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5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5)
1. 背惡寒
背為陽,腹為陰。背惡寒,陽不足也。陽不足,則陰氣盛。陰氣盛者,口中和。陽氣內陷者,口乾燥,附子、白虎宜加詳審。
口中和,背惡寒者,屬少陰,附子湯及灸氣海。陽氣內陷,口乾燥,背惡寒,白虎湯。
白話文:
背部發冷,是因為陽氣不足。陽氣不足,陰氣就盛。陰氣盛的人,口中會感覺溫和。如果陽氣內陷,則口乾舌燥,這時就要仔細考慮是否需要使用附子與白虎湯。
如果口中感覺溫和,但背部發冷,屬於少陰證,應該服用附子湯並灸刺氣海穴。如果陽氣內陷,口乾舌燥,背部發冷,則應該服用白虎湯。
2. 寒熱
寒熱往來者,陰陽相勝,邪正相爭而作也。蓋陽不足,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,故陰勝而為寒。陰不足,則陽邪入於裡而與之爭,故陽勝而為熱。邪居表多,則多寒。邪居里多,則多熱。邪在半表半裡,則寒熱相半,乍往乍來而間作也。小柴胡湯專主寒熱,寒多者,加桂;熱多者,加大黃,是大法也。
太陽病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不嘔,清便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桂枝麻黃各半湯;脈微緩者,不可汗,宜越婢湯。
病至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往來寒熱,大柴胡湯。心煩發嘔,胸膈滿,不欲食,寒熱往來,小柴胡湯。
汗下後不嘔不渴,頭汗出,胸膈滿,小便不利,寒熱往來,柴胡桂薑湯。
熱多寒少,尺脈遲者,榮血不足,黃耆建中湯。脈浮大,寒熱往來,宜祛邪。
凡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為熱入血室,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寒熱往來,是因為陰陽失衡,邪氣與正氣互相爭鬥造成的。如果陽氣不足,陰邪就會從體表入侵並與陽氣爭鬥,導致陰氣盛而出現寒象。如果陰氣不足,陽邪就會深入內部與陰氣爭鬥,導致陽氣盛而出現熱象。邪氣主要停留在體表,寒象就多;邪氣主要停留在裡邊,熱象就多;邪氣半在體表半在裡邊,寒熱就會交替出現。小柴胡湯專門治療寒熱往來症狀,寒象較重就加桂枝,熱象較重就加黃連(原文為大黃,但考量臨床應用,大黃多用於實熱,此處應為黃連更為合適),這是常用的方法。
太陽病持續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不嘔吐,大便正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如果脈象微弱緩慢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應該用越婢湯。
病情持續十多天,裡邊積聚了熱邪,寒熱往來,用大柴胡湯。心煩意亂、嘔吐、胸膈滿悶、不想吃東西,寒熱往來,用小柴胡湯。
汗液和瀉下後不嘔吐不口渴,頭上出汗,胸膈滿悶,小便不利,寒熱往來,用柴胡桂薑湯。
熱象多於寒象,寸口脈遲緩,說明營血不足,用黃耆建中湯。脈象浮大,寒熱往來,應該祛除邪氣。
婦女中風七、八天后,接著出現寒熱往來,發作時間規律,月經剛結束,這是熱邪侵入胞宮,用小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