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7)
傷寒瑣言卷之一 (7)
1. 浮
浮,初排指於皮膚之上,輕手按之便得,曰浮。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雖然,治之則有二焉:寒傷榮則無汗惡寒,用麻黃湯;風傷衛則有汗惡風,用桂枝湯。一通一塞,不可同也。
浮緊有力,無汗惡寒,頭痛項背強,發熱,此為傷寒在表,宜發散,冬時用麻黃湯,餘三時皆用羌活沖和湯。有渴,加石膏、知母;無渴,不用加。
浮緩無力,有汗惡風,頭疼項強,發熱,此為傷風在表,冬時用桂枝湯,餘三時皆用加減沖和湯。腹痛,小建中湯;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白話文:
[浮]
「浮脈」是指手指輕觸皮膚表面就能感覺到的脈象。這表示寒邪剛侵入足太陽經,病位在體表,可以通過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但治療方式有兩種情況:
- 寒邪傷及營分:症狀為無汗、怕冷,使用「麻黃湯」。
- 風邪傷及衛分:症狀為有汗、怕風,使用「桂枝湯」。
這兩種情況一通(發散)一塞(固表),治法不同。
-
浮緊有力:無汗、怕冷、頭痛、頸背僵硬、發熱,屬於傷寒在表,應發散治療。
-
冬季用「麻黃湯」,其他三季用「羌活沖和湯」。
-
若口渴,加石膏、知母;不渴則不加。
-
浮緩無力:有汗、怕風、頭痛、頸項僵硬、發熱,屬於傷風在表。
-
冬季用「桂枝湯」,其他三季用「加減沖和湯」。
-
若腹痛,用「小建中湯」;疼痛劇烈,用「桂枝加大黃湯」。
2. 中
中,按至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重按之乃得,謂之半表半裡證也。然亦有二焉,蓋少陽陽明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。
長而有力,此為陽明證,有頭疼眼眶痛,鼻乾不得眠,發熱無汗,葛根湯、解肌湯。若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不解而渴,白虎湯,或加人參;無汗不渴,並不可服,則為大忌。
弦而數,此為少陽經,其證胸脅痛而耳聾,或往來寒熱而嘔,俱用小柴胡湯。(有加減法。)若兩經合病,則脈弦而長,此湯加葛根、芍藥。
白話文:
[中]
「中」指的是按壓時觸及皮膚之下、肌肉之間的層次,稍微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脈象,這種情況稱為「半表半裡證」。此證又可分為兩類,主要與少陽經和陽明經有關,這兩經的病症不單純屬於表證或裡證,而是介於兩者之間。
若脈象長而有力,屬於陽明經證,症狀包括頭痛、眼眶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、發熱但無汗,此時可用葛根湯或解肌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口渴且出汗後症狀未緩解,或已經發汗卻仍不解渴,則適用白虎湯,必要時可加入人參;但若無汗且不渴,則不可服用白虎湯,否則可能加重病情。
若脈象弦而數,屬於少陽經證,症狀包括胸脅疼痛、耳聾,或交替出現寒熱與嘔吐,此時應使用小柴胡湯(可根據具體症狀調整用藥)。若少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脈象會呈現弦而長,則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葛根和芍藥治療。
3. 沉
沉,重手按至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方得,此為沉脈。亦有二焉,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。若沉而有力,則為陽,為熱;沉而無力,則為陰,為寒也。
沉數有力,則為陽明之本,表解熱入於裡,惡寒頭痛悉除,反覺惡熱,欲揭衣被,揚手擲足,譫語狂躁,口燥咽乾,五六日不大便,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選用。
沉遲無力,為寒,外證無熱,不渴,反怕風寒,或面上惡寒甚如刀刮,或腹滿脹痛,泄利,小便清白,或大小腹痛,皆為陰證,輕則理中湯,重則四逆姜附湯。
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,仔細體認,下藥不可造次,倘有差失,咎將歸己。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,每部必先浮診三候,輕輕手在皮膚之上,候脈來三動是也。中診三候,沉診三候,三而三之而成九候。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,以為處治之標的,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?明脈識證,辯名定經,得乎心而應乎手,如此而治,有枉死者,吾不信也。若脈證不明,處方無法,狂妄行醫,視人命如草芥,他日不受天殃,吾亦不信也。
白話文:
沈脈
沈脈需用力按壓至肌肉下方、筋骨之間才能觸及。沈脈可分為兩種,分別對應陰陽寒熱:若沈而有力,屬陽證、熱證;若沈而無力,屬陰證、寒證。
- 沈數有力:為陽明經實熱,表證已解而熱邪入裡,症狀如惡寒頭痛消失,轉為怕熱、想掀開衣被、手腳躁動、胡言亂語、口乾咽燥,五六日未排便。輕者用大柴胡湯,重者選用三承氣湯。
- 沈遲無力:屬寒證,外無熱象、不渴、反怕風寒,或臉部劇烈畏寒如刀刮,或腹脹痛、腹瀉、小便清長,或大小腹疼痛,皆為陰證。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四逆湯或姜附湯。
傷寒須辨沈脈以分陰陽,需仔細辨識,用藥不可輕率,否則過失難辭。診脈應分三部九候:每部先浮診(輕觸皮膚,觀察三次脈動)、中診、沈診各三候,合為九候,方能判斷病位深淺表裡,作為治療依據。若忽略脈診,何以確診?
明辨脈象與證候,對應經絡與病名,心手相應而治,則不致誤人性命。反之,若脈證不明、處方無據,狂妄行醫視人命如草芥,終將招致天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