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8)

1. 手足汗

四肢者,諸陽之本,熱聚於胃,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。蘊熱,則躁煩譫語,挾寒,則水穀不分。是又承氣、理中之不同。

陽明病,手足漐漐汗出,譫語,大便難,與承氣湯。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汗出,大便初硬後溏,水穀不分,與理中湯。一法用豬苓湯。

白話文:

手足汗

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本。當熱氣聚集在胃部時,津液就會向外擴散到手足,導致出汗。如果體內有熱,會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的症狀;如果夾雜寒氣,則會導致食物與水分無法正常消化吸收。因此,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,例如使用承氣湯或理中湯。

如果是陽明病,表現為手足微微出汗、胡言亂語、大便困難,則適合用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是陽明中寒(陽明經受寒),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小便不暢、手足出汗、大便先硬後稀、食物與水分無法消化,則適合用理中湯。另外,還有一種方法是使用豬苓湯。

2. 盜汗

盜汗者,睡著則汗出,覺則便不出矣。雜病責於陽虛,傷寒責在半表半裡,故知膽有熱也。

陽明病,脈浮緊,潮熱盜汗,柴胡桂枝湯。脈浮大,欲眠,目合則汗,小柴胡湯,又柴胡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主題:盜汗

內容:
所謂盜汗,是指睡著時出汗,醒來後汗就停止。一般雜病導致的盜汗多因陽虛,而傷寒引起的盜汗則與半表半裡的病機有關,由此可知是膽有熱所致。

若患陽明病,脈象浮緊,伴有潮熱和盜汗,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若脈象浮大,患者嗜睡,一閉眼就出汗,則可用小柴胡湯,或柴胡桂枝湯。

3. 煩熱

邪熱傳裡,不經發汗、吐、下則為煩熱,與發熱似同而異。經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如未作膈熱,但當和解微熱而已。若心下滿而煩,則有吐下之異,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。先煩而悸者,為實。先悸而煩者,為虛。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。

太陽病,心煩自汗,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湯,宜芍藥甘草湯。服桂枝湯後,出汗後煩渴者,脈洪大,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,心煩喜嘔,壯熱往來,心下悸,小便不利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,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桂枝湯。

衄而煩渴者,飲則吐水,五苓散;不愈,竹葉石膏湯。

下後晝煩夜靜,不渴不嘔,無表證,脈微沉,乾薑附子湯。若懊憹,梔子豆豉湯。

若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而煩躁者,茯苓四逆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不解,腹滿痛者,有燥屎,大承氣湯。吐、汗、下後虛煩,心下痞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身為振搖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腎傷寒,表裡無熱,但煩憒,不欲見光明,有時腹痛,其脈沉細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煩熱

當邪熱傳入體內,若未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等治療,便會形成煩熱。煩熱與發熱看似相似,實則不同。經典記載:病人感到煩熱,出汗後症狀即可緩解。若熱邪尚未影響膈部,只需調和輕微的熱症即可。但若出現心下脹滿且煩躁,則需根據症狀的虛實,決定使用催吐或瀉下法,並調整藥劑的輕重。

若先感到煩躁後出現心悸,屬於實證;若先心悸後煩躁,則為虛證。虛煩時,心中常有欲嘔吐、鬱悶不適的感覺。

太陽病:若心煩、自汗、小便頻繁,不可用桂枝湯,應改用芍藥甘草湯。服用桂枝湯後出汗,仍煩渴且脈象洪大者,適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:心煩、易嘔吐、高熱反覆發作、心下悸動、小便不利,可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傷寒兩三天後,心中悸動且煩躁,適用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症狀緩解,但半天左右又出現煩躁,脈象浮數者,可再次發汗,使用桂枝湯。

鼻衄且煩渴:喝水後吐水,適用五苓散;若無效,改用竹葉石膏湯。

瀉下後白天煩躁、夜間安靜,不渴不嘔,無表證,脈象微沈,適用乾薑附子湯。若伴有懊惱不安,可用梔子豆豉湯。

若發汗或瀉下後病情未解,仍煩躁不安,適用茯苓四逆湯。大瀉下後六七天未排便,症狀未解,腹滿疼痛,有燥屎內結,適用大承氣湯。

吐、汗、瀉下後虛煩:心下痞滿,氣逆衝胸,頭暈目眩,身體顫抖,適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腎傷寒:表裡無明顯熱象,僅感煩悶不適,不願見光,偶有腹痛,脈象沈細,適用四逆湯。

4. 煩躁

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,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。傷寒煩躁,則有陰陽虛實之別。心熱則煩,陽實陰虛。腎熱則躁,陰實陽虛。煩則熱之輕,躁則熱之甚也。有邪在裡而煩躁者,有不煩便作躁悶者,此為陽盛隔陰,欲於泥水中臥,飲水不得入口也。

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,吐利四逆而煩躁,下利發熱,厥逆,煩躁不得眠,惡寒燥攣,脈不出而躁者,皆為不可治也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熱而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大青龍湯。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證,柴胡湯。

證煩躁,心下硬,能食,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心中悸而煩躁者,小建中湯。

惡風自汗,脈濡弱而煩躁者,皆用此法。

但發熱六七日,渴欲飲水者,五苓散。無熱,但狂言煩躁者,五苓散,水調服探吐之。

陽明病,不大便,繞臍痛,煩躁,承氣湯下之。

少陽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,吳茱萸湯。

厥逆,脈沉自利,煩躁不得眠,黃連雞子湯、黃連阿膠湯。

下後復發汗,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,乾薑附子湯。發汗,若下之,病仍在不去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。

陰極發躁,或陰毒火邪,投熱藥反劇者,不可用涼藥,躁甚仍與熱劑,用四逆湯輩。

白話文:

煩躁

煩躁指的是心神不安與情緒激動的表現。「煩」是內心的擾亂不安,「躁」則是外在的憤怒躁動,通常先有煩悶,逐漸發展成躁動。在傷寒病症中,煩躁可分為陰陽虛實的不同情況:

  • 心熱會導致「煩」,屬於陽實陰虛。
  • 腎熱會引發「躁」,屬於陰實陽虛。
  • 「煩」代表熱症較輕,「躁」則表示熱症較重。

有些煩躁是因邪氣在體內引起,也有些是不煩而直接表現為躁悶,這屬於「陽盛隔陰」,患者可能想躺在泥水中,卻無法飲水入口。

若出現以下情況,多屬難治之症:

  • 結胸證伴隨煩躁;
  • 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且煩躁;
  • 腹瀉發熱、四肢冰冷、煩躁失眠;
  • 怕冷、肢體抽搐、脈搏微弱而躁動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太陽中風:脈浮緊、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、無汗煩躁,用「大青龍湯」。
  2. 得病兩三天,脈弱、無太陽病症狀,用「柴胡湯」。
  3. 煩躁、心下硬結、能進食,用「小承氣湯」緩和症狀。
  4. 心悸煩躁,用「小建中湯」。
  5. 怕風、自汗、脈濡弱而煩躁,適用上述方法。
  6. 發熱六七天、口渴想喝水,用「五苓散」。
  7. 無發熱但狂言煩躁,用「五苓散」加水調服催吐。
  8. 陽明病:便秘、肚臍周圍痛、煩躁,用「承氣湯」瀉下。
  9. 少陽病:嘔吐腹瀉、四肢冰冷、煩躁欲死,用「吳茱萸湯」。
  10. 四肢冰冷、脈沈、腹瀉、煩躁失眠,用「黃連雞子湯」或「黃連阿膠湯」。
  11. 腹瀉後又發汗,白天煩躁失眠、夜晚安靜,無嘔吐口渴、無表證、脈沈微、無高熱,用「乾薑附子湯」。
  12. 發汗或瀉下後病症未除、仍煩躁,用「茯苓四逆湯」。
  13.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,若用熱藥反而加重,不可用涼藥,躁動嚴重時仍用熱性藥劑,如「四逆湯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