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1. 風濕中濕

風濕,脈浮,先傷濕而後傷風也。其證肢體腫痛,不能轉側,額上微汗,惡寒不欲去衣,大便難,小便利,熱至日晡西而劇,治法但微解肌。若正發汗,則風去濕在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解肌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、白朮防己黃耆湯。不嘔不渴,脈浮虛者,桂枝附子湯。濕多身痛,小便自利,甘草附子湯。

煩渴,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外不熱,內不渴,小便自利,朮附湯。緩弱昏迷,腹滿身重,自汗失音,下利不禁,白通湯加白朮,去甘草。身腫痛,微喘惡風,杏仁湯、人參敗毒散通用。熱而煩渴者,小柴胡加栝蔞。若誤下之,小便必不利,可五苓散。

中濕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甘草附子湯、五苓散。大小便皆利,則與朮附湯。身體痛,或鼻塞,小建中湯加黃耆。

白話文:

風濕中濕

風濕的脈象浮,是因先受濕邪後又受風邪所致。症狀包括四肢腫痛、無法翻身、額頭微微出汗、怕冷不想脫衣、大便困難、小便通暢,且發熱到傍晚時分加重。治療方法只需稍微解肌發汗。若直接發汗,風邪雖去但濕邪仍在,不僅無效反而有害。解肌可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或白朮防己黃耆湯。

若不嘔吐、不口渴,脈象浮而虛弱,可用桂枝附子湯。濕邪重而全身疼痛、小便通暢者,用甘草附子湯。

若煩躁口渴、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。外表不發熱、內不口渴、小便通暢者,用朮附湯。若身體虛弱昏迷、腹脹身重、自汗失聲、腹瀉不止,用白通湯加白朮,並去除甘草。

若身體腫痛、微喘怕風,可用杏仁湯或人參敗毒散。若發熱煩渴,用小柴胡湯加栝蔞。若誤用瀉下法導致小便不利,可用五苓散。

中濕的症狀是小便不利、大便通暢,可用甘草附子湯或五苓散。若大小便皆通暢,則用朮附湯。若身體疼痛或鼻塞,用小建中湯加黃耆。