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1. 溫毒中暍
溫毒者,冬月感寒毒異氣,至春始發也。表證未罷,毒氣不散,故有發斑之證。心下煩悶,嘔逆咳嗽,後必下利,寸脈洪數,尺脈實大,為病則重,以陽氣盛故耳。治法通用玄參升麻湯、黑膏主之。詳見發斑條中。
中暑,脈虛而伏,身熱背惡寒,面垢自汗,煩躁大渴,毛聳惡寒,昏昏倦怠而身不痛,與傷寒諸證不同矣。內外俱熱,口燥煩渴,四肢微冷而身不痛,用白虎湯。痰逆惡寒,橘皮湯。熱悶不惡寒,竹葉石膏湯。頭痛,噁心煩躁,心下不快,小便不利,五苓散下消暑丸。中暑用小柴胡湯良。
脈芤遲,腠理開,灑然毛聳,口齒燥,白虎加人參湯。霍亂,煩躁大渴,腹痛,四肢冷,腳轉筋,以黃連香薷湯。
白話文:
溫毒中暑
溫毒:冬季感染寒毒邪氣,到春季才發病。表症未消退,毒氣未散,因此出現發斑症狀。患者感到心窩煩悶、嘔吐咳嗽,之後會腹瀉。寸脈洪數,尺脈實大,病情較重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。治療常用玄參升麻湯或黑膏,詳細方法可參考發斑條目。
中暑:脈象虛弱而沈伏,身體發熱但背部怕冷,面色污垢、自發性出汗,煩躁且極度口渴,毛髮豎起、怕冷,精神昏沈疲倦但身體不痛,與傷寒症狀不同。內外皆熱,口乾煩渴,四肢微冷但身體不痛,可用白虎湯。若有痰逆、怕冷,用橘皮湯。熱悶但不惡寒,用竹葉石膏湯。頭痛、噁心煩躁、心窩不適、小便不暢,可用五苓散配合消暑丸。中暑時服用小柴胡湯效果良好。
若脈象芤而遲緩,毛孔開張,毛髮豎立,口齒乾燥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霍亂症狀如煩躁極渴、腹痛、四肢冰冷、腳抽筋,則用黃連香薷湯。
2. 發熱
夫翕翕然而熱者,表熱也。有蒸蒸而熱者,裡熱也。其屬表者,風寒客於皮膚,邪氣怫鬱於外,表熱而里不熱也。其屬裡者,陽氣下陷,入於陰中,裡熱甚而達表也。其在半表半裡者,以表熱未罷,邪氣傳裡,里未作實,則表裡俱熱,而但輕於純在裡也。太陰、厥陰皆不發熱。
惟少陰反有發熱之證,或其脈沉,或下利,手足冷為異耳。雖然,傷寒發熱,病之常也。脈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,汗後復發熱,脈燥疾,下利者,皆不易治,其可例視之乎?
太陽病,發熱頭疼,惡寒有汗,桂枝湯;惡寒無汗,麻黃湯。
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,此為實,急下之,大承氣湯;脈浮數者,大柴胡湯。
陽明病,發熱汗出,脈浮數實者,調胃承氣湯;脈浮,桂枝湯;汗多者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中風,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名曰水逆,五苓散;脈浮而大,其人發熱煩渴,小便赤,表裡俱見,五苓散。
少陽發熱,脈弦細而嘔,小柴胡湯。
少陰反發熱,有二病: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;下利厥逆,裡寒外熱,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。
脈浮,熱甚,反灸之,因火而動,必咽燥吐血,四逆湯。脈浮大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,四逆湯;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,黃芩湯。脈浮,發熱,無汗而渴,表未解也,小柴胡湯加人參栝蔞湯;壯熱,頭痛,心中煩者,梔子黃芩湯。
汗下後有熱,大汗則損氣,損氣則陽微,故脈虛而惡寒。大下則傷血,血傷則陰弱,故脈澀而發熱。誤汗,誤下皆有此耳。且陰以陽為主,陽以陰為根,下之,亡陰矣。陰無所主,邪氣搏之,血虛乃發熱也。
太陽病,發汗,遂發熱惡寒,小柴胡湯;蒸蒸而熱者,屬胃,調胃承氣湯。
下後陰弱而發熱,是為內熱,葶藶苦酒湯。若脈浮,則汗之,麻黃湯;脈實,則下之,大柴胡湯。大下後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,梔子豉湯。發汗,又復下之,惡寒發熱,無休止時,小建中湯。
傷寒,以丸藥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。下後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梔子豉湯。
瘥後勞復,發熱,小柴胡湯;脈浮者,當汗解,柴胡桂枝湯;脈沉者,當下解,調胃承氣湯。
下利,腹反痞滿者,生薑瀉心湯;小便不利,麥門冬湯。
食復,發熱,梔子豉湯加大黃。病後虛羸,微熱不去者,竹葉石膏湯。
白話文:
發熱
發熱的症狀可分為幾種:
- 表熱:身體表面微微發熱,是因風寒侵襲皮膚,邪氣鬱積在外,熱在表而不在裡。
- 裡熱:熱感強烈如蒸籠,是因陽氣內陷陰分,裡熱旺盛而透達體表。
- 半表半裡熱:表熱未退,邪氣傳入體內,但尚未完全成實,此時表裡皆熱,但程度比純粹的裡熱輕。
太陰、厥陰經的病證通常不發熱,但少陰經反而可能出現發熱,其特徵是脈沈、腹瀉、手足冰冷。傷寒發熱本是常見症狀,但若脈象虛弱、熱不退、汗後又發熱、脈快而躁動、伴隨腹瀉,則病情較重,需謹慎處理。
不同情況的發熱與治療
- 太陽病
- 發熱頭痛、怕風有汗:桂枝湯。
- 怕冷無汗:麻黃湯。
- 傷寒六七日
- 視物模糊、無明顯表裡證、大便困難、微熱:屬實證,急用大承氣湯。
- 脈浮數:大柴胡湯。
- 陽明病
- 發熱汗出、脈浮數有力:調胃承氣湯。
- 脈浮:桂枝湯。
- 汗多傷津:急用大承氣湯。
- 中風發熱
- 持續六七日不解、煩躁、表裡證俱在、口渴但喝水即吐(水逆):五苓散。
- 脈浮大、發熱煩渴、小便赤:五苓散。
- 少陽發熱
- 脈弦細、嘔吐:小柴胡湯。
- 少陰發熱
- 脈沈: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- 腹瀉、四肢冰冷(裡寒外熱)、脈微:通脈四逆湯。
- 其他情況
- 脈浮熱盛卻誤用灸法,導致咽乾吐血:四逆湯。
- 脈浮大遲、表熱裡寒、腹瀉完穀不化:四逆湯。
- 發熱口乾鼻燥、能進食:黃芩湯。
- 脈浮發熱、無汗口渴(表未解):小柴胡湯加人參栝蔞湯。
- 高熱頭痛、心煩:梔子黃芩湯。
誤治後的發熱
- 過度發汗:氣虛陽弱,脈虛怕寒。
- 過度瀉下:傷陰血虛,脈澀發熱。
- 陰血受損後發熱:葶藶苦酒湯。
- 脈浮:發汗(麻黃湯);脈實:瀉下(大柴胡湯)。
- 大瀉後身熱不退、胸悶痛:梔子豉湯。
- 反覆發汗瀉下,寒熱不休:小建中湯。
- 誤用丸藥瀉下,身熱微煩:梔子乾薑湯。
病後調理
- 病癒後勞累復發熱:小柴胡湯。
- 脈浮:發汗(柴胡桂枝湯)。
- 脈沈:瀉下(調胃承氣湯)。
- 腹瀉伴腹脹:生薑瀉心湯。
- 小便不利:麥門冬湯。
- 飲食不節復發熱:梔子豉湯加大黃。
- 病後虛弱低熱:竹葉石膏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