膩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虛煩失眠,頭部出汗且煩悶,治療方法同上。

呼吸短促煩躁,咽喉腫硬,胸中煩悶不安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陽明病症,瀉下後出現煩悶不安,腸道內有乾硬的糞便,宜用承氣湯。陽明病症沒有汗出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不安,必定會發黃,宜用茵陳蒿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