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7)
傷寒瑣言卷之一 (7)
1. 陰證
初病無熱,便四肢厥冷,或胸腹中滿,或嘔吐,腹滿痛,下利,脈細無力,此自陰經受寒,即真陰證,非從陽經傳來,便宜溫之,不宜少緩。經云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治宜四逆湯。
白話文:
一開始發病時沒有發熱,但四肢發冷,或胸腹脹滿,或嘔吐,腹痛腹脹,拉肚子,脈搏細弱無力。這是因為陰經受寒所致,也就是真正的陰寒證,不是從陽經傳過來的,應該及時溫熱治療,不要稍有耽擱。醫書上說:發熱怕冷的是陽經病。不發熱但怕冷的是陰經病。這種情況應當以四逆湯進行治療。
凡腹滿腹痛,皆是陰證,只有微甚不同,治難一概。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若自利腹痛,小便清白,便當溫,理中、四逆,看微甚用。輕者五積散,重者四逆湯。
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,使陰退而陽復也。
白話文:
當腹部有脹滿和疼痛時,都屬於陰證,儘管程度略有不同,但治療方法並不相同。
如果腹部疼痛但不大便,使用桂枝芍藥湯。
如果腹部疼痛劇烈,使用桂枝大黃湯。
如果腹痛伴有腹瀉,小便清白,則應溫補治療,可以使用理中湯或四逆湯,具體用藥應根據病情輕重決定。
較輕的腹痛可以使用五積散,較重的腹痛可以使用四逆湯。
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,脈沉細而急者,四逆湯;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、陰毒甘草湯,臍中蔥熨,氣海、關元著艾,可灸二三百壯,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,以復陽氣。若俱不效,死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受寒毒侵襲,導致手腳指甲都發青,脈搏細弱而急促,可用四逆湯治療;如果脈搏完全沒有了,可用通脈四逆湯或陰毒甘草湯,同時在肚臍處用蔥熨,在氣海穴和關元穴用艾灸,可以施灸兩三百次,再輔以溫和的補氣藥,疏通身體內外,讓陽氣恢復。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,那可能已經是死亡的徵兆了。
凡傷寒,陰證難看。凡看傷寒,惟陰證最難識。自然陰證,人皆可曉,及至反常則不能矣。如身不發熱,手足厥冷,好靜沉默,不渴,泄利腹痛,脈沉細,人共知為陰證矣。至於發熱面赤,煩躁不安,揭去衣被,飲冷脈大,人皆不識,認作陽證,誤投寒藥,死者多矣。必須憑脈下藥,至為切當。
白話文:
凡是得了傷寒病的病人,如果症狀表現為陰氣盛,就比較難以辨別。凡是查看傷寒病,只有陰證是最難識別的。當然了,一般的陰證,大家都能懂得,但如果出現異常表現,那麼就難以辨別了。比如說,病人身體不發熱,手腳冰冷,喜歡安靜,寡言少語,不口渴,大便稀、腹痛,脈象沉細,這些大家都知道是陰證。但是,如果出現發熱、面紅、煩躁不安、掀掉被子、喝冷水、脈搏大等症狀,大家就都不認識了,會誤認為是陽證,錯誤地投用寒性藥物,這樣就會造成很多病人死亡。所以,必須根據脈象來用藥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不問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按至筋骨全無力者,必有伏陰,不可與涼劑,急與五積散一服,通解表裡之寒,隨手而愈。但更有沉寒之甚,須用薑、附以退之,秘之勿泄。脈雖洪大,按之無力者,重按全無,便是陰證。
白話文:
不管脈搏浮沉大小,只要手指按脈時無力,按到筋骨完全無力的人,肯定有潛伏的寒氣,不可給予涼藥,趕快給予五積散一劑,通解表裡寒氣,隨手就能治癒。不過更有嚴重的沉寒,必須使用生薑、附子來驅除,這是祕方,不要洩露。脈搏雖然洪大,一按就無力的,用力按也完全沒有力,這是陰證。
凡治傷寒,尺脈弱而無力者,切忌汗下,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陽毒傷寒,服藥不效,斑爛皮膚,手足皮俱脫,身如塗朱,眼珠如火,燥渴欲死,脈洪大而有力,昏不知人,宜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時,如果尺脈脈搏微弱無力,切忌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宜使用小柴胡湯調和解熱。
如果是陽毒導致的傷寒,服藥後不見效,皮膚出現斑點脫落,手腳皮肉脫落,身體像是塗了紅色顏料,眼睛像著火一樣,口乾舌燥瀕臨死亡,脈象強大有力,昏迷不醒,宜使用三黃石膏湯治療。
凡看傷寒,須問病人有何疼痛處,所苦所欲,飲食大便,並服過何藥。問有吐蛔者,雖有大熱,忌下涼藥,犯之必死。蓋胃中有寒,則蛔上入膈,大凶之兆,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二個煎服。蛔安,卻以小柴胡湯退熱。蓋蛔性聞酸則靜,見苦則安故也。
白話文:
凡是看傷寒病,必須詢問病人哪裡疼痛、痛苦的地方、想要什麼、飲食和大便的情況,以及服用了哪些藥物。如果詢問到有吐蛔蟲的,即使有很高的熱度,也不要服用涼藥,否則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胃中如果有寒氣,蛔蟲就會上竄到膈膜,這是非常兇險的徵兆,必須立即用炮乾薑理中湯加上兩顆烏梅煎服。蛔蟲安靜後,再用小柴胡湯退熱。這是因為蛔蟲的習性是聞到酸味就會安靜,遇到苦味就會安穩下來。
凡看傷寒,有口沃白沫,或唾多流冷涎,俱是有寒,吳茱萸湯、理中、真武湯之類,看輕重用,切忌涼藥。雜病亦然。或用甘溫藥補元氣,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。血虛,用仲景八味丸。
白話文:
無論是傷寒還是雜病,如果看到病人有口水分泌過多,或者流出清冷的口水,這都表示體內有寒氣。應根據病情輕重,使用吳茱萸湯、理中湯、真武湯等溫熱藥物進行治療,注意避免使用涼藥。如果出現氣血虛弱的情況,可以使用甘溫補元氣的藥物,如在四君子湯中加入一片附子。如果是血虛,可以使用仲景八味丸。
2. 傷暑
傷暑與傷寒俱有熱,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。蓋寒傷形,熱傷氣。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,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,此為異耳。經云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治宜小柴胡湯,渴加知母、石膏,或人參白虎湯;天久淫雨,濕令大行,蒼朮白虎湯。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,清暑益氣湯治之。
白話文:
中暑和感冒都會發熱,但如果誤診為感冒來治療,那就糟了。因為感冒傷的是身體,中暑傷的是氣。感冒會怕冷,脈搏浮而緊;中暑不會怕冷,脈搏虛弱。這就是兩者的不同。經典上說:脈搏強壯身體發冷,是得了感冒。脈搏虛弱身體發熱,是得了中暑。治療時應該用小柴胡湯,口渴再加知母、石膏,或者用人參白虎湯;如果連續下雨,濕氣很重,就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原本元氣就弱,中暑比較嚴重,就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。
3. 急下急溫
凡言急下,蓋病熱已迫,將有變也,非若他病,尚可少緩。如少陰屬腎水,主口燥咽乾而渴,乃熱邪內炎,腎水將絕,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。如腹脹不大便,土勝水也,亦當急下。陽明屬土,汗多熱盛,急下以存津液。腹滿痛以為土實,急當下之。熱病目不明,熱不已者,死。
白話文:
凡是需要立即瀉下的情況,大多是病熱已緊急逼近,將有病情轉變,與其他疾病不同,還可稍稍緩解。
例如,少陰屬腎水,導致口乾舌燥而口渴,這是熱邪內熱,腎水將要耗盡,因此必須緊急瀉下,以挽救即將耗盡的水液。
又如,腹脹沒有大便,這是土氣剋制水氣,也應當緊急瀉下。陽明屬土,汗多發熱厲害,緊急瀉下以保存津液。
腹滿疼痛以為是土氣實滯,也應當緊急瀉下。熱病眼睛視物不清,熱勢不退的,會死亡。
目睛不明,腎水已竭,不能照物,則已危矣,須急下之。少陰急溫有二證,內寒已甚,陽和之氣欲絕,宜急溫之無疑也。
白話文:
眼睛看不清東西,說明腎中的精氣已經枯竭,無法照亮事物,情況非常危急,必須緊急進行通便治療。
少陰病證中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內寒非常嚴重,陽氣將要斷絕,需要緊急溫補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自利慾絕,青色,心下必痛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,發熱汗多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;汗出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脈沉微,急溫之,四逆湯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如果持續兩三天,出現口乾舌燥,就要趕快服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少陰病症出現腹瀉卻突然停止,身體發青,心窩疼痛,並且口乾舌燥,也要立即服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症如果持續六七天,腹部脹滿卻無法排便,同樣要服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症出現發燒、出汗、胃液乾燥,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;如果出汗不止,腹部脹滿疼痛,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症如果脈象沉微,需要趕快服用四逆湯溫補身體。
4. 諸方
羌活沖和湯,治太陽無汗,發熱頭痛,惡寒脊強,脈浮緊。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,亦頭痛,惡寒發熱,通宜此湯治之。(以代麻黃用,太陽經之神藥也。)
白話文:
羌活沖和湯
適用症狀:
- 太陽經受寒,無汗發燒,頭痛,惡寒,脊背僵硬,脈搏浮緊。
- 非冬季突遇寒邪入侵,出現頭痛、惡寒、發燒等症狀。
作用:
- 可替代麻黃,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的疾病。
羌活(錢半),防風(一錢),蒼朮(錢半),黃芩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一錢),細辛(五分,不可多)
白話文:
羌活(半錢),防風(一錢),蒼朮(半錢),黃芩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一錢),細辛(五分,不可超過)
上水二鍾,煎至八分,熱服,溫被蓋覆取微汗。濕土司天,加蒼朮一錢半;天久淫雨,亦加。如渴,加石膏三錢,知母一錢;不渴,不加。
太陽傷風,有汗,脈浮緩。
白話文:
將兩盅水煮沸,煎煮至剩八分之一的水量。趁熱服用,並蓋上溫被子取輕微汗液。
如果天氣潮濕,加入一錢半蒼朮;如果連日大雨,也加入蒼朮。
如果口渴,加入三錢石膏和一錢知母;如果不口渴,則不加入。
羌活(一錢),防風(一錢半),白朮(一錢半),黃芩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錢半),川芎(五分)
白話文:
羌活(6 克),防風(9 克),白朮(9 克),黃芩(6 克),白芷(6 克),甘草(6 克),生地黃(3 克),川芎(3 克)
上如前煎法。若一服汗還未止,加黃耆一錢五分,芍藥一錢。仍未止,以小柴胡加桂枝、芍藥各一錢。
白話文:
同上煎服的方法。如果一劑藥服用後汗還是沒止住,加黃耆一錢五分,芍藥一錢。如果還是沒止住,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桂枝、芍藥各一錢。
葛根湯,治太陽病,項背強急,無汗惡風,脈帶弦浮而發熱。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利,此湯並主之。
白話文:
葛根湯
用於治療太陽病,特徵是頸肩後背僵硬疼痛、不出汗、怕風、脈搏弦緊浮起、發燒。還能治療陽明經和太陽經合病,患者會腹瀉,此方也能主治。
葛根(一錢),甘草(二錢),麻黃(二錢,去節,湯泡二次)
白話文:
葛根(10 克),甘草(20 克),麻黃(20 克,去除枝節,用熱水浸泡兩次)
上水二鍾,姜四片,棗二枚,煎服,微覆取汗。
解肌湯,治瘟病天行,頭痛壯熱,春感青邪,發熱而渴,不惡寒。
葛根(二錢),桂枝(二錢),黃芩(一錢),芍藥(一錢),麻黃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
上水二鍾,棗二枚,煎服。如不解,再取汗。
獨活散,治傷風、溫熱等病。
白話文:
取水兩碗,加入薑片四片、紅棗兩枚,煎煮後服用,稍微蓋被取汗。這方劑可用於治療瘟疫流行、頭痛發熱、春天感受風寒、發熱口渴、不惡寒等症狀。
另外,葛根、桂枝、黃芩、芍藥、麻黃、甘草各取適量,加水兩碗、紅棗兩枚,煎煮後服用。如果症狀未解,可以再次取汗。此方可用於治療傷風、溫熱等疾病。
羌活,獨活,枳殼,防風,黃芩,麻黃(湯泡二次),人參,甘菊花,甘草(炙),茯苓,蔓荊子,細辛(各一錢),石膏(二錢)
上水二鍾,生薑三片,薄荷五葉,同前煎法。
白話文:
羌活、獨活、枳殼、防風、黃芩、麻黃(先泡兩次)、人參、甘菊花、炙甘草、茯苓、蔓荊子、細辛(各一錢)、石膏(二錢)
敗毒散,治傷風,溫疫,風濕,頭目昏眩,四肢疼痛,憎寒壯熱,項強,目睛疼,尋常風眩拘急。
白話文:
敗毒散,用於治療感冒、流感、風濕病,頭暈目眩,四肢疼痛,惡寒發熱,頸部僵硬,眼睛疼痛和一般的風眩拘急症。
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茯苓,人參,甘草
上各等分,水二鍾,如常煎服。
六神通解散
白話文:
羌活:祛風濕,通經絡 獨活:祛風濕,止痛 前胡:祛痰,止咳 柴胡:疏肝,解熱,調經 川芎:活血,止痛,祛風 枳殼:理氣,除脹 桔梗:宣肺,祛痰 茯苓:利水,祛濕,安神 人參:補氣,強身 甘草:益氣,調和諸藥
麻黃(二兩),甘草(一兩五錢),黃芩(二兩),石膏(二兩),滑石(二兩),蒼朮(四兩)
治時行,三日前,加蔥白、香豉,煎服而汗之,立效。中病即止,不可盡劑。
白話文:
麻黃:2 兩 甘草:1.5 兩 黃芩:2 兩 石膏:2 兩 滑石:2 兩 蒼朮:4 兩
小柴胡湯,治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細而嗜臥,外雖已解,設胸滿痛,與服之;若脈浮者,麻黃湯。傷寒五六日,中風,來往寒熱,胸脅苦痛,默默不欲食,心煩喜嘔,或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者,此湯主之。血氣弱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胸下,邪正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食,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致使嘔也,此湯主之。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,以法治之。傷寒五六日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此湯主之。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,此湯主之。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發汗、吐、下後四五日,陽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;嘔不止,心下郁,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致使如瘧狀,此湯主之。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;脈沉,亦裡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仍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表,半在裡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也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服此湯。設不了,得尿而解。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在者,復與小柴胡湯。雖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卻發熱,汗出而解,若心下滿而腹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氣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(以上屬太陽經。)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不利者,與此湯服之。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服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濈然汗出而解。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部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,氣不通,鼻乾不得臥,一身及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身前後腫,刺之少瘥,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此湯主之。(以上屬陽明經。)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,脅下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此湯主之。若已吐下後,發汗溫針,譫語,小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證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(以上屬少陽經。)嘔而發熱,宜服此湯。傷寒已後更發熱,此湯主之。若脈浮者,以汗解之。(屬陽易瘥後勞復脈證。)
白話文:
小柴胡湯
適應證
- 太陽病已經十天,脈搏細弱且愛睡,外部癥狀基本消失,但仍有胸悶疼痛時服用。
- 脈搏浮的,服用麻黃湯。
- 傷寒五六天,呈中風狀,反覆發作寒熱,胸脅疼痛,沉默寡言、食慾不振,心煩喜嘔,或煩而嘔吐,或口渴,或腹部疼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體微熱。以上情況都可以服用此湯。
病機解析
- 血氣虛弱,腠理不密,邪氣入侵,與正氣相搏,結於胸下,邪正相爭,引起寒熱交替,休息和發病交替出現,不想吃東西,臟腑相互連接,疼痛必然傳導到下方,邪氣向上傳,疼痛向下傳,導致嘔吐。以上情況都可以服用此湯。
變證
- 服用柴胡湯後仍然口渴,屬陽明證,用相應的方法治療。
- 傷寒五六天,身熱怕風,頭頸強硬,脅下脹滿,手腳溫熱口渴。以上情況都可以服用此湯。
- 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劇痛,先用小建中湯未見好轉。以上情況都可以服用此湯。
- 太陽病經過十多天,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後四五天,陽證仍然存在,先用小柴胡湯;嘔吐不止,心下鬱悶,微煩,表示未解,服用大柴胡湯治療就會好轉。
- 婦人中風七八天,繼續出現寒熱,發作時間固定,月經剛停,這是熱氣侵入血室,血必定凝結,導致類似瘧疾的癥狀。以上情況都可以服用此湯。
- 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微惡寒,手腳冰涼,心下脹滿,食慾不振,大便乾硬,脈搏細弱,為陽氣微結,必定有表證,復有裡證;脈沉,也是裡證。額頭出汗為陽氣微弱,假設仍然純為陰結,不應再有外證,全部轉入裡證。這是半在表,半在裡的表現。脈雖沉緊,不應認為是少陰病。原因是陰氣不能發汗,現在額頭出汗,說明不是少陰病,可以服用此湯。如果不見效,等到小便後就好了。
- 傷寒五六天,嘔吐並發熱,柴胡湯的癥狀都具備了,但用其他藥物瀉下,柴胡的癥狀仍然存在,再服用小柴胡湯。雖然用其他藥物瀉下,不是逆症,必定微微發熱,出汗後就好了。如果心下脹滿腹痛,這是結胸,服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只有脹滿而沒有疼痛的,這是痞氣,不能用柴胡治療,宜用半夏瀉心湯。(以上屬太陽經。)
陽明病
- 發潮熱,大便溏瀉,小便正常,胸脅不適,服用此湯。
- 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吐,舌上有白色苔,可以服用此湯。上焦通暢,津液下降,胃氣得到調理,汗出而痊癒。
- 陽明中風,脈弦浮而大,短氣,腹部脹滿,脅下及心痛,按壓時間長氣不通,鼻腔乾燥不能臥牀,全身和眼睛都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嘔吐,前胸後背腫脹,針灸稍有減輕,外證未解,病程超過十天,脈仍然浮者,服用此湯。(以上屬陽明經。)
少陽病
- 太陽病未解,轉入少陽,脅下脹滿,乾嘔不能吃東西,寒熱交替,尚未嘔吐瀉下,脈沉緊者,服用此湯。
- 如果已經嘔吐瀉下,發汗溫灸,胡言亂語,小柴胡湯的癥狀消失,這是壞證,找出違背常理的因素,用相應的方法治療。(以上屬少陽經。)
其他適應證
- 嘔吐並發熱,宜服用此湯。
- 傷寒痊癒後又發熱,服用此湯。
- 如果脈浮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(屬陽易瘥後勞復脈證。)
黃芩(一兩半。若腹中痛,去芩,加芍藥一兩半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,去芩,加茯苓一兩),人參(一兩半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參,加桂枝一兩半,溫覆得微汗,愈;若咳嗽者,去參,加五味子一兩五分),大棗(六枚,若脅下痞硬,去棗,加牡蠣二兩或一兩),半夏(一兩,湯泡。
白話文:
黃芩(一兩半,如果腹中疼痛,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一兩半;如果心悸、小便不利,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一兩)
人參 (一兩半,如果口不渴,但有輕微發熱,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一兩半,溫暖蓋著出微汗,就能痊癒;如果咳嗽,去掉人參,加入五味子一兩五分)
大棗 (六枚,如果脅下痞硬,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二兩或一兩)
半夏 (一兩,用湯泡開)
若胸煩不嘔者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,用四分之一),柴胡(四兩,去蘆),甘草(一兩半)
上每服七八錢,生薑四片,棗三枚,水一鍾,煎服。
白話文:
如果症狀為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則去掉半夏和人參,加入栝樓實一枚(使用四分之一的量),以及柴胡四兩(需除去莖部),甘草一兩半。
每次服用約七八錢的藥量,配合生薑四片、大棗三枚,用水一鍾(約200毫升)煎煮後服用。
升麻湯,治傷寒中風,頭痛,憎寒壯熱,肢體疼痛,發熱惡寒,鼻中幹不得臥。兼治寒暄不時,人多疾疫,乍寒脫著,及暴熱之頃,忽然變寒,身體疼痛,頭重如石。
白話文:
升麻湯
用於治療風寒感冒,症狀包括頭痛、畏寒發熱、身體疼痛、發熱惡寒、鼻塞難眠。
此外,還可用於治療以下情況:
- 寒熱交替,流行性疾病多發
- 先是畏寒,後變熱
- 或在暴熱時突然轉為畏寒,伴有全身疼痛、頭重如石。
升麻,甘草,芍藥,葛根(各等分)
上每服七八錢,煎如常法。若老人,去芍藥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參各一錢。
五積散,治陰經傷冷,脾胃不和,感冒寒邪。
白話文:
升麻、甘草、芍藥、葛根各等分,每服七八錢,用常法煎服。若是老年人,則去芍藥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參各一錢。此方名為五積散,用於治療陰經受寒、脾胃不和、感冒寒邪。
茯苓(四兩),肉桂,人參,川芎(各二兩),厚朴,半夏,芍藥,當歸,麻黃,乾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枳殼(五兩,炒),桔梗(十二兩),陳皮(八兩),蒼朮(二十四兩),白芷(四兩)
白話文:
茯苓(250克),肉桂,人參,川芎(各125克),厚朴,半夏,芍藥,當歸,麻黃,乾薑(各187.5克),甘草(125克),枳殼(312.5克,炒過),桔梗(750克),陳皮(500克),蒼朮(1500克),白芷(250克)
上十六味,除枳殼、肉桂、陳皮外,其餘並一處,生搗為粗末,用酒拌勻,曬乾,分作六分,大鍋內文武火炒,令黃色,不得焦,攤冷,入枳殼、肉桂、陳皮一處和勻,每服五錢,水二鍾,姜三片,煎一鍾服。
白話文:
上面所列出的十六種藥材中,除了枳殼、肉桂、陳皮之外,其餘的藥材全部放在一起,搗碎成粗末,用酒拌勻,曬乾後分成六份。在一個大鍋裡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炒,炒到藥材變黃色為止,但不要炒焦。將炒好的藥材攤涼,加入枳殼、肉桂、陳皮一起拌勻。每次服用5錢藥材,加入2碗水和3片生薑,煎煮取1碗藥液服用。
三黃石膏湯,有傷寒發熱,脈大,如滑數,表裡皆實,陽盛怫鬱。醫者不達,已發其汗,病勢不退,又復下之,大便遂頻,小便不利,五心煩熱,兩目如火,鼻乾面赤,舌燥齒黃,大渴,過經已成壞證。亦有錯治諸溫而成此證者。又八九日,已經汗下,脈洪數,身體壯熱,拘急沉重,欲治其內,由表未解;欲發其表,則里證又急,趑趄不能措手,待斃而已。殊不知熱在三焦,閉澀經絡,津液枯涸,榮衛不通,遂成此證耳。
白話文:
三黃石膏湯
可用於治療傷寒發熱、脈搏粗大、快速且有力,表裡兩面都實熱,陽氣過盛鬱結。醫生沒有正確診斷,已經發了他的汗,病情沒有好轉,又再次瀉他,於是出現大便頻繁、小便困難、五心煩熱、雙目赤紅、鼻涕乾燥、面部潮紅、舌燥牙黃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超過十五天已轉變為危急情況。也有人誤治其他熱症而演變成這種情況。如果已經發汗和瀉下八九天,脈搏仍然強勁有力,身體燥熱,身體僵硬沉重,想治療身體內部,但表證尚未解除;想發出表證,但身體內部的病症又加重,猶豫不決無法出手,只能等死。殊不知熱邪在三焦,阻塞經絡,體液耗盡,氣血不通,才導致這種症狀。
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各七錢),豉(二合),麻黃(五分),梔子(三十個)
白話文:
石膏(兩半,即 120 克),黃芩(七錢,約 28 克),黃連(七錢,約 28 克),黃柏(七錢,約 28 克),炒大豆(兩合,約 60 克),麻黃(五分,約 15 克),梔子(三十個)
上每服一兩,水二鍾,煎服。未中病再服,其效如神。傷寒已經汗、吐、下誤治後三焦生熱,脈復洪數,譫語不休,晝夜喘息,鼻加衄血,病勢不解,身目俱黃,狂叫欲走,三黃石膏湯主之。陽毒傷寒,皮膚斑爛,身如凝血,兩目如火,十指皮俱脫,煩渴,躁急不寧,庸醫不識,莫能措手,命在須臾,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三黃石膏湯
- 每服 1 兩藥粉,加 2 茶杯水煎煮服用。
- 沒有痊癒前可再次服用,效果奇佳。
- 傷寒病患在錯誤施治的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,導致三焦生熱,脈搏洪數,胡言亂語,日夜喘息,鼻孔出血,病情未改善,身目發黃,狂躁不安,想要逃走,可用三黃石膏湯治療。
- 陽毒引起的傷寒,皮膚潰爛,身體像凝結的血塊,雙眼像火燒,十指皮膚脫落,煩渴、焦躁不安,庸醫無法辨識,束手無策,危在旦夕,可用三黃石膏湯治療。
婦人血風證,因崩漏大脫血,或前後去血,因而涸燥,其熱未除,循衣摸床,撮空閉目,不省人事,揚手擲足,搖動不寧,錯語失神,脈弦浮而虛,內有燥熱之極,氣粗鼻乾而不潤,上下運燥,此為難治。宜服:
生地黃黃連湯,治男子去血多者有此證,其妙不可勝言也。
白話文:
對於女性因大量出血(如崩漏或前後去血)而導致血虛和乾枯的「血風證」,雖然熱證尚未完全消除,但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煩躁不安,四處走動(循衣摸牀)
- 握拳閉目,失去意識(撮空閉目)
- 手舞足蹈,搖擺身體(揚手擲足)
- 語無倫次,神志不清(錯語失神)
此時,脈象會表現為弦浮而虛弱,反映體內極度乾燥和發熱。患者還會出現氣粗、鼻乾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治療起來較為棘手。建議服用以下方劑:
川芎,生地黃,川歸(各七錢),赤芍藥,梔子,黃芩,黃連(各三錢),防風(一兩)
白話文:
川芎、生地黃、川歸(各 21 克),赤芍藥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(各 9 克),防風(30 克)
上每服五錢,水煎,清飲,徐徐呷之。脈實,可再加大黃下之。大承氣湯,氣藥也,自外而之內者用之。生地黃黃連湯,血藥也,自內而之外者用之。氣血合病,循衣摸空,治同。自氣而之血,血而復之氣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自血而之氣,氣而復之血者,生地黃黃連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五錢重的藥材,用清水煎煮,清服,慢慢小口喝完。脈象結實,可以再加大黃的劑量來加強瀉下之效。大承氣湯是氣藥,適用於從外到內傳變的病症。生地黃黃連湯是血藥,適用於從內到外傳變的病症。氣血同病,循經絡摸索治療方法,治法相同。從氣而影響到血,再從血恢復到氣的病症,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從血而影響到氣,再從氣恢復到血的病症,用生地黃黃連湯來治療。
二者俱不大便。此是承氣湯對子,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,是皆三焦胞絡虛火之用也。病既危急,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。不但婦人用之,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,皆宜服之,無不效。予故表而出之。
白話文:
這兩種病症都沒有大便。這是承氣湯的對應處方,與三黃石膏湯相輔相成,都是針對三焦中津液虧虛導致的虛火。病情危急,只能用這個湯來降低血液中的虛火。不僅適用於婦女,男性因失血過多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患者也都可以服用,沒有不奏效的。所以我特地把這個方子介紹出來。
傷寒脈浮,當汗,麻黃湯。若脈在筋骨之間,半表半裡,當和解,小柴胡湯;在筋骨之間,當下,承氣湯。若又在筋骨之下,謂之陰證矣,其法理中,當用附子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傷寒的病人,脈浮,應該發汗,用麻黃湯。如果脈在筋骨之間,一半表象一半裡症,應該用和解法,用小柴胡湯。如果脈在筋骨之間,應該用下法,用承氣湯。如果脈在筋骨之下,就是陰證,應該用溫陽法,用附子之類的藥物。
傷寒頭略痛,發熱,耳聾脅痛,或往來寒熱如瘧,此方治之,名:
和解散
柴胡(二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甘草(一錢)
白話文:
針對傷寒所引起的輕微頭痛、發熱、耳聾、胁部疼痛,或是類似疟疾般寒熱交錯的症狀,可用此方進行治療,此方被稱為「和解散」。
「和解散」的組成為:柴胡二錢、黃芩一錢、人參一錢、半夏一錢、甘草一錢。
上水二鍾,生薑三片,棗子二枚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如嘔逆,加姜九片,陳皮一錢。如頭痛惡寒,加羌活、防風各一錢。寒熱間作,加桂枝等藥各一錢。夏月中暑,發熱頭痛,加黃連一錢。春天溫病時行,加生地黃、川升麻一錢。瘧疾,或先寒後熱,先熱後寒,加川常山、尖檳榔半錢,各要未發時煎服。
傷寒,惡寒,頭項強,發熱,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、蒼朮,加白朮二錢。
白話文:
取 120 毫升水,加入三片生薑和兩顆紅棗,煎煮到剩三分之二的水量。不限時間服用。
- 如果出現嘔吐、反胃,加入九片姜和一錢陳皮。
- 如果出現頭痛、惡寒,加入一錢羌活和防風。
-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,加入一錢桂枝等藥材。
- 夏天中暑,發熱頭痛,加入一錢黃連。
- 春天溫病流行時,加入一錢生地黃和川升麻。
- 瘧疾,無論是先寒後熱還是先熱後寒,加入半錢川常山和尖檳榔,在發作前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