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1. 項強
項背強者,太陽表邪也,發散則解。結胸項強,有下之證。寒濕項強,則成痓,見本條,臨病宜審。
太陽病,項強,無汗惡風,為表實,葛根湯;項背強,發熱,汗出惡風,為表虛,桂枝加葛根。誤下太陰,結胸,項強,大陷胸丸。一法頻與理中丸。若損甚者,兼與四逆湯。
項強,脅下滿,身熱惡風,手足溫而渴,小柴胡湯。
陰毒,初得病,項背強,咽痛,心腹痛,短氣,厥逆吐利,身如被杖,附子湯、陰毒甘草湯、正陽湯。天明覆作熱,至晚則腰痛,頭項強,身重,葛根生薑豉湯。
白話文:
項強
頸部和背部僵硬,通常是太陽經受外邪侵襲所致,通過發散治療即可緩解。若同時有結胸症狀且頸部僵硬,則需使用瀉下法治療。若因寒濕導致頸部僵硬,則可能發展為痙病(詳見相關條目),臨床診斷時需仔細辨別。
太陽病:
- 頸部僵硬、無汗、怕風,屬於表實證,可用「葛根湯」。
- 頸背僵硬、發熱、出汗、怕風,屬於表虛證,可用「桂枝加葛根湯」。
- 誤用瀉下法治療太陰病,導致結胸並頸部僵硬,可用「大陷胸丸」。另一方法是頻繁服用「理中丸」,若病情嚴重,可配合「四逆湯」。
其他情況:
- 頸部僵硬、脅下脹滿、發熱怕風、手足溫暖且口渴,可用「小柴胡湯」。
- 陰毒證:初期症狀包括頸背僵硬、咽喉痛、心腹疼痛、氣短、四肢冰冷、嘔吐腹瀉、全身如被杖打般疼痛,可用「附子湯」、「陰毒甘草湯」或「正陽湯」。若白天反覆發熱,傍晚出現腰痛、頭頸僵硬、身體沈重,可用「葛根生薑豉湯」。
2. 惡風
惡風者,見風則怯,密室之中,無所惡也。風傷衛氣,衛虛,則腠理不密,由是而惡矣,悉屬於陽,非比惡寒,有陰陽之別。若無汗而惡寒者,為傷寒,當發其汗。汗出而惡風者,則為中風,當解其肌,不可更發汗。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,尤當先解其表。三陽風濕,皆有此證,不可不辯。
太陽中風,陽浮陰弱,惡風自汗,發熱鼻鳴,乾嘔,桂枝湯。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,惡風無汗而喘,麻黃湯。
發汗太過,衛虛亡陽,遂漏不止而惡風者,法當用溫,桂枝附子湯。
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,治與上同。
若吐、若下後七八日不解,表裡俱熱,時惡風,大渴,舌乾燥而煩,白虎加人參湯。
汗不止,必惡風,煩躁不得臥,先防風白朮牡蠣湯,次小建中湯。
風濕,惡風不欲去衣,骨節煩疼,不得屈伸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甘草附子湯。
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。
白話文:
惡風
所謂惡風,是指一吹到風就感到畏懼,但在密閉的室內則不會有不適。這是因為風邪損傷了衛氣,導致衛氣虛弱,腠理(皮膚毛孔)不緊密,因此產生惡風的症狀。此症完全屬於陽證,與惡寒不同(惡寒有陰陽之分)。
如果沒有出汗卻惡寒,屬於傷寒,應發汗治療;若出汗後惡風,則為中風,應解肌散邪,不可再發汗。如果裡證嚴重但惡風仍未消退,仍應先解表證。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及風濕證都可能出現惡風,需仔細辨別。
具體證治:
- 太陽中風:脈象陽浮陰弱,惡風、自汗、發熱、鼻塞聲重、乾嘔,用桂枝湯。
- 若頭痛發熱、全身及骨節疼痛、惡風無汗且氣喘,用麻黃湯。
- 發汗過度:衛氣虛弱、陽氣外脫,導致汗漏不止且惡風,應溫補,用桂枝附子湯。
- 若小便困難、四肢輕微僵硬、難以屈伸,治法同上。
-
吐下後七八日未解:表裡俱熱,時而惡風、極度口渴、舌乾煩躁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-
汗出不止:必惡風、煩躁難眠,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,再用小建中湯。
-
風濕證:惡風不願脫衣、骨節劇痛、難以屈伸、出汗氣短、小便不利或輕微浮腫,用甘草附子湯。
-
脈浮身重:汗出惡風,用防己黃耆湯。
3. 惡寒
惡寒者,不見風亦惡寒,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。其風寒客於榮衛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而惡寒也。經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謂如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先惡寒,而繼之以發熱,此則發於陽也。若初病惡寒而倦,脈沉細而緊,此則為熱發於陰也。
在陽則發汗,在陰則溫里。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,是表猶未解,當先解表,而後攻裡。若少陰病,惡寒而倦,手足厥冷,自利煩躁,脈不至者,又為不治之證。
太陽病,發熱,或未發熱,惡寒有汗,桂枝湯;無汗,麻黃湯。
病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無陽也,不可發汗,越婢湯。
陽明病固宜下,微惡寒者,系與太陽合病,在經,屬表,可發汗,麻黃湯。若脈遲汗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雖陽明證,可桂枝湯。
少陽病,頭汗出,微惡寒,柴胡桂枝湯。
發熱,汗出後惡寒而嘔,但心下痞者,五苓散。發汗後惡寒者,虛也,芍藥附子甘草湯。
惡寒,脈微而複利,正亡血也,四逆湯加人參。汗後惡寒,脈細數浮遲,嘔不止,理中丸。
大下後復發汗,心下痞而惡寒,表未解也,當先解表,桂枝湯,後攻痞,三黃瀉心湯。
太陽病,下後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。若微惡寒者,桂枝加芍藥附子湯。
少陰病,脈沉細,惡寒者,四逆湯。若下利,惡寒而倦,手足溫者,小建中湯。若惡寒而倦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,大柴胡湯。
亡血家不可發汗,汗之則寒慄而振,小柴胡湯、芍藥湯。
脈弱者不可發汗,汗之,則寒慄不能自還,當歸四逆湯。
白話文:
惡寒
所謂惡寒,是指即使沒有吹到風也會感到寒冷,身體雖然發熱卻仍不想脫去衣被。這是因為風寒侵襲人體的營衛之氣,陰氣上升進入陽分,導致身體陣陣發寒。醫書上說:「發熱且惡寒的,是病發於陽分;無熱而惡寒的,是病發於陰分。」例如,有些人已經發熱,有些人尚未發熱,但必定先有惡寒的症狀,隨後才發熱,這便是病發於陽分。若剛發病時就惡寒且疲倦,脈象沈細而緊,則是熱發於陰分。
病在陽分時應發汗解表,病在陰分時則需溫裡。若患者已有明顯的裡證,卻仍輕微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,應先解表,再治療裡證。若是少陰病,惡寒且疲倦,手腳冰冷,腹瀉煩躁,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
太陽病:發熱或未發熱,惡寒且有汗,用桂枝湯;無汗則用麻黃湯。
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搏微弱者,屬於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宜用越婢湯。
陽明病本應瀉下,但若輕微惡寒,表示與太陽病合併,病在經絡,屬表證,可發汗,用麻黃湯。若脈遲、汗多且微惡寒,表證未解,即使有陽明病症狀,仍可用桂枝湯。
少陽病:頭部出汗,微惡寒,用柴胡桂枝湯。
發熱汗出後惡寒且嘔吐,但僅心下痞滿者,用五苓散。發汗後惡寒者,屬虛證,用芍藥附子甘草湯。
惡寒,脈微且反覆腹瀉,屬於氣血虧損,用四逆湯加人參。汗後惡寒,脈細數或浮遲,嘔吐不止,用理中丸。
大瀉下後又發汗,心下痞滿且惡寒,表證未解,應先解表(桂枝湯),再治痞證(三黃瀉心湯)。
太陽病,瀉下後脈促且胸悶者,用桂枝去芍藥湯。若微惡寒,則用桂枝加芍藥附子湯。
少陰病:脈沈細且惡寒者,用四逆湯。若腹瀉、惡寒且疲倦,但手腳溫暖,用小建中湯。若惡寒疲倦,時常煩躁,不願穿厚衣,用大柴胡湯。
失血過多者不可發汗,若誤發汗會寒顫不止,用小柴胡湯或芍藥湯。
脈弱者不可發汗,若誤發汗會寒顫無法恢復,用當歸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