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瑣言卷之一 (6)

1. 厥分寒熱辯

或曰:人之手足,乃胃土之末,凡脾胃有熱,手足必熱,脾胃有寒,手足必冷,理之常也。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之論,何邪?曰:胃寒則手足冷,胃熱則手足熱,此病之常也。若夫極則變,不可以常道拘也。蓋亢則害,承乃制。火氣亢極,反兼水化,故有此象耳。

陰陽反復,病之逆從,未可以常理論也。凡經言厥逆,厥冷,厥寒,手足寒冷等,皆變文耳,不可以論輕重。若言四肢則有異也,亦未可純為寒證。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,則為真寒無疑矣,急用薑、附等藥溫之,少緩則難療矣。謂其寒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,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?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,庶乎其無誤也。凡看傷寒,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,必須以脈兼證參之,方知端的。

如手足厥逆,兼之以腹痛腹滿,泄利清白,小便亦清,口不渴,惡寒戰慄,面如刀刮,皆寒證也。若腹痛後重,泄利稠黏,小便赤澀,渴而好飲,皆熱證也。宜詳審之。

白話文:

厥分寒熱辯

有人問:人的手腳是胃土的末端,凡是脾胃有熱,手腳必然發熱;脾胃有寒,手腳必然冰冷,這是常理。但唯獨傷寒病有「厥冷越深,熱邪越重;厥冷越輕,熱邪越淺」的說法,這是為什麼?

回答:胃寒則手腳冷,胃熱則手腳熱,這是疾病的常態。然而,若病情發展到極致,就會出現反常現象,不能以常理推斷。因為「亢盛則為害,制約方能調和」,當火氣過於亢盛時,反而會表現出類似寒水的徵象,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陰陽逆亂、病情反覆,不能單純以常理判斷。醫書中所說的「厥逆」、「厥冷」、「厥寒」、「手足寒冷」等,都是不同的表述方式,不能僅憑這些詞語判斷病情的輕重。若提到「四肢」則有所不同,也不能完全歸為寒證。如果手腳冰冷向上延伸至手臂、小腿以上,則必定是真寒無疑,應立即用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救治,稍有延誤便難以治療。因為寒氣上過肘部、下過膝蓋,若非體內真寒影響四肢,又會是什麼原因?但還需結合脈象和其他症狀綜合判斷,才能避免誤診。

診治傷寒病時,不能僅憑手腳冰冷就斷定為寒證,必須參考脈象和其他症狀,才能確診。

例如,手腳冰冷若伴隨腹痛腹脹、腹瀉清澈、小便清長、口不渴、怕寒發抖、面色蒼白如刀刮,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。若腹痛伴隨裏急後重、腹瀉黏稠、小便赤澀、口渴喜飲,則屬於熱證。必須仔細辨別。

2. 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

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,不難也。若求之多岐,則支離破碎而難矣。何謂也?脈證與理而已。予嘗以浮、中、沉三脈詳而治之,無所遁其情也。既云傷寒,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。其入則有淺深次第,自表達里,以此推之而不難也。若夫風寒之初入,必先太陽寒水之經,此經本寒標熱,便有惡風惡寒,頭疼脊強之證。

寒鬱皮毛,是為表證。若在他經,則無此證矣。脈若浮緊,無汗,為傷寒,以麻黃湯發之,得汗為解。浮緩,有汗,為傷風,用桂枝湯散邪,止汗為解。若無頭痛惡寒,脈又不浮,此為表證罷而在中。中者何?表裡之間也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浮不沉,在乎肌肉之間,謂皮膚之下也。

然亦有二焉。若微洪而長,即陽明脈也,外證目痛,鼻乾不得眠,用葛根湯以解肌;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,其證胸脅痛而耳聾,如見此證此脈,以小柴胡湯和之。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。過此則邪入里為熱實,脈不浮而沉,沉則以指按至筋骨之間方是。若脈來沉實有力,外證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,輕則大柴胡湯下之,重則三承氣湯選用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若脈來沉遲無力,此為陰證,便當看外證如何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四逆湯以溫之。

今將浮、中、沉三脈列圖於後,可熟玩之。

傷寒以脈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然脈理精深,初學未能識察。予謂傷寒之中人,由淺入深,先自皮膚肌肉,次入腸胃筋骨,以浮、中、沉三脈候之,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。列為三圖,圖下就注證治之法,則陰陽表裡易見,使因脈以知證,緣證以明治,以此達彼,由粗入精,亦可以為初學之階梯也。欲究其至極,必須潛心熟玩仲景之書,庶幾可以入道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浮中沈三脈法

治療傷寒若能掌握要領,並不困難。若過於繁複探求,反而支離破碎難以理解。關鍵在於脈象、症狀與醫理。我常以浮、中、沈三種脈象詳細診治,使病情無所隱藏。所謂傷寒,是指寒邪由外侵入體內而致病,其侵入有深淺次序,從表至裡,依此推斷並不難。

風寒初侵時,必先犯太陽寒水經,此經本寒標熱,會出現惡風、惡寒、頭痛、脊背僵硬的症狀。寒邪鬱積於皮毛,即為表證。若在其他經絡,則無此症狀。脈象若浮緊且無汗,屬傷寒,用麻黃湯發汗解表;若脈浮緩且有汗,屬傷風,用桂枝湯散邪止汗。若無頭痛惡寒,脈也不浮,表示表證已退而轉入「中」。「中」指表裡之間,即陽明與少陽的範圍,脈象不浮不沈,位於肌肉之間,皮膚之下。

此處又有兩種情況:若脈微洪而長,屬陽明脈,外證為目痛、鼻乾、失眠,用葛根湯解肌;若脈弦而數,屬少陽脈,症狀為胸脅痛、耳聾,此時以小柴胡湯調和。陽明與少陽不從標本,而從「中」治療。若病情進一步發展,邪氣入裡化為實熱,脈象不浮而沈,需按至筋骨之間才能觸及。若脈沈實有力,外證不惡風寒反惡熱、譫語、大渴、六七日未排便,表示熱邪入裡、腸胃燥實,輕者用大柴胡湯攻下,重者選用三承氣湯,通便後熱退即愈。若脈沈遲無力,屬陰證,需觀察外證,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姜附四逆湯溫補。

現將浮、中、沈三脈整理成圖示於後,可仔細研習。

傷寒脈象以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為陽脈,沈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脈。然脈理精深,初學者難以完全掌握。我認為傷寒侵襲人體是由淺入深,先從皮膚肌肉,再入腸胃筋骨,以浮、中、沈三脈診察,病情便無所隱藏。列為三圖,圖下註明證治方法,使陰陽表裡易於辨識,透過脈象瞭解症狀,依據症狀決定治法,由此及彼,由粗入精,可作為初學者的階梯。若要深入探究,必須潛心研讀張仲景的著作,方能領悟其中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