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
1. 潮熱

潮熱,屬陽明,陽明旺於未申,一日一發,日晡而作也。邪入胃腑,為可下之證。設或脈浮而緊,潮熱而利,或小便難,大便溏者,熱未入腑,猶帶表邪,先當和解其外。如小便利,大便硬,方可攻之。若潮熱於寅卯,寅卯則屬少陽,潮於巳午,則屬太陽,是又不可不辯。

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潮熱,脈實,可下,小承氣湯或大柴胡;脈虛者,不可下,桂枝湯。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大承氣湯。陽明病,脈浮而緊,必潮熱,發作有時,但脈浮者,必盜汗出,柴胡桂枝湯。

腹滿,不大便,潮熱,小承氣湯微利之。

白話文:

潮熱

潮熱屬於陽明經的症狀。陽明經氣在未時(下午1-3點)和申時(下午3-5點)最旺盛,因此潮熱通常每日發作一次,多在傍晚時分出現。若邪氣侵入胃腑,屬於可用瀉下法治療的證候。但如果脈象浮而緊,伴有潮熱且腹瀉,或小便困難、大便稀溏,表示熱邪尚未完全進入胃腑,仍帶有表邪,此時應先調和解除表邪。若小便通暢、大便乾硬,才可使用攻下法。

若潮熱發生在寅時(凌晨3-5點)和卯時(早上5-7點),則屬於少陽經;若在巳時(上午9-11點)和午時(中午11-1點)發作,則屬於太陽經,需仔細辨別。

病人感到煩熱,出汗後症狀緩解,或類似瘧疾的症狀,傍晚潮熱,脈象有力時,可用瀉下法,如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;若脈象虛弱,則不可瀉下,應使用桂枝湯。

陽明病出現潮熱,大便稍硬時,可用大承氣湯。若陽明病脈象浮而緊,必然會潮熱且發作有規律;若僅脈浮,則可能出現盜汗,此時宜用柴胡桂枝湯。

若腹脹、便秘、潮熱,可用小承氣湯輕微通便。

2. 似瘧

似瘧,一名瘧狀,作止有時,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。

太陽似瘧,脈浮洪,桂枝湯;清便自可,不嘔,一日二三度發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陽明似瘧,煩熱汗出,日晡發熱,脈浮,桂枝湯;脈實,承氣湯。

婦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亦如瘧狀,小柴胡湯。

熱多寒少,陽乘陰也。若尺脈遲,為血少,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。脈不遲,卻以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越婢湯選用之。

厥陰脈浮緩,囊不縮,必發熱惡寒,似瘧,為欲愈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溫瘧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,時嘔,白虎湯加桂;渴者,柴胡加人參栝蔞湯。

白話文:

似瘧

似瘧,又稱瘧狀,症狀發作和停止有固定時間,不像一般的寒熱往來那樣不規則。

  • 太陽病似瘧:脈象浮洪,用桂枝湯;若排便正常、不嘔吐,一天發作兩三次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  • 陽明病似瘧:煩躁發熱、出汗,傍晚發熱,脈浮用桂枝湯;脈實則用承氣湯。
  • 婦人熱入血室:血液凝結,症狀類似瘧疾,用小柴胡湯。
  • 熱多寒少:陽氣壓過陰氣。若尺脈遲緩,表示血虛,先用黃耆建中湯調養氣血;脈不遲,可選用小柴胡湯、桂枝湯或越婢湯。
  • 厥陰病似瘧:脈浮緩,陰囊未收縮,發熱惡寒如瘧狀,表示病情將癒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  • 溫瘧:脈象平穩,身體只熱不寒,關節痠痛,時而嘔吐,用白虎湯加桂枝;若口渴,用柴胡加人參栝蔞湯。

3. 無汗

無汗,寒邪中經,腠理閉密,津液內滲而無汗也。若風、暑、濕干之,則自汗出矣。當汗之證,與麻黃湯三劑而不得汗者,此又不可療也。

太陽當熱,無汗頭痛,麻黃湯。項背強,兀兀無汗,葛根湯。剛痓,發熱惡寒,無汗,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
脈浮發熱,無汗,表不解者,麻黃湯;汗不止,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。

陽明反無汗,脈浮而喘者,麻黃湯。若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身必發黃,五苓散加茵陳。

白話文:

無汗

沒有出汗,是因為寒邪侵入經絡,使皮膚毛孔緊閉,體內津液無法向外排出所致。如果是風、暑、濕邪侵擾,則會自然出汗。對於應當發汗的病症,若服用三劑麻黃湯仍無汗,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

太陽病本應發熱,若無汗且頭痛,可用麻黃湯。若頸背僵硬、身體不適且無汗,可用葛根湯。剛痙(痙病的一種),表現為發熱、怕冷且無汗,可用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
脈象浮且發熱,無汗,表證未解者,用麻黃湯;若汗出不止,改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但無表證者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反而無汗,脈浮且氣喘者,用麻黃湯。若無汗、小便不暢、心中煩悶不安,身體可能會發黃,可用五苓散加茵陳蒿治療。

4. 自汗

衛氣者,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。衛為邪所幹,不能衛護於外,由是而汗出焉。且自汗者,有表裡虛實之分。若自汗出,惡風寒,為表未解,當解肌,以致汗泄惡風,與汗後惡寒,皆為表虛,必用溫劑。若汗出,不惡風寒,則為表解里未和,從下之。設或汗出發潤,如油如珠,凝而不流,皆不可治也。

太陽中風,自汗,脈浮緩,桂枝湯。汗出而渴,小便難,五苓散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。自汗出,小便難,而用桂枝,惟加芍藥、甘草。自汗出,小便不數,心煩微惡寒,腳攣急,桂枝附子。

陽明汗多而渴,發熱譫語,大便硬,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惡風寒,桂枝附子湯。若小便自利而汗出,為津液少,不可攻利,宜蜜導煎通之。若汗多者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汗多而渴,勿用五苓散。汗不止,無他證者,溫粉撲之。

服桂枝湯,大汗出,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。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。若汗而喘,無大熱者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自汗

衛氣的功能是滋養肌肉腠理並固攝津液。若衛氣受到邪氣侵擾,無法在外護衛,就會導致出汗。自汗可分為表虛、裡虛、實證等不同情況:

  • 若自汗並伴有怕風怕冷,表示表證未解,應發散表邪以止汗。若出汗後仍怕冷,屬於表虛,需用溫補藥。
  • 若汗出但不畏風寒,表示表證已解而裡氣未和,應從內部調理。
  • 若汗出如油或汗珠凝滯不流,是危重之象,難以治療。

具體證治:

  1. 太陽中風:自汗、脈浮緩,用桂枝湯。
  • 若汗出且口渴、小便困難,用五苓散;不渴則用茯苓甘草湯。
  • 若汗出、小便困難,桂枝湯加芍藥、甘草。
  • 若汗出、小便正常,但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抽筋,用桂枝附子湯。
  1. 陽明病:大量出汗、口渴、發熱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乾硬,用調胃承氣湯。

  2. 太陽病發汗過度:汗漏不止、怕風怕冷,用桂枝附子湯。

  • 若小便通暢但汗多,是津液不足,不可強行利尿,宜用蜜導煎潤腸通便。
  • 若汗多導致胃津耗竭,應急下存陰,用大承氣湯。
  1. 其他情況
  • 汗多且口渴時,不宜用五苓散。
  • 單純汗多無其他症狀,可用溫粉外敷止汗。
  • 服桂枝湯後大汗、煩渴不解、脈洪大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  • 誤下後不可再用桂枝湯;若汗出兼喘、無高熱,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